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舰队最新战况: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北约舰队最新战况: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在2017年时,“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告项目(OCCRP)”的报告即显示,乌克兰战事让乌克兰企业扮演了中介、供货商等角色。譬如一家乌克兰公司从波兰购买装甲车,转手就卖给乌干达。随着至少价值136亿美元的北约军援,在2022年后源源不断地输入,乌克兰军方及相关企业大发利市的机会就来了。俄罗斯有句俗话,“霍霍尔人(即乌克兰人的俗称)去过的地方,犹太人无事可做”,这句话用来描述乌克兰人做生意门槛精的一面。而就乌克兰战场上的局面来说,这句话的确颇有道理。据俄罗斯黑客组织RaHDit披露,乌军开战至今,仅战死者即在5至7万人之间,其战伤人数亦难以统计。加之乌克兰防长也承认,乌军自6月中旬开始,把未受训练的壮丁送去前线,这种局面似乎也解释了乌军在6月中下旬后的颓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乌克兰部队的士气正在常规战争的泥潭中陷入低谷时,基辅仍要强行调动大军“夺回乌克兰南部”,试图反攻克里米亚。考虑到强攻俄罗
进入7月中旬,随着俄军全取了顿涅茨克州,又在南部的赫尔松等地以逸待劳地调动了大量乌军的生力军,从前线撤回的乌克兰部队,已损失了相当数量的人员和装备。
虽然乌克兰方面有意淡化这种影响士气的消息,但急需“友邦”外援的乌克兰国防部,终究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他还是要在接受英国、德国等国媒体采访时说点实话。
譬如,乌克兰国防部日前一面宣布要组织“70万武装部队”或者“100万军警”,在泽连斯基领导下“夺回乌克兰南部”,但另一方面,基辅还在寻求其合作伙伴尽量提供补给,并强调乌军“有很多损失”,因此需要更远射程的导弹。
事实上,相对于乌克兰当局宣布的数量有限的损失:譬如6月初,泽连斯基当局称乌军战死一万人。来自俄罗斯的黑客团队从乌克兰国防部等部门窃取的一线情报,就劲爆许多。
据俄罗斯黑客组织RaHDit披露,乌军开战至今,仅战死者即在5至7万人之间,其战伤人数亦难以统计。加之乌克兰防长也承认,乌军自6月中旬开始,把未受训练的壮丁送去前线,这种局面似乎也解释了乌军在6月中下旬后的颓势。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乌克兰部队的士气正在常规战争的泥潭中陷入低谷时,基辅仍要强行调动大军“夺回乌克兰南部”,试图反攻克里米亚。考虑到强攻俄罗斯重兵布防的防线,需要大约500至600辆坦克,大约1500门火炮,200到300件防空导弹系统。
然而,当西方“盟友”只能拿出上述需求的1/20到1/100时,这种强行发动战略大决战的决策,可算驱赶士兵送死,无疑会让一线官兵心生抵触。在这个时候,乌克兰人的商业头脑就开始在战场上产生了催化效果,为了生计的乌军,开始出售手里的北约“军援”。
俄罗斯有句俗话,“霍霍尔人(即乌克兰人的俗称)去过的地方,犹太人无事可做”,这句话用来描述乌克兰人做生意门槛精的一面。而就乌克兰战场上的局面来说,这句话的确颇有道理。
在2017年时,“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告项目(OCCRP)”的报告即显示,乌克兰战事让乌克兰企业扮演了中介、供货商等角色。譬如一家乌克兰公司从波兰购买装甲车,转手就卖给乌干达。随着至少价值136亿美元的北约军援,在2022年后源源不断地输入,乌克兰军方及相关企业大发利市的机会就来了。
到2022年5月,包括美国《商业内幕》等权威财经媒体,就发现了乌克兰军方贪墨的一面。当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将军曾发表声明,称美国向乌克兰转让了“6万件反坦克武器和2.5万件防空武器”。
可同期《商业内幕》发现,乌克兰武装部队只从美国收到了7000支“标枪”防空导弹,以及大约1000件从英国转发的“劳”反坦克导弹。这其中的反差之惊人,意味着乌克兰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已经到了相当夸张的地步。
对此,美国军方曾要求基辅严格控制美国向乌克兰转让的武器,美国防长奥斯汀对此也三令五申,但面对全球最大的武器黑市,美国也无能为力。
根据当地加密通信频道的消息显示,北约“援助”的武器一送到乌克兰,其中的15%到20%立即被装扮成“PMC人员”的各国军人挑拣一番后,直接产地直送,发往北非、西非和中非国家,这种倒卖的利润刨除市值不定的加密货币,在2022年5月后约为每月7亿美元。
来自黑市的情报显示,包括泽连斯基的办公室负责人叶尔马克在内的一些高官,牵涉到了这种武器交易,乌克兰方面通过以色列国防军作为交易渠道,把美国武器转卖给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缅甸等政治、理念、诉求完全不同的国家。
当这种借武器交易以获利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风气时,乌军下级官兵也就有样学样,在战场上做起了类似的买卖。
到2022年6月,就有基辅的卖家在暗网上发布广告,称可以用一套3万美元的价格,售卖美国军事援助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与此同时,乌克兰一线官兵的买卖也开张了,譬如一辆装甲运兵车只卖15000美元,一件“劳”反坦克导弹也只卖10万卢布。
虽然在2022年4月,一些乌军在和俄方人员交易时着了道儿,被对方俘虏,连人带装备都丢了。但在漫长的战线上,更多的交易还是成交了。
对此,乌克兰经济安全局(BEB)是有知觉的,但他们终究无法制止前线上军人之间明码标价的买卖。国际刑警组织认为,而今,即使是军方使用的重型武器,也可以在乌克兰买到,而美国等国根本不清楚武器的流向。在这样一笔糊涂账之下,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军人之间,交易的空间就相当大了。
按照俄罗斯军方的说法,俄军特种部队一直在就“购买特定外国设备样品”的可能性,与乌军进行谈判。在双方谈好价钱之后,俄、乌双方会对某些空无一人的广场进行大规模炮击,以分散注意力,同时进行实际的装备转移。
这种交易模式,给俄军带来的最切实的战果,莫过于乌军以每件12万美元的贱卖价格,把两套市场价700万欧元的法国“凯撒”车载榴弹炮卖给了俄军。
不可否认,随着乌军以创纪录的折扣价,把“凯撒”榴弹炮卖了出去,乌军一线官兵倒卖军火的途径,会被外界高度关注。事实上,很多俄罗斯观察家已经认为,乌军盗卖先进装备已经很难再采取假装炮轰,再上报损失的手段,此番“凯撒”的交割,可能用了些外界暂不知晓的新手段。但这种交易手段的存续,也让俄军有了继续从乌军手里进货的可能。
到7月上旬,俄军的观察家甚至开始寄希望于俄军“购买”到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M777超轻型火炮以及鱼叉反舰导弹。虽然美方给乌克兰提供的装备,可能是拆卸了先进装备的降级系统,但俄方仍能从中得到一些研发上的启发。
毕竟,俄罗斯已经从阿富汗战争开始,对于取得“美援”武器有了丰富的经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当时的苏军获取美国“毒刺”防空导弹的进程。而今,面对着有着丰富黑市经验的乌克兰人,俄军的效率或许会更高效一些。而乌克兰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局面,也将意味着泽连斯基当局的“百万反攻”,恐怕会沦为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