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历史上真的有古城吗?一座千年前的南头古城
深圳历史上真的有古城吗?一座千年前的南头古城九街原名叫“莲子城”,因南山、赤湾山从海面而起,似莲头,而南山村、南园、北头、大新、涌下、关口、一甲从南山向北一线伸延似莲柄,九街东、西、北有几个小山村衬托着似莲花瓣,它本身在一个圆形的小山上恰似一颗莲子,故名莲子城。南头古城又被称为九街。伶仃洋位置图南头的名称来源有一种解释是,“南头的是,南山”和“沙头”的合称。这里靠近海湾,历史上曾形成过由入海河道冲击而成的大沙滩,在本地话里就叫“沙头”的而当地人就将南山和沙头合并,称来南头的名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曾写过一首诗,赞扬南头父老对抗击外国侵略的支持,题目中就有“驻节南头”四字,这是对南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南头的就已是一个固定称呼。而古朴雄伟的南头古城,经历并记录了这里千百年来的风云变迁。
在许多人眼里,深圳是一座没有“根”的城市,千万人来了又走了,少有长久地安扎停留。
这座城市有太多外来的打工人,他们人均年龄才33岁,他们背井离乡、怀揣自由与梦想,既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又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要说深圳没有根基,或者说历史很浅,小编是不敢苟同的。
事实上,深圳南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而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写下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地方——伶仃洋,就在如今南头古城附近。
伶仃洋位置图
南头的名称来源有一种解释是,“南头的是,南山”和“沙头”的合称。
这里靠近海湾,历史上曾形成过由入海河道冲击而成的大沙滩,在本地话里就叫“沙头”的而当地人就将南山和沙头合并,称来南头的名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曾写过一首诗,赞扬南头父老对抗击外国侵略的支持,题目中就有“驻节南头”四字,这是对南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南头的就已是一个固定称呼。而古朴雄伟的南头古城,经历并记录了这里千百年来的风云变迁。
南头古城又被称为九街。
九街原名叫“莲子城”,因南山、赤湾山从海面而起,似莲头,而南山村、南园、北头、大新、涌下、关口、一甲从南山向北一线伸延似莲柄,九街东、西、北有几个小山村衬托着似莲花瓣,它本身在一个圆形的小山上恰似一颗莲子,故名莲子城。
后因金鸡涌、大板桥的开凿,把莲柄横断几节,于清康熙年间改名九街。
· 历史发展 ·
行政变迁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全国28个郡设盐官,南海郡番禺盐官治所驻地即在南头,史称“东官”。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设东官郡,从此南头由岭南盐政中心转为行政中心。南头古城始建于东晋咸和6年(公元331年),为东晋之东官郡,其郡所与宝安县治同处一城,管辖着现今粤东南地区及福建云霄山脉一带,是这一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朝时期(479~502年),东官郡郡治迁至安怀县(在今东莞境内),宝安县县治依然留在南头古城。到了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官郡,复置南海郡,宝安县(包括今天的东莞、珠海、香港、澳门等地)改属南海郡管辖,县治所在地不变。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屯门镇,镇治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内;唐至德二年(757年),沿用426年的宝安县易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今东莞市境内,南头古城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央政府在南头地区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即今天的南头古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从原东莞县分出民户7608户,男女共33971口,官、民、灶、僧等田地、山塘共2911顷多,立新安县(辖今深圳、香港)。
清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为防止郑成功反清,禁止沿海居民接应而下令“禁海”和“迁界”,新安县被撤销。
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新安县,治所在今南头古城。
1949年10月,宝安县解放后,宝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设于南头古城。
1953年,因宝安县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南头城从此彻底失去其作为深港地区行政中心的地位。
海防要塞
唐代“贞观之治”后,随着我国“陶瓷之路”的兴起,海上对外贸易日渐发达。进入广州贸易的商船,由于海路水浅,不能直入广州,须绕过香港大屿山经南头入虎门抵达珠江,因而南头便得天独厚地成为海上交通航道的必经之地。
