如何看懂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啥
如何看懂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啥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二、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
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
二、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
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Ross)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不约而同地发表了。
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其奠基人公认为F·奥尔波特。
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开始。
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
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
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
3、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社会心理学》问世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
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庞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推荐书籍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
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
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 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
象韦纳的成就归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动机研究、麦克里兰(McClelland)以及温特(Winter)等人对能力结构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包括在这个课题中。
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态度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理论被用来说明态度的形成及改变,霍夫兰德(Hovland)和西尔斯(Sears)等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归因问题:
产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理论。
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东西方归因差异的兴趣使得这一领域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
一直就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许多问题都和它有关,比如鲍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对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区分就被用在广告、说服等许多领域。
人格与社会发展: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传统领域,它向人们展示了在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因素,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
应激和情绪问题:
主要针对人们如何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种种紧张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消除其影响。
- 人际过程
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生活中挫折的来源,如何促进助人行为等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
心理学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侵犯、培养人们的利他观念,为创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论指导。
人际吸引与爱情: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爱情则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指导。有意思的是,从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众和服从:
谢利夫、阿希以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系列榜样,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讽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鲍(Thibaut)等人确实证明人的交换性。
与此相反,人们对社会影响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纳(Latanē)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就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大小。
非语言的交流:
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常常用非语言的线索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体态以及语气等都是这个领域的课题。
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从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心理学家去关注。
- 团体过程
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是产生于60年代的课题,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做出了贡献。60年代费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论”,80年代Triandis等人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区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凯平(Peng Kaiping)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就是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人口爆炸,人们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所引发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多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
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所处的团体和组织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团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学所重视,组织结构、团体与组织决策以及团体领导等问题都包括在这一领域内。
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从40年代心理学家就研究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论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种族偏见不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仇杀,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健康心理学:
这是自80年代以来比较受到重视的课题。
社会支持、与疾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课题内。这一问题将在21世纪受到更大的重视。
六、社会心理学学派
- 行为主义学派
- 一、刺激—反应理论
-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 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 二、模仿论
-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 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
- 该理论认为:
- (1)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
-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 (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 认知学派
-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 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
- 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
- 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
- “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精神分析学派
- 一、精神分析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 早期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 性的后面是一种叫“里比多”的性潜力,它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 后期理论认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
-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
-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二、角色理论
-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
- 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 三、参照群体理论
-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地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七、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个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
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
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
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
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完整解释”。
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