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心理学:以案例分析心理和实际
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心理学:以案例分析心理和实际这种愧疚感是一直存在的,甚至让她以一种非常浪费的方式去花掉手头的钱,因为她的潜意识里觉得当时没有花钱把弟弟从lao里弄出来,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去坐lao,她潜意识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一、 母亲对她从小的思想灌输,对于没有帮助弟弟这件事一直有一种内心的愧疚感。她的童年经受了来自母亲的折磨,母亲从小重男轻女,忽略她漠视她,小时候就遭受过母亲的打骂,在长大后也被迫给弟弟付彩礼,收拾烂摊子。即使作者慢慢有了反抗意识,慢慢地也不再接受来自母亲弟弟的道德压力,直到最后弟弟入狱也没有再伸手帮助。但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一直存在的。
《安娜卡列尼娜》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并且很多不幸的家庭具有传承延续性。
比如,曾经经受过家暴的孩子在成为爸爸妈妈后,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暴。
原生家庭的模式是潜移默化并且深入骨髓的,有些人就是用自己的一生在治愈童年。
在“北京青年 凉子访谈录”视频号中我曾看到这样一位女性。
她的童年经受了来自母亲的折磨,母亲从小重男轻女,忽略她漠视她,小时候就遭受过母亲的打骂,在长大后也被迫给弟弟付彩礼,收拾烂摊子。
即使作者慢慢有了反抗意识,慢慢地也不再接受来自母亲弟弟的道德压力,直到最后弟弟入狱也没有再伸手帮助。
但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一直存在的。
一、 母亲对她从小的思想灌输,对于没有帮助弟弟这件事一直有一种内心的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是一直存在的,甚至让她以一种非常浪费的方式去花掉手头的钱,因为她的潜意识里觉得当时没有花钱把弟弟从lao里弄出来,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去坐lao,她潜意识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二、她本人也不断地zheng容,这种zheng容不是为了变得好看变得漂亮,而是为了逃离母亲的长相。
从老家跑到北京,即使离家已经很远,但仍然在潜意识里不断地想逃离原生家庭。
三、 在自己的公众号、微博不断地输出内容
小时候母亲的忽略和漠视让她长大以后不断地需要一个出口去“说话”,去得到别人的关注,也以这种方式告诉自己自己是可以发声、是值得发声的。
基本上,遭受心理创伤的人群会用两种方式来自我疏导。
一种是报复性地填补。如小时候的忽视让她长大后不断地去表达,母亲对她的伤害让她不断地整容想要逃离。
一种是更加地“沉沦“。如对于母亲和弟弟,她并不是彻底地拒绝,划清界限,而是不断地帮助,即使最后不帮助内心也始终有一种愧疚感。
而分析这两种方式,为什么她长大后愿意去表达,是因为她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这是一种正当的权利,小时候妈妈不让她说话本质上是错误的。
而她始终对弟弟有愧疚感也是因为她没有彻底意识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去买单,去承担自己的人生。即使身为亲人,也不必、更无义务去不断地帮助。更何况她的家人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她应该做的,这种帮助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分析完后,我们可以发现,如何彻底去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认识本质,去“放过”自己。
这个过程一定是很难的,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地处于某种环境,自己的心态和思维都会受到影响。就像是作者从小处于帮助弟弟是理所应当的环境中,那么她很难从这个环境中挣脱出来。这里也给三点建议。
一、 多向自己的朋友询问
当你怀疑一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对的,是不是正常的时候,当你自己无法判断的时候,你可以多向你身边的朋友咨询,并且这个咨询是大量的。你可以问二十个朋友关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当样本的数量足够大时,你可以看到其他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普遍看法,这个普遍看法在样本数量中达到90%,那么这个参考就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是可以参考的。
二、 多向专业人士去求助
专业的人之所以专业,是因为他们经手大量的案例,也找到了系统的解决办法。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专业的指导方法,用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帮你摆脱困境。
三、 摆正心态,放过自己
三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世间疾苦,最后解决困难的人只能是自己。想开则是柳暗花明,想不开便是万丈深渊。如果一件事情长期地困扰你的话,与其把它看作是敌人,不如换一个角度,与它和平共处。当情绪在深夜一次又一次来临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和自我对话:“hi 你又来啦?今天来得有点晚哦,那么今晚你难过的点是什么呢?”
人生是一场修行,这一个不断磨合,不断痛苦又不断释怀的过程。
愿你成为你自己。
关注@小陈话室,娱乐和观点,我这里都有。
#头号解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