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29讲:佛教通史077-转八识成四智-慧海展开
佛教常识29讲:佛教通史077-转八识成四智-慧海展开既然,有的同学已经提到了说:禅宗很简单,觉得没有意思,都是历史故事,还是想听学理部分的,那么你们不怕难,你们敢听呢,我就敢讲。所以,我就挑一个最近的课,展开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我们说的大珠慧海的“解脱论”。这里展开讲一下他的解脱论,他的解脱论是八个字“事来不受,一切无心”。禅宗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无念、无心,它背后是有复杂的佛学理论做支撑的,只是我没有给大家展开讲,因为我们这个历史课本身听的同学就不多,如果再展开哲学部分讲,就彻底没人听了。所以,本章我大概给大家展开讲其中的一个,大家就知道禅宗这些大师,他们看似简单的口号,背后是有复杂体系的。对哲学没有兴趣的同学,就直接跳过这一章,或者过两天,我直接把这章删掉。因为,在我前面的讲的唯识法相宗啊、三论宗啊,包括宗喀巴大师的、包括神会部分的,他们都是有非常复杂的学理部分的,我是不敢展开讲。因为,历史的这部分呢,有的同学已经说东西太多了。佛教通史-闲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10-10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这一讲,我们展开讲一下大珠慧海的禅学体系。因为有的同学跟我讲,禅宗的理学体系太简单了,来回来去就是无念啊、无心啊、忘情啊,感觉完全没有理论体系——其实这是不对的。
禅宗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无念、无心,它背后是有复杂的佛学理论做支撑的,只是我没有给大家展开讲,因为我们这个历史课本身听的同学就不多,如果再展开哲学部分讲,就彻底没人听了。所以,本章我大概给大家展开讲其中的一个,大家就知道禅宗这些大师,他们看似简单的口号,背后是有复杂体系的。对哲学没有兴趣的同学,就直接跳过这一章,或者过两天,我直接把这章删掉。因为,在我前面的讲的唯识法相宗啊、三论宗啊,包括宗喀巴大师的、包括神会部分的,他们都是有非常复杂的学理部分的,我是不敢展开讲。因为,历史的这部分呢,有的同学已经说东西太多了。
既然,有的同学已经提到了说:禅宗很简单,觉得没有意思,都是历史故事,还是想听学理部分的,那么你们不怕难,你们敢听呢,我就敢讲。所以,我就挑一个最近的课,展开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我们说的大珠慧海的“解脱论”。这里展开讲一下他的解脱论,他的解脱论是八个字“事来不受,一切无心”。
关于“事来不受,一切无心”,这是他的立论。那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叫“见无所见”。用白话说“见无所见”就是——看见就当没看见。当然,这个“见”不是单纯的指“看见”,也指“知见”——知识的知。
其实“见无所见”是佛教中的一个口头禅,但是,应用的场景很多,应用得也很含糊。“见”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不是单纯的看见,而是“一切知见的总和”。那么,既然是“知见的总和”,用西哲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是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那,谈到认识论,不用想了——我们就必须要谈唯识宗,因为唯识宗就是认识论的最高点嘛。
我估计大家没有记忆了,我给大家回忆一下唯识宗对认识论的分类方法——就是人的认识,在唯识宗里把它分为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然后——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这八识,又分为四类——就是人的八识是分为四类的:
第一个层次,就是前五识,是所谓的眼、耳、鼻、舌、身。这属于什么呢?这属于直觉。
第二个层次,就是第六识——意。意是什么?我们比较简单理解,就管它叫:意识。而这个意,就是第六识,是以前五识提供的直觉为对象的——就是前五识的对象来为第六识来提供;也可以是非直觉现象的对象,什么意思呢?比如幻想、比如回忆,是非直觉现象(没有梦境啊),这些主要是由第六识——就是由此“识”进行。我们再给大家简单理解一下这个第六识——这个意识,就是有思维的这种意识。
八识的第三个层次——你看第一层次是前五识,第二个层次是第六识,第三个层次不是第七识哦,是第八识。第八识是“藏识”。什么是藏识呢?就是这个世界一切现象发生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有个种子,这个种子有发生功能,有记忆功能,也有学习功能,它可以积累新的经验和概念。
