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腊月十五十六,小铺纷纷摆出小鞭小炮,摔着玩的、划着玩的,都有。有时划炮划不了,就点(燃)一根香,用香去点燃划炮。一年到头,孩子们才能听听这“啪啪”的响声;看看这淡淡的白烟,所以再穷也要买一些。 哪怕从腊八开始也太晚。在腊月初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先先后后拿上瓢,把在夏天屯到缸里的麦子舀到装化肥的塑料袋里。等装满了,就载到脚蹬三轮车,没三轮车的就系到二八大杠(一种大轮子自行车)后座上,运到磨坊里磨上七十斤的细面。这些面除了要拿去为过年做准备外,还包括蒸正式过年前的馒头。到了十岁以后,孩子们就要担任了这项任务。 正吃着饭,父亲就会突然停下来讲道:“这个东西,我们小时候过年才吃一回,平时谁家有啊?” 父亲儿时的春节,在我的印象里要热闹得翻天。 腊月的准备

“生产队一年下来,剩了三两肉。村里都说着要抓阄领肉。这还不是一次领一部分,一次就全领了。我听了就洗洗脸,说吧:`要是领着了,我就跟孩子过个好年夜;要是没领着,我就跟孩子过个素年夜。’完了一去,还真就领着了。就拿这三两肉捏饺子,做熬菜(大锅菜)的时候再放点……”

听完姥姥的故事,父亲又补了一句:“咱们现在一顿肉菜就放不止三两肉嘞!”

还有生产队的时候,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顿好的,但当时顶顶香的饭菜也比不上现在的家常菜。但在爷爷、姥姥口中,这并不是什么苦得要命的日子,反而高兴得要命。

正吃着饭,父亲就会突然停下来讲道:“这个东西,我们小时候过年才吃一回,平时谁家有啊?”

父亲儿时的春节,在我的印象里要热闹得翻天。

腊月的准备

哪怕从腊八开始也太晚。在腊月初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先先后后拿上瓢,把在夏天屯到缸里的麦子舀到装化肥的塑料袋里。等装满了,就载到脚蹬三轮车,没三轮车的就系到二八大杠(一种大轮子自行车)后座上,运到磨坊里磨上七十斤的细面。这些面除了要拿去为过年做准备外,还包括蒸正式过年前的馒头。到了十岁以后,孩子们就要担任了这项任务。

腊月十五十六,小铺纷纷摆出小鞭小炮,摔着玩的、划着玩的,都有。有时划炮划不了,就点(燃)一根香,用香去点燃划炮。一年到头,孩子们才能听听这“啪啪”的响声;看看这淡淡的白烟,所以再穷也要买一些。

大年三十前有个重头戏,就是二十三晚上祭灶王爷。有些地方把麦芽糖糊住灶神的嘴,我们这里只是把“拐子糖”(很黏,带芝麻的棍状酥糖,也叫糖棍儿)摆上,更专业的还要插个马,放点草。摆了糖,就是让灶神会天庭时不说你家里的坏话,只上报好事,所以人们说“二十三,祭灶王,每家每户买块儿糖。”而插上马是让灶王爷骑马会天庭,草是给马吃的。

摆了贡样(即贡品。贡,方言同“棍儿”。在“贡样”中读音不变。),还要上三根香,烧三张黄纸。趁黄纸正着火,人就给灶王爷磕头。拜完了,把灶王爷放到火里,这是送他归天。孩子们也就开始抢着吃拐子糖。

祭灶王爷有个忌讳——如果二十三那一天家里人没到齐,就不能祭灶神,否则就把没到的家人“祭”到外面了。

再到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大伙儿先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包括房顶。收拾好了,村里上上下下才张罗着蒸馒头、花糕、豆包。不能太早,否则时间长了就不好吃了。这些东西一次要蒸上很多,其中最大最好看的花糕是要等到正月初一祭老天爷的。剩下的花糕、豆包也是要拿去祭其他神仙。这时也需要炒花生,它们是要在正月初一是送给拜年的亲戚们的。

这里说的花糕并不是一种面包般的甜点,而是用白面做成漂亮的花或大蛋糕的样子。再往面上齐齐地按红山渣似的干枣,或泡过蜂蜜的晶莹剔透的蜜枣。站在稍远一观赏,你绝对不舍得吃。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1)

大花糕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2)

小花糕

人们忙活着蒸馒头时,也要找时间去割肉了。其实村里人自己家也养猪,但早晚是要卖出去的,再隆重的仪式也用不了一头猪的肉。过年了,人难得奢侈一回,跑到菜市场去,有点条件的买上十几二十斤的肉,没钱的也要买上十来斤。

