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耿马县佤族脱贫致富的故事(佤族村寨唱响幸福歌)

耿马县佤族脱贫致富的故事(佤族村寨唱响幸福歌)“以前路不通,人进不来出不去,现在寨子变美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永俄寨十一组副组长娜坏说。“永俄”在佤语中意为佤族先祖从岩洞里出来后建造的第一个村寨,这里曾是“无通村公路、无结实房屋、无产业增收”的代名词。在脱贫攻坚战中,这里实现了大翻身:村寨道路绿化、路灯亮化等项目相继落地;民族文化舞台、民宿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艺术团、演出队等相继成立……永俄寨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最美乡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称号。抓好民族文化强内涵多年来,马散村以自身生态及人文特点,将民族团结、民俗文化传承、宣传、培训、教育与巩固脱贫成效、美丽村寨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佤族民俗、原生态歌曲、民间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织布、打铁、弓弩制作等传统技艺,积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边境村寨发展。步入马散村永俄寨,佤族石楼、串户道路,佤族织锦、独弦琴等非遗

“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1965年,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诞生,唱出西盟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感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耿马县佤族脱贫致富的故事(佤族村寨唱响幸福歌)(1)

美丽的永俄寨

一年多来,西盟县以“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示范”在14个边境村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一个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美丽村寨点亮89.33公里的边境线。

9月3日,“喜迎党的二十大 推进边境现代化——中央媒体民族团结采访云南行”采访团走进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探访西盟县边境村寨的喜人变化。

抓好民族文化强内涵

多年来,马散村以自身生态及人文特点,将民族团结、民俗文化传承、宣传、培训、教育与巩固脱贫成效、美丽村寨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佤族民俗、原生态歌曲、民间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织布、打铁、弓弩制作等传统技艺,积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边境村寨发展。

步入马散村永俄寨,佤族石楼、串户道路,佤族织锦、独弦琴等非遗传承和新生的民族文化传播基地建设引人注目。

“永俄”在佤语中意为佤族先祖从岩洞里出来后建造的第一个村寨,这里曾是“无通村公路、无结实房屋、无产业增收”的代名词。在脱贫攻坚战中,这里实现了大翻身:村寨道路绿化、路灯亮化等项目相继落地;民族文化舞台、民宿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艺术团、演出队等相继成立……永俄寨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最美乡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称号。

“以前路不通,人进不来出不去,现在寨子变美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永俄寨十一组副组长娜坏说。

2021年,因西盟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试点项目的落地,永俄寨再次焕发新生机。围绕“规、清、改、建、管、融”六字措施,永俄寨深入开展花园、果园、菜园、田园、乐园“五园”建设行动,从而打造了一批“方寸菜园”“方寸花园”;建设具有佤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美化等重点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曾经永俄寨村史馆的旧址上,一栋“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正好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在旅游短板、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勐卡镇党委书记魏红萍说,永俄寨作为全县全域旅游的一个点,不仅有效带动马散村和勐卡镇的发展,还对西盟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耿马县佤族脱贫致富的故事(佤族村寨唱响幸福歌)(2)

游客和永俄寨村民开展特色活动 供图

抓好红色旅游促发展

距离马散村不远,便是佛殿山。每次来到这里,西盟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陆佳柱都心潮澎湃。

“这座长5米、宽4米、高3米,共有3层结构的石塔,就是民族团结盟誓塔……”陆佳柱说,它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延伸,见证着西盟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1950年10月,西盟县佤族代表拉勐接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深受鼓舞。从此,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1951年1月,普洱专区召开数千人参加的盛会,26个民族(含支系)的代表剽牛盟誓、刻石铭志,立起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拉勐担任剽牛手并在誓词碑上签字,成为48名签名代表之一。

回到西盟后,拉勐与其他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民族代表及中央民族访问团成员在佛殿山举行了“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宣讲进京见闻,各民族代表30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于此,用手中的一块块石头垒起了一座塔,表示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不变心,形成“民族团结盟誓塔”……

“我们佤山各族人民要像塔里的石头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永远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如今,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开展地,西盟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重温“佤山盟誓”,感受佤山人民的初心与坚守。

耿马县佤族脱贫致富的故事(佤族村寨唱响幸福歌)(3)

民族团结盟誓塔

而站在盟誓塔旁边的革命烈士陵园前,看着石碑上刻着的先烈名字,陆佳柱更加感慨万千。

1951年5月,留守西盟区政府的唐煌等11名同志顽强抵抗国民党残匪的武装围攻,终因势单力薄全部壮烈牺牲,11名烈士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

“当时的他们为什么有这种劲儿要守住这个地方?我想就和誓词一样,既然发誓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要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誓言。”陆佳柱表示。

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马散村成为了西盟县革命的摇篮,这里发出了阿佤山革命历史中“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第一声呐喊,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打造红色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背景。

当下,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马散村串联老西盟区遗址、佤山天池、民族团结盟誓塔、烈士陵园、永俄寨等区域主题资源节点,打造一条边境游、红色游融为一体的边境红色旅游线,将红色教育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在一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