这个种子在宗教学里,它就有“起点”的这种意思。而这个种子是什么呢?藏识——那就是阿赖耶识,是如来藏,是真如,都是指这个。关于“阿赖耶识”或“藏识”的理解和解释是最复杂的,大家可以大概地理解下。曾经有一个同学跟我讲,说,有一位大师讲它是DNA。不能这么讲——它不是DNA,我们只能理解为它具有一个种子性质。
这四类的第四个层次,反而是第七识——第三个层次是第八识,第四个层次是第七识。这个第七识叫:末那识。末那识,不太好理解——这个第七识就是把第八识看做成为“我”的识,就是所谓的“人我”。大家能理解吗?第七识把第八识看成“我”,并同第六识合在一起,给一切法以自性,叫做“法我”——第七识本身是所谓“人我”,它和第六识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法我”。
如果理解不了就先不理解了,这就是唯识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法——就是它的方法论。唯识宗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流于生死,全在于有“人、法两执”——就是“我执”与“法执”。只有破除“人、法两执”才能根本上去转变第八识的性质——就是我们说的藏识的性质,达到“由凡到圣”的这种飞跃。
而在这四个层次上的认识,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谓的“见”这个字。在“见”字上,唯识宗就提出了一个识转智的概念,这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个有一定佛学基础的同学问过我关于识转智的概念,这个就是那个识转智的概念——就是所谓著名的转八识成四智。
什么叫转八识成四智呢?这八识本身也分了四个层次。那,第一个层次,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它转成什么智呢?它转成的目标是叫:成所作智;第二个层次,第六识——意,意转化的目标是什么呢?它的目标是:妙观察智;第三个层次——藏识,它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大圆镜智;而第七识——就是心识,它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平等性智。这就是这四个智,所谓“转八识”成为这四个智——所谓的“识转智”,就是把凡俗认识的所谓“识”,转化成“诸佛认识”,即,把你的认识转化成佛的认识——佛的认识就是“智”,你的认识就是“识”。
谈完了唯识宗这一套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后,我们就说,大珠慧海那所谓的“事来不受”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呢?它就是在唯识宗的这个理论基石上提出来的——在这个基石上去刻画解脱者的认识特性。是什么呢?叫“第八识岿然不动、空无所有、明净圆满如镜面”。就是说,第八识空无所有像镜面一样。它具有什么性质呢?具有映现一切的这种功用。
而第七识——就是我们说的“平等性智”的功用是什么呢?其功用是“对诸尘不起爱憎”。诸尘是什么?就是一切的物相;爱憎是什么?就代表一切情欲、一切欲望。它(平等性智)不回避诸尘,只是面对诸尘而不起爱憎。
这里,还定义了一个所谓的“二性”的概念。二性是指什么呢?是泛指一切(爱憎)分别——而这泛指的一切分别,特指的是“我”、“人”、“法”等自性的区别。所谓“不起爱憎”,即“二性空”。如果二性空,自然会以平等去看待物、我——此时,第七识就叫做“平等性智”,换言之,“平等性智”不是否认差别,而是于差别中无所爱憎。
我们说的第六识,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识——现在这回倒着捋回来——刚才是从一、二、三、四捋过来,现在再倒着八、七、六、五捋回来。第六识,是现在最现实的意识活动,它的功用是什么呢?“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在自在的条件下,善能分别感官所面对的事物,这就叫“妙观察智”——就是第六识“妙观察智”,因为它善于分别感官的事物。
按唯识宗的教义,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本性是什么呢?是“无分别”,即,无二相。大珠慧海强调的是什么呢?“令诸根随事应用”——就是不排斥和限制自己感官的功用,但条件是什么呢?叫“悉入正受”。“正受”即“禅定”,仍然是以“定”为统帅五识——这前五识的活动就叫做“成所作智”。大家懂了吧。我先顺着给大家捋一遍,然后倒着给大家捋出来——这个“识”是如何转“智”的。