肉到了家,家乡的人就开始准备家乡特色——成安八大碗,不过种类不会齐全。其中必须有的是酥肉扣碗。用大锅把裹着淀粉与面粉的肉炸了,放上花椒大料,再拿大锅煮上,必有的酥肉扣碗就成了。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3)

成安八大碗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清早,家人早早贴上红纸,红纸包括春联。红纸要提前找个写得好的亲戚邻居。据说我的老爷爷(太爷爷)的毛笔楷书村在村里数一数二,所以过年前老爷爷常帮人家写对联,父亲就和两个姑姑晾对联。

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去逝,那么三年之内是不能贴红纸的。如果两个人去逝,那么六年之内不能贴红纸,以此类推。

贴红纸是有讲究的。贴横批时,无论门多高也不能贴到门上。贴春联时一定要好好想想你家有多少外门,因为在这会儿,破房子的门框上也得贴春联。福字可正贴也可倒,外门要在左右两门上各贴一张。如果门子足够大,贴四张也不嫌多。如果贴了门神,也就不必再贴福字,毕竟门的大小是有限的。

除了门框上贴的对联、门面上倒贴的福字外,还要写上其他红纸。有个“出门见喜”,如果大门前有建筑物或树,便贴到墙或树上,也可以贴到外墙上。院墙上要贴“满院春光”、床头边要贴“身体健康”。院子里的水龙头上贴“川流不息”,车上贴“人车平安”或“车行万里路”这种红纸一般斜着贴,竖直这贴显着太愣太生硬。不过“身体健康”必须要竖着贴。这些红纸,如果不是自然掉落,一般不会人为摘掉。

大年三十下午,家里的人备了包饺子的家伙。这时,凡事女性,奶奶、妈妈也好,闺女、孙女也罢,都要留在家里包饺子。而男性,爷爷、爸爸也好,儿子、孙子也罢,都可以出去上坟——这叫请牌位。

到了祖坟,几个人点燃黄纸,口中念念有词:“老爷爷,老奶奶,老祖先。回家过年吧!”先一一对应几位,再往后就统一烧了黄纸。回家的路上绝对不要会头,要不祖先们就相当于白请——他们就回去了。除此之外,请了牌位要先回家,而不能在回家前去亲戚朋友家转转,否则就把牌位请到别人家了。

牌位请到家,就往香炉里插上三根香。再拿黄纸折叠成令牌的样子,在中间竖着写上“供奉祖宗三代之灵位”,这就叫牌位。牌位旁边要放上两根大红蜡烛。有更专业的,黄纸上还要写对联。等写好了,就把着牌位插到香后面。

现在要在香炉后摆好上一对驾鹤西游的老夫妻的照片。如果家里有人去逝了,就要加一幅去逝者的照片,再往牌位上加条“供奉X门X氏之神位”。如果一对夫妻都去逝了,照片就换了人。

其实我们家摆牌位的方式与众不同。别人家都保留着宗谱图卷轴画(在方言中它的名称与方言中的“竹子”相同),上面画着亭台楼阁,建筑里都留着空格供人们这下去逝的祖先的名字。轴子左右画着八仙。而我们家并没有这种轴子,斗地主那会儿富农及以上不让留轴子,也就烧了。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4)

轴子

言归正传,牌位准备齐了,也必须要去准备各路神仙的牌位。最重要的是打理老天爷的牌位。村里每家的庭院里都有一张桌子般的“天爷台”——这是老天爷的专用场所,或简陋或精致,都是要建一台的。台上面也要摆上插着三根香的香炉,以及两根大红蜡烛。有更专业的人,就拿高粱杆子编成席子状,围住天爷台的一小块四方天地。现在人只是把老天爷贴在纸箱内部的底面,再立起纸箱。

其他神仙的牌位就比老天爷的牌位简单些,只要在不成文的规定得地方贴上他们的画像,依然要摆上插着三根香的香炉跟两根大红蜡烛。

请来的神仙有很多,部分神仙的名字我都不曾听过。请来的其他神仙中,必有那个常驻神——灶君灶王爷(我们这里到大年三十就把他请回来,也有人大年初一请)。此外,还有门旁旮旯处的门神、对着贴的文姑姑、武姑姑。有磨(磨面用的机械)的祭白虎,有碾(磨米用的机械)的祭青龙,有槐树的祭槐仙,有两层房子的祭楼仙。地上还能摆上地公。当时爷爷正当着木匠,所以还请了鲁班。还有一位不用专门请的的神灵——茅房里的茅神(三十晚上上厕所动静要小,就是怕惊动茅神)。总之,神仙形形色色,每家请的都不会太一样。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5)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6)

