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致讥贻愧皓首: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月出致讥贻愧皓首: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在杜甫写下沉雄悲壮气势不凡的《登岳阳楼》一千二百五十三年后,在范仲淹立意高迈雄奇真切的《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九百七五年之后,我身披烈阳站在了岳阳楼下,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上下追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古今往事,吟咏着古圣先贤的千年文章不胜感慨,感激而悲。
古往今来山川物华无不是造化产物,若无天地正气滋润万物哪得欣欣向荣一片芳华,东风西风人事迭代若无天下情怀如椽大笔哪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切意真流芳千古?
范仲淹传世词作并不算多,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以荫遮后世无数瑰丽美文,千载以降难以匹敌。是怎么样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人是阅历,是怎么样的人世破折,是怎么样的宦海浮沉,是怎么样的胸襟开张才能写出如此泽被后世历久弥新的千古文章?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的一天,遭贬知邓州也就是今河南省邓县北宋名臣范仲淹,接到同样遭贬知岳州同僚好友滕宗谅也就是滕子京的邀为修缮一新的岳阳楼写篇题记《与范经略求记书》,展开气势恢宏的《洞庭秋晩图》,伏案沉思踱步看着好友的来信:
六月十五日,尚书祠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知岳州军州事滕宗谅,谨驰介致书,恭投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节下:
巴陵西,跨城闉,揭飞观,署之曰岳阳楼,不知俶落于何代何人。自有唐以来,文士编集中无不载其声诗赋咏,与洞庭、君山率相表里。宗谅初诵其言而疑且未信,谓作者夸说过矣。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及登楼而恨向之作者所得仅毫末尔。唯有吕衡州诗云:“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此粗标其大致。自是日思以宏大隆显之,亦欲久而不可废,则莫如文字。乃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梁栋之间。又明年春,鸠材僝工,稍增其旧制。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屹然而踞,呀然而负,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宁堪乎久焉?
恭惟执事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按。矧兹君山洞庭,杰然为天下之最胜,切度风旨,岂不欲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者哉?伏冀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间于异时。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外,不其胜欤?谨以《洞庭晚秋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干冒清严,伏惟惶灼。
范仲淹反复吟诵好友千里之外的求记书,思绪从少年丧父慨然励志求学到供职朝廷兼济天下到契丹西夏虎视大宋到虎头蛇尾的“庆历新政”到与宰相吕夷简的废后之争到贬放河南邓州,内忧外患忧谗畏讥一时不能自己荡胸诉诸于笔端,慨然下笔: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世所罕见的旷世人才。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少懂世事的范仲淹得知不幸家世,倍感屈辱伤悲不已,想恢复族姓与朱家闹得不亦乐乎便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投师戚同文门下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以便清醒再继续读书。生活十分艰苦,一日三餐仅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应试前,特到祠堂求签,咨询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希望能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便恼火地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少年意气“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志向昭然于世。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当年科考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年迈的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范公堤遗址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地方灾民赞许。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佑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黜京城”凛然不惧。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入侵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皇帝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
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与秋日边塞万物凋零,到处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宛如两个世界。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西下寒霜满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大雁呜咽,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怆然写下《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二年(公元 1042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庆历新政”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恰逢同僚好友滕宗谅《与范经略求记书》送至案边,光照后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挥毫一就。
皇佑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
范仲淹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圆满连在一起。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天奇热,我却无意躲避炙烤的烈日任汗水湿透衣背,反复吟诵雄才钜卿的惊世名句以当渴饮,碑刻长廊下我仿佛和滕子京一起为重修岳阳楼搬砖添瓦,我也仿佛为范仲淹磨墨伴着他亲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