加之宝安县淡水充足,又是珠江口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自唐朝始,南头便成为海上交通航海的必经之地、重要的海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公元736年,朝廷在南头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屯门军镇(镇治在南头城)。自此直至明代,南头古城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但南头古城在中国军事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更在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抗击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的“屯门海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海上抗击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作为大航海时代前奏的郑和下西洋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个有赖于河流文化而孕育的文明古国开始萌动,郑和七下西洋展现了古老中国对海洋的一种渴望和向往,但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朝廷的腐败,让这个古老的中国海洋梦扼杀于摇篮之中。
新安县古地图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一段挥之不去的耻辱。而让我们自豪的是,自1839年9月的九龙海战开始,在当时的新安县海域,我们与英殖民侵略者大大小小打了9战,保持着全胜的战绩,直至1841年2月关天培等将士战死沙场,虎门各要塞炮台全部失陷。
纵观南头古城历史,历朝以来,南头古城在海防文化的意义不可低估。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头古城的街道很是很有岭南特色,有骑楼和趟栊门,建筑规模虽然不大,却是木结构的,像在广州能看到的那些老建筑。
随着九广铁路的开通,铁路沿线的小镇深圳逐渐繁荣,成为宝安县的经济中心,50年代初,宝安县委迁往深圳,南头日渐冷清,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历经三十多年,昔日号令一方的繁华古城已沦为农民房林立人头涌涌的巨型城中村。
南头的老房子破坏得太严重,今天留下来的很少,两个城门重修之后,跟原有的建筑风格也相去甚远。
· 古迹遗存 ·
东莞会馆
东莞会馆并不在“东莞”。东莞会馆又称“宝安公所”。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清代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的商会会所。该会馆现存精美的传统建筑、品味高贵的家具,文雅的室内陈设,可见昔日南山经济、文化繁荣之一斑。
信国公文氏祠
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三开间三进布局,占地400平方米。“信国公”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谥号,为纪念文天祥而建。该词是目前南头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1984年被列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 德 祠
位于署前大街北、聚秀街西,是新安故城(南头古城)明清县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乾隆以前的建筑。报德祠,就是古代爱国主义教育之场所。
聚秀街门楼
清时之花街,奉祀海神天后,楼面宽3.7米,进深4米,为新安故城中保存较完整的门楼之一。门楼内西墙竖立的清乾隆元年《严禁四恶》碑。
聚 秀 楼
位于聚秀街门楼西面,报德祠东侧的聚秀楼,是清代聚秀街的一个缩影。这里已成为对人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基地,成为弘扬中华美德,扫除“四恶”的场所。
关 帝 庙
位于新安故城南门外东侧,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参将张万纪建,民国时曾作为“宝安县议会”,1997年重修,现由新安故城管理处负责管理。
南 城 门
该城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据测量,该城城基是用黄泥砂土堆筑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濠沟围绕。现南北城墙尚存基址,南城门保存完好,城楼已毁。拱形城门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块,上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
新安县衙
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立新安县,在所城的基础上建县城,自明迄清,些处均为县治所在地,今日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均在其辖区内。新安县衙亦鸦片战争时多次战斗的指挥部。在近代史上地位显著。该县署原有数十处建筑,规模宏大,惜近年被拆毁,现仅就原县衙范围内恢复其一二以供观。
新安烟馆
1840年,英国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如今在中华大地上鸦片烟馆早已不复存在。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之际,特在新安故城恢复一间鸦片烟馆,旨在告诫人民:勿忘国耻!
海防公署
海防公署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部”,据《新安县志.海防》载:南头寨辖深圳、香港一带六处防地。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广东巡海道汪宏驻节南头。翌年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屯门海战的伟大胜利,打响了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枪,此处亦为鸦片战争期间诸多海战的指挥中心,其历史地位极其重要。
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往往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
而目前残留的传统建筑
也是“看一眼少一眼”
小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
深圳历时文物的影像少之又少
希望更多人看到并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