准备好了祖宗跟神仙的牌位,就开始各个上花糕——上贡。贡样可不能上凉的,要先腾贡。腾贡就是用大锅把贡样蒸热了,这样才好上贡这是一年里与大年初一凌晨的上贡并列第一重要的礼仪,口中必须念念有词,对祖宗:“老爷爷,老奶奶,老祖宗,吃饭了。”对神仙:“保佑俺孩子身体健康,考个好大学……”

等到上完了贡,家家户户就点起鞭炮(那会儿还有人去点一万响的鞭)——这是上了贡,说了“都吃饭吧!”等话说完后的信号。这时候也不过就五点左右。

不得不提的是大年三十的特色。上贡时,必须要把大门关好。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家里方便迎接客人,就把家门敞开着;如果不方便迎接客人,就关闭家门。关门就是因为上贡一直到吃完饺子前,都不能进外人。所以有句歇后语叫“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

如果有人问你饺子捏满了不,你就得说“捏满了”,而不能说“捏完了”。“完了”是个不好的词,就是说一年下来全完了。向反,“满了”象征一年过得十分圆满,所以一定要说“捏满了”。如果你读得仔细,你会发现我在这篇文章里除了刚才那几个“完了”就没有多提一次。

煮饺子的时候,在旁边看煮饺子的小孩不能说话。其实这只是老奶奶不让看煮饺子的父亲说话,这是怕他说大窝子话。什么叫大窝子话?比如小孩看到饺子煮裂开了,说一声“它咋坏了呀?”这般话在过年时说听着不吉利的话就包括在其中。为了预防父亲的童言无忌,老奶奶干脆让他别说话。

大年三十事就是多,说了半天也没说完。在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就要带上香火或者猪头大贡去庙里还愿。在庙里许了愿,比如“XXX,让俺孩子考个大学,我给你上猪头大贡。”等。如果真实现了,就得去还愿,履行自己的承诺。村子里没有和尚庙,但也有这个奶奶庙、那个姑姑庙。也会有几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小庙。如果是个虔诚的信家(信徒或稍微相信这种神仙的人),他就抓一大把香烧给神仙,还会给庙门上贴对联。

上了贡、还了愿、吃了饭。孩子们可以叫上小伙伴们去耍,也可以去点(燃)些之前买的小鞭小炮。如果全点了也没事,小卖部在过年不放假,因为他们是个人营业的,过年并不耽误他们赚钱。因此把小鞭小炮全点了,你也能到小卖部再买些。

大年三十的晚上,小孩子依然可以出去玩。大家都闲着没事了,也可以去亲戚、朋友、邻家串串门。父亲小时候,很少人有电视,也就不需要看春晚了。

有些地方有个“老鼠嫁女”,但日期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腊月二十三、三十、正月初一、初二,都有。总之,“老鼠嫁女”时就不能烦人家老鼠。

老爷爷、老奶奶(太爷爷)及其重视守岁,哪怕真得困,也要多坚持一会儿。年轻些的人却把它看得极轻。小孩早早就睡了,年轻人也睡得不晚。等到老年人歇息了,这一年也就彻底过去了。

新年的开端

大年初一天亮前的凌晨,人们起床讲究“起五更(同“经”)”大年初一需要在五更天起床。大人们在起床后有个大任务——祭祖宗、神仙。这次的流程也不须在细细地讲了,因为它跟大年三十下午那次祭祖宗、神仙的仪式一模一样。

大人祭祖宗、神仙的时候,小孩也有一个任务。

“转椿树的时候,正着转三圈,倒着转三圈,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父亲回忆着说。我后来又问母亲:“为什么爸爸说要正着转三圈,倒着转三圈?”母亲就笑着回答:“因为他说的是孙悟空,哪有这么抱椿树的?”

