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模板,暖风来纸短情长
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模板,暖风来纸短情长你和我从来不说再见”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抵达兰州草原更深处,草木回归草木,我们回归自我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种子的人来年会拥有整个春天
“我相信冰雹和暴雨从来都是从容抵达你的脸庞
水分饱满的云朵落在马的背上
彩虹从两座山峰之间架起
炊烟从牧民的哨声中消散
草原更深处,草木回归草木,我们回归自我
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种子的人
来年会拥有整个春天
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抵达兰州
你和我从来不说再见”
近日
兰州大学2022届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
张盘红(笔名“盘娃”)
因答辩时朗诵自己创作的
短诗致谢《我相信》走红
视频被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
“盘娃”从大三开始写诗
大小作品近千篇
或是创作于实验室仪器之侧
或是创作于草原马背之上
他把对老师的致敬和感谢
都写进了这首《我相信》
诗句勾勒出西北野外的景象
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粗犷而又细腻
豪迈又不乏温柔
现场视频让众多网友点赞
“真的好浪漫”
▲张盘红(左)和导师
毕业致谢是论文中可以
自由挥洒情感的部分
论文是理性的 致谢是感性的
当你写下致谢的最后一个句号
意味着对一段时光的告别
是站在明天的路口
对崭新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
在论文致谢里
写下我们的成长
感谢一路陪伴我们的人
用最朴实的文字
表达最真情的感谢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
直抵人心的致谢“名场面”
聆听他们的故事
陈时鑫:走出大山
让我的人生遇见了更多可能性
“初中时拥有了自行车去县城走读”
“冬天脚上长满冻疮,夏天暴雨打湿衣服”
“大学时勤工俭学
靠自己负担了全部学费、生活费”
……
陈时鑫
是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名大四毕业生
去年收到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
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
在论文致谢中
他回忆了多年艰辛的求学路
▲儿时的陈时鑫
小时候的他常常在田里
帮着妈妈做农活:
插秧、拔稗、割谷、喂猪……
农活之余,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
凭着不服输的精神
怀着走出大山的愿望
顺利考入南京大学
选择了心仪的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在家人、老师、好心人的帮助下
他的求学之路才会走到今天
陈时鑫表示
“别人帮助我
在我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等我有能力的时候
我也会帮助他人
将这份爱心传递
未来自己学业有成那一天
必将加倍努力回馈家乡”
▲ 6月16日上午,苏正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发言。
苏正民:父亲是一束光
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
带着知识回到大山
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扎根最基层
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
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
在论文致谢结尾
写下了自己的理想
▲苏正民的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2.5万余字的论文中
他在致谢部分
用了6000多字回顾了
自己虽“坎坷崎岖”
但“充满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
这是一棵树苗长成大树的故事
背后离不开父亲的鼓励和坚持
苏正民的父亲只读过三年小学
当大山迎来了城市来的支教老师时
义无反顾地
将三个子女送进学校
中学时,苏正民因为语言、穿着等
与其他同学的差异受到嘲笑
曾一度想退学
父亲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苏正民的父母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
只希望儿女努力读书
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要再像他们一样受没文化的苦
▲5月26日,苏正民获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志愿服务类“公道美品德行奖”,母亲和妹妹特意从大凉山赶来参加颁奖礼。
最终
父亲积劳成疾
没能见到苏正民考上大学
走出大山的那一天
后来,在好心人“张妈妈”的资助下
苏正民也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2022年6月,赵安博士毕业
赵安:我这17年
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
负笈远游
至今35岁博士毕业
整整17年时间过去
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
3次博士论文答辩
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
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
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
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
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赵安
在毕业论文致谢的开篇这样写道
▲ 赵安
赵安在致谢里用了很大的篇幅
提到了18岁之前的生活
1987年,他出生在甘肃一个
半山腰的窑洞
六岁后,搬到了几十里之外的乡镇
18岁时,告别乡镇
前往兰州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
其中三年在打工、三年在当村支书
三年村支书的任期里
在工作之余共写下5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
▲赵安在基层工作
赵安说
三年村支书、三年广州打工经历
三年硕士、四年博士
这些经历按含金量排序
那三年村支书的岗位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他这17年
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无论被命运安排在什么样的角落里
都倾尽所能地发出光和热
扬起风帆、剪出蓝天
毕业论文致谢中那一行行真切的文字
是对大学时光的告别
是站在明天的路口
对崭新未来的憧憬
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
每每看到毕业生写给
老师、家人、朋友的致谢内容
都真挚得让人动容
他们感性、乐观
同时也热爱着生活
祝福这一届毕业生前程似锦!
【短评】
真诚的文字能够触底人心,真实的经历才能引发共鸣。这些致谢语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规整的格式,却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诉说了学生时代的成长。
勇敢、坚韧、执著是每个人都潜在的品质,那些为之奋斗的时光将成为自己一生的宝藏。
心中有梦,眸中有光。那些追逐光的人,自己也成为了光。这就是青春的样子,奋斗的意义。
END
来源:央视新闻、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新华网、兰州大学微信公众号、海报新闻、教育时报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