大珠慧海关于“转识成智”的说法,跟唯识法相宗还不完全相同。因为,这个是关系到从凡俗认识,转变到诸佛认识的领域里,他和唯识法相宗表现出两个鲜明的不同点——我们知道,前面课里说过,唯识法相宗的随影境、独存见这些东西,但是大珠慧海的看法不是这样。
第一个特点,他是认为:出世间的认识,不能离开诸根为依靠。什么叫诸根?就是感官。就是,你对出世间的那种认识,不能离开你在现世间这种感官作为依靠,是以诸尘为对象,世俗认识活动的应照——就你在现世中,现实事物对你的认识的影响的那种应照,即,出世间也是你现实活动的一种应照。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其所以异于和超越世俗认识者,仅在于不起乱想和不生爱憎。大家懂什么意思了吗?你之所以能超越,不是因为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仅仅是你不乱想,不生爱憎。(在)《顿悟论》里说“言无心者,无假,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爱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大家听懂这句话了吗?——这样,“无爱憎心”就变成了“无心”的本质属性,对吧,你看“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无爱憎心”就变成了“无心”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一个分界线,也是解脱成佛的主要标志。
大珠慧海用“无爱憎”这个概念统一了——无念、无住、无生、无着、正见、正念、正智这一切相关联的佛教概念,他把这些佛教概念全部串起来,就用“无爱憎”一个词去串——又都可以用“见无所见”来概括之。你“无爱憎”——为什么“无爱憎”,因为你“见无所见”嘛。这样用“见无所见”这种“无爱憎”就串起来所有的佛教概念,这个观点是非常清晰的,其实——你看似只说了那么八个字“事来不受,一切无心”,其背后整个是由唯识法相学的认识论推出来的。
禅宗诸家,其实普遍提倡“无分别”,但是突出的重点是不同的——有的是主张“无生念”;有的是主张“无是非”或者“无善恶”。虽然意义不同,但是大珠慧海强调的是“无爱憎”,这应该是很独特的。为什么呢?因为“爱憎”这个词,在佛教教义中是归于三毒的,就是贪、嗔、痴——是归于三毒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憎是什么呢?是七情六欲的强烈表现。
那,无爱憎——“无爱”的极端是什么呢?是无欲。这就被后世的道学家引申成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大家知道朱熹(的理论)是哪儿来的了吧——是从大珠慧海的这套“无爱憎”引申到的极端——“无爱”就是“无欲”,“无欲”就是要“灭人欲”。
而“无憎”的正面表述是什么呢?就是“无恨”,那就是“忍”嘛,对吧。你之所以无憎,欺负你,你忍了就完了——忍是禅宗赖以生存下去的首要品格嘛,对吧。六祖慧能曾说过嘛:忍为教首。或者说,忍辱为第一道。这是禅宗最开始就提倡的。
其实在洪州禅里,“无爱憎”更侧重于是要求情感上的淡漠。可以说,大珠慧海的思想是受到保唐系,或者说受到保唐系传出来的《神会语录》的多方面影响。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定、慧、等”的概念,阐发的是什么呢?是“无受”和“无心”的含义。他说“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什么呢?是慧——是智慧让你能区分一切善恶;“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是定义为“定慧等用也”——就是说,你的智慧可以分别一切的善恶,但是你分别完了又(能)不起爱憎,是什么呢?是“定慧”。
他又说“知心不动,对境即然,是定”你看,“知心不动”——知道心不动;“对境即然”——你周围的环境即然感觉;“是定”——这是定。“知心不动,不生不动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大家听懂了吗,我觉得这个比较简单了,就不解释了。
据此,明辨善恶而无爱憎,分别事相而不执著,总是无受,那是什么?就是解脱!所以说,大珠慧海为洪州禅系提供的“解脱论”,他完全建立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的转变上。那么,他就把佛教对神的信仰,或者说,对佛教作为宗教的信仰色彩,完全洗刷到了清白的地步——那就完全建立在自我认识上。
佛,是佛教最根本信仰的对象。但是,到了大珠慧海那里,或者说,从禅宗一开始就有这种自觉性,是什么呢?只是到了大珠慧海这里非常鲜明了——禅宗的自觉性就是把佛的神格化,还原为其字(面之)义的“觉”字——就把祂从神格化拉到人格化。佛的人格化是什么?就是“觉悟”嘛,就是要还原其字(面之)意——“觉”。