其实小孩子的任务是抱椿树而不是转椿树。五更起来后,穿了衣服先去抱椿树。大人祭神仙得念念有词,小孩抱椿树也得念念有词:“椿树爹,椿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音同“掌”)长(音同“常”)。”这样孩子就能长高。

“你还抱过椿树啊?”姥姥问父亲。母亲抢先笑着说:“啊,你看这个子还看不出来吗?”父亲只好陪笑说:“可能说的时候说错了。”

父亲小时候,老奶奶怕他长不高,总让他在大年初一抱椿树。但抱椿树时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说错词。如果你说“你长长(来)我长粗。”把词一说错,树就可以平安竖着长,你也就可以安心横着长了。

等大人祭了祖宗跟神仙,小孩抱了椿树,就到了下一个环节——放鞭。

点鞭时,或用“啄木鸟”或用“大地红”,这两个也都是卖鞭炮的老字号。出门拜年前要点上个一万响的长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好长时间才能铺得庭院满地红。点了万响的鞭,不要急着扫鞭炸了剩下的垃圾。满地的红纸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

点了鞭,要先去祖宗牌位前拜一拜才能出去拜年。如果早在吃饭时拜了牌位,那就可以直接出去拜年了。

这摆年的目的跟现在的不一样,现在好多人都为了赚钱而拜年,而当时一项挺重要目的就是认亲戚。除了几个常见面的亲戚外,人们一年下来也不能见其他亲戚几面,甚至一面也不能见。“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总不能见了亲戚就说不认识吧。

如果知道某一家生活不太顺,那么拜年时一般不会带小孩,不然两家都将陷入尴尬。

我家的亲戚不太多,当时只要拜到上午八点。之后可以一家去“补补刀”,到亲戚朋友或邻居家聊上半天。其实大年初几这几天都是可以拜年、串亲戚的。有地方大年初一还到祖坟上烧黄纸,但其性质不是约等于大年初三的上坟,这似乎就是在给祖宗们拜年。不过我也有点疑惑,祖宗的牌位不是已经请到家了吗?大概他们初一请牌位吧。

大年初一中午要吃好的,串门。晚上也能放鞭炮。这几天过得热闹,老话也说“懒老婆,盼正月,正月里边儿节日多,光吃好的不做活。”

大年初二要去姥姥家,准确地说,是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老规定还说初二不是到别处串门,如果真要去别人家串门,就得在初一的时候先报一下。可这项风俗在很早就被遗忘了。

大年初三,必须要上坟。如果你在家乡,能到祖坟去烧黄纸,那是最好。如果你身置异乡,可以在地上画个圈,把黄纸放到圈里去烧。不过画圈也有讲究,圈不能封口,口要朝着祖坟的方向,不然就白烧喽。

如果三年内有家人去逝,那么这个人的所有孩子在这一天都要来到一家。不论男女,但一般是闺女来到儿子家。然后,去逝者的儿女以及孙子一起去上坟。

另外,大年初三是“米生日”,米的生日就得对米好一点,不能吃米。

大年初四,家里没什么可干的,只是休息、串门、玩。按传统习俗讲,这一天要准备丰富的水果(当时哪来的水果)迎接灶神查户口,把剩饭剩菜(当时哪来的剩饭剩菜)以及垃圾倒出去。

初五最重要的一件是“破五”。在之前,家家户户总要在门外边挖个大坑。这坑在平时是用来存积天然农家肥——动物的粪便。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它们没有什么浓烈的味道。在初五这一天,需要把鞭炮扔到粪堆上去炸,这就叫破五(各地区的破五习俗不一样)。

之前每天都是烧火做饭,大锅底下会积很多灰。这天要把之前积的灰泼得远远的,再捡回几块木炭,或是用铁锹铲些土。这就叫“送穷灰,换富土”。当时讲究“三十晚上送穷灰,破五早起送穷灰,十六早起送穷灰。”

大年初六,没活干。到了初七,人们说“七儿、七儿,不捉针儿,蝎子蚰蜒会上身儿。”

大年初八,人们说:“八儿、八儿,不纺花儿,纺花落花捏儿(“花捏”只是个方言,指花蕾,这里特指棉花的花蕾。)”

初八以后,也就没什么习俗,没什么说法,只是休息、串门什么的。连个谚语、歇后语也没有了。

春节的尾巴

大概在十四下午(没有确定的时间),年味又浓起,家家户户准备上许多黍子面(“稻麦黍菽稷”中的黍磨成的粉)去捏灯盏,蒸灯盏。这几天还要买一些春卷,十四、十五时可以尝到这些外酥里粘甜的美食。

灯盏(,外形像一支蜡烛,用黍子面做成短短的柱状,上面捅个小孔——这是留着插“灯芯”的。这灯芯是由高粱尖以及棉花搓成的棉线制成的,方法当然不唯一,也有搓黄纸的,插香的。其作用就是用来当灯点了。

