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最后的下落,九龙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最后的下落,九龙传国玉玺龙,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帝王的标志。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龙,能祈福辟凶,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成为中国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九龙传国玉玺福泽千秋传承万代和田青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再加上故宫博物院特级玉雕大师纯手工整玉雕刻而成,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 任何一块好的玉石,只有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才可称得上是“鬼斧神工”的杰作,才可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横空问世,引万众瞩目,充分体现中华丰厚名族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精神。“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和田玉),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刻
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发行处发行价168000元发行量99套九龙传国玉玺16公斤和田玉都由国家玉石权威鉴定机构检测,并出具鉴定证书,鉴定结论均为真正的和田青玉。同时每套藏品均配有带有“人民币防伪功能”的收藏证书和独立的收藏编号,确保毎一尊玉玺都是孤品、珍品。
至尊款:20公斤级全国发行:9尊统一发行价168000珍藏款:16公斤级全国发行99尊
玉玺是我华夏民族承载权威、重大历史事件与荣耀的最佳载体,是立国重器。历代每逢盛世大典,国家必以玉玺来铭典和纪念。2012年恰逢千禧龙年,中华盛世空前!举国呼吁:一定要发行最高规格纪念藏品,永久铭记!权威部门联合申报,以故宫博物院镇国传世之宝“九龙传国玉玺”为原型,组织故宫博物院专家和国家特级玉雕大师,甄选海拔5000米昆仑山稀有“万玉之王”和田青玉,以108道宫廷玉雕绝技,打造世界第一尊20公斤《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永久铭刻盛世辉煌。宝玺通体碧幽深绿,交龙盘踞,威仪四方,镇佑太平盛世,祈福国家“盛世永恒、江山永固、万民永安”,御封为“中华第一宝玺”、“民族第一福印”福泽万代!是继奥运玉玺之后铭记中华盛世的又一巅峰巨作!
大师纯手工雕刻,工艺复杂,价值不菲
和田青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再加上故宫博物院特级玉雕大师纯手工整玉雕刻而成,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 任何一块好的玉石,只有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才可称得上是“鬼斧神工”的杰作,才可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横空问世,引万众瞩目,充分体现中华丰厚名族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精神。“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和田玉),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刻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完全秉承了其传承精神和尊贵品质。传国玉玺历经数代王朝,传承数千年,凝聚着丰厚的中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史籍记载,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和氏璧的玉种就是当今昆仑山“和田青玉”。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为神奇珍宝。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价值连城”就是出自此典故。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始皇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并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为宝玺印文,代代相传,称为“传国玺”。皇帝之印方为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凡得玉玺者,得天下,即寿永昌。只有称“既寿永昌”者,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九龙传国玉玺福泽千秋传承万代
龙,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帝王的标志。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龙,能祈福辟凶,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成为中国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由故宫博物院的国家特级玉雕大师采用“新疆和田玉”耗时六年精心雕琢而成。玉玺以北海九龙壁的九条神龙为原形,形态各异,取“风生水起,紫气东来,飞龙在天”之意。似飞龙从天而降,张牙舞爪,气势磅礴。玉玺玺印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象征了至高权力、万寿无疆、繁荣昌盛之意。
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灵 是富贵吉祥、飞黄腾达的象征。龙文化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我华夏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和民族象征。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中央伏居正龙,四周环绕八条神龙,象征九五之尊,极为讲究。其形体特征栩栩如生,更显其超凡脱俗之意境。
以龙为尊,以龙为荣,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对每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传人”更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祥龙回首福降临,飞黄腾达万世昌。华夏祥龙神威显,炎黄子孙代代传。
中华民族礼天以玉、帝王传国以玉、君子比德以玉、雅士诗赋以玉、经典流传以玉。自古以来,“黄金有价玉无价”。和田玉是中华美玉中最为珍稀、珍贵的品种,被誉为“国玉”,是我国非常稀有、近乎枯竭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近年国家发布和田玉禁采令,和田玉更疯狂暴涨,年升值率达80%以上。而且越大越重的和田玉玉料极为稀缺,再加上雕刻成20公斤大型的玉玺,其工程难度之大、玉料耗损之大无法想象,一尊20公斤玉玺需耗超过其三倍的玉料。如果不是国家特批准允动用国玉矿产,就是用10个168000都收藏不到。平均每60公斤和田玉料,才能出一套“华至中宝·九龙传国玉玺”。这是国家第一次发行20公斤级的玉玺,极具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2008年一枚“奥运玉玺”短短两年就从5.6万上涨至当今的25.3万,足足上涨5倍!而用20公斤打造的和田玉“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无论重量还是规格都史无前例,因此,收藏前景更加可观。“央视鉴宝栏目”鉴定专家在传世“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的发行专案品鉴会上,一致认定此乃传世珍品!中国收藏界多位权威专家这样评价“中华至宝·九龙传国玉玺”:“如此罕见稀世珍宝,其价值不可估量!”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皇帝舍命必争之印玺。最初是由秦始皇命人所制,原材料正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传国玉玺是天下无双的绝世珍宝,也象征着真命天子的至高皇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王的统治信物!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为您提供:艺术品策划包装、艺术品专业摄影、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展览展销、权威行业期刊杂志推广,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欢迎订阅此账号!
主编微信ID:guwan158←长按可复制(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