所谓佛有三身,就是法身、化身(、报身)这一套,是佛教大乘进一步神化佛的主要说法。但是,唯识家却提出了“束四智成三身”——刚才我们提了“四智”——识转智的四种层次的“智”成三身,这样,佛就让他们变成了理智可以企及的一个目标。
《顿悟论》是从唯识家出发,将“三身”当做心识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所谓“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因此,只需要成就四智自然就具备三身了,这不是唯识家的论点吗?第四识——就是藏识,那是独成法身的;平等性智——那是末那识,是独成报身的;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这两层,就变成了化身。那成四智就有三身,佛身既不神秘,也用不着什么三大阿僧祇劫去修行,这叫什么呢?这叫“即凡即圣”——不离此身即超越三界。所以,我们说禅宗是……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说佛教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宗教,大家不相信,是因为大家没有仔细看佛教的理论。
那,用何行相去规定“心”呢?大珠慧海命名这个“心”为“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这样的本心或佛身,概而言之是什么呢?就是“体”的概念。那,“佛之三身”则是其体之用,或者说,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大家看见没有,中国的这套“体用”就全部融进来了。三身只是启智用识的一种分别,体性则一,按照这个主张,他坚持并且重新解释了神会关于“无情无性”的一种说法。
大珠慧海给法身下了一个定义,叫“心是法身,谓能生万物,故号法界之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把法界、法性看做了表达“心”的特定功能的这么一种概念,即能生万物的这种概念。这是有很大的独创性的。他的这种引用目标是什么呢?他的引用目标是向“无情有佛性”去滑动。大家知道啊,到他的师弟那儿,向“无情有佛性”就靠的很近了。
“无情有佛性” 会引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什么?是泛神论和万物有灵论——这是牛头宗的那个论调。而大珠慧海发展的“无情无性”之说,则是突出了人的地位,他还不是牛头(宗)的那种“无情无性”的概念——不只无情与人不同,那么蝼蚁这些众生也不能与人并列。这种思潮在道一禅中时有体现。
大珠和神会一样,他非常关注“人”在宗教中的位置。而且,他运用中国传统的“体用”这套哲学范畴,去统摄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他解释说,禅者的根本宗旨在于什么呢?在于“见性、见道”。
名言可以作为通达此道的工具,就是说所谓讲经啊、这类名言啊、这些名词,可以成为工具。但,目的在于去契合你见到的这种实践的行为——就是你所谓的名言,都是要配合你的行动。所以,大珠慧海提出,就给魏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得意(而)忘言”后面,他给加了一句,叫做“悟理而遗教”,即,你悟了理就可以了——强调慧见之本性。他要把禅的精神全面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叫做——不随外境的基础上——“行走坐卧皆是性用,处处皆与道相应”,这个就构成了整个江西禅的禅风。简而言之是什么呢?不拘时地的,随时随地的,随机运用,即,一切行为举动,表情举止,在一瞬间一念之间,皆可以示道,皆可以悟道——就可以表示道,皆可以悟道,皆能引起发悟。
这里就不往下讲了,讲到这儿我估计大家已经听不下去了。反正这章我先放上去,让有喜欢听理论的同学听一下吧,过两天我就把它删了,对吧。我贴这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整个禅宗所有的宗师虽然给我们总结出来的SLOGAN,或者总结出来的标语很简单,其实它背后都是有整套佛学基础去做支撑的,不是单纯的就提出来一个“事无所受”或者“即心即佛”(而已)。它后面都有很复杂的哲学观点的,因为我们这个讲座是佛教通史的讲座,所以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哲学的命题,以后有机会,我会给大家把佛教哲学的命题都展开,做一期关于大乘精神的哲学讲座。所以我们这章里,关于到哲学的问题,一般以大家能理解的范畴给大家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