十五晚上,把提前捏好的灯盏摆到各个牌位上,还要往茅房边摆一只——那是先前提到的茅神的。这次的贡样即灯盏大小统一,绝不偏袒,包括老天爷的那份。

仅这种贡样是统一的,但也要上花糕、枣花(一种蝴蝶状,带个枣的食物),依旧是老天爷的最大。

不过要特例定制几款独家的“灯盏”——水缸里要放一条鱼或一只鸭子。黍子面蒸的东西怎么能漂到水上嘞?鱼,鸭子下面是要垫个碗的。锅旁边放只小鸡,必须得是雏鸡样子。大门旁边摆只刺猬,大概刺猬有攻击力,叫它去看门。

灯盏在那儿燃烧着,大伙可以放点小鞭小炮。等到灯盏都灭了,就全收会来——毕竟黍子面是能吃的。但灶王爷的那份不能给人吃,茅神的那份也不能吃(我想这是因为太臭了,没人敢吃)。所以收灯盏的时候,这两份需要捏一下以做记号,到时候还能拿去喂猪。

人们还会用黍子面专门蒸些小饼状的粘甜食品,美其名曰“粘面子”,是当地的年糕,要炸着吃。粘面子被油炸过后,外表总留下太阳黑子般的痕迹,这很正常。咬开后能看到里面金黄的黍子面,空气里掺杂的香气可能会让你看到满眼的金光。仔细嚼粘住牙、粘住嘴,香甜的味道充盈着口腔。再写我就发疯了,先停停。

十六的黎明,天还没亮时,大家把初十那会儿积到房根、门口的棉花柴以及其他什么柴,抱到路口堆个两三米高邻里邻居也堆柴,有时几家一起堆,一齐点着了,火烧得就跟小山那么高。这叫“烤火”,象征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烤火也有讲究,一家子都要出来烤烤火。人们在烤火的时候,口中要念念有词:“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烤烤腿不疼:烤烤手,手不疼;烤烤腚,不生病。”大人还会把孩子的衣服那出来烤烤,说是能去疾病。

“腿疼了,烤烤火。一烤,还真不疼了。”父亲笑呵呵地讲。看来这十六的火还包治百病啊!

烤火也兴“串”,串着烤——烤了自己家的火,也去别人家烤烤。一见面,说声“呀!你家火烤的大啊!”大家还想比比谁家的火大。

邯郸人怎么过年?河北邯郸一地区的过年习俗完整版(7)

烤灯盏(陌生人拍的)

天亮时,人们基本上都烤好火了,小山般的火也只剩下些“独火”(这不是药材,而是方言,即灰烬上带有的一丝丝的不足以称为火苗的火。)注意,这不是消极的象征。独火的热度不会太高,孩子就拿出昨天收的灯盏,用带着独火的灰烬糊住,就能吃到烤好的灯盏,这就叫烤灯盏。当然,吃的时候不会那么重口味,连同灯盏粘住的灰烬一起吃了,而是抠出来里面的芯——才怪!拨拉拨拉就行了。在当时,灯盏外面的焦壳也是好吃的!据说吃了火烤的灯盏一年好运。

以前不下楼台不下地的秀女(小脚的大家闺秀),人们说她们的脚“小金莲不大三寸三”“前头像个辣椒样,后头像个大青(或“清”不知是哪个)钱(铜钱),两头着地当间悬。”说小脚好“小时不受管,长大不触眼,出手多花钱,人前不落脸。”她们脚小,平时走路不方便,十六时出来踩踩麦根图个脚不疼。姥姥幼时常常见这种人,尽管后来又说“大脚好,大脚好,大脚推磨“噔噔’跑。不用草、不用料、不用笤帚“锅子”(谐音,大概指扫帚)扫磨道。”

但是,秀女在这一天的习惯留了下来。天亮了以后,家里人都到地里踩踩麦根。“正月灵、二月灵、最属正月十六灵,踩踩(方言同“扎”)麦根不脚疼。正月半、二月半、踩踩麦根不脚烂(脚气)。”

十六以后,依旧是串门、休息。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到了二月二,人们———依然没有活干,至少没有太多活干。二月初九要开展村里的“过会”即庙会。村里最大的庙里也没有和尚,庙是用来烧香祈福的。这时很多平时不做买卖的人也可能会进些东西去卖,整个村都热闹的像一锅沸水。

父亲说:“当时刚好是过会,班里请假的人得有一半子。老师其实也想出去过会!”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新年末!

过了二月初九,新年这场戏才算真正落幕了。仔细想想,大年初二把着年给整落幕都不觉得奇怪。我虽然感觉时间很短,想再接着过,但又仔细想想,真的没什么可干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