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低估的动作片(全世界都想封杀)
一部被低估的动作片(全世界都想封杀)身后的小弟,包括《欲望都市》、《神探夏洛克》、《兄弟连》这样的神剧。在《卫报》评选的21世纪“百大剧集”中,它排名第56位。它一出,所有绝佳的悬疑桥段都要黯然。甚至在不少电影上,还能看到它的影子。《机动杀人》、《消失的爱人》...
“生活总比戏剧精彩。”
这是所有影视创作者奉行的真理,也是无奈。
因为在现实的大潮里,你不可能猜到每一朵浪花的流向。
就像条姐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这部纪录片。
它一出,所有绝佳的悬疑桥段都要黯然。
甚至在不少电影上,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机动杀人》、《消失的爱人》...
在《卫报》评选的21世纪“百大剧集”中,它排名第56位。
身后的小弟,包括《欲望都市》、《神探夏洛克》、《兄弟连》这样的神剧。
豆瓣上,有人为它献上顶级赞誉——
“比所有大卫·芬奇的电影都好。”
卖了这么久的关子。
条姐还是要友情提醒,这片文章将会很长(3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可以打卡后分期观看(如果你忍得住的话)。
因为它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传奇。
伴随着旷日持久的争议。
01
2001年9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小镇。
说这里偏僻,都有点对不起“偏僻”这个词。
在地图上,它被标注为“0 mile”,意思是到哪里都不通。
一个男孩在钓鱼的时候,看到12个黑色的塑料袋在水面漂浮。
有几个袋子被冲上岸边,他好奇地走近看了看。
那情形,让他这辈子都忘不掉。
颤抖。
不光男孩,就连赶到场的警察都说——
如果早知道这案子的情况,我可能就不会那么兴致勃勃了。
通过指纹,警方很快确认了死者的身份。
莫里斯,一个独居且有点古怪的老头。
和死者一起失踪的,还有隔壁神秘兮兮的老太太。
为什么说神秘呢?
因为她是个哑巴,极少露面。
在她的家里,没有一点女性生活的痕迹。
反倒是另一个陌生的男人,经常出现在她的屋中。
警察满心疑问地撬开老太太家里的地板——
果然,下面掩盖着死者莫里斯的血迹。
案情很清楚了。
凶手伪装成女性,杀掉邻居后再分尸,抛之港口。
警方在凶手家里发现的一张购买单据,更是直接交代出嫌疑人的名字——
罗伯特·杜斯特。
他购买的工具,正是用来切割的刀和锯。
就连缉拿归案的过程都是那么顺利。
因为罗伯特本人,完全没有疲于奔命的觉悟。
镣铐找上门来的那一刻,他正在优哉游哉地取着自己新配的眼镜。
从他踏进拘留所开始,事情变得有点奇怪了。
看守人员对他说,你需要钱来保释。
他问,多少钱?
25万。
他平静地回道,那我就不出去了。
开始,警察以为他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没太计较。
可没一会儿,罗伯特去打了个电话。
结果第二天大早,他就被保释出狱。
来得干脆,走得潇洒。
幺蛾子还在继续。
这边司法部门紧锣密鼓地准备庭审,那边的罗伯特居然出逃了...
出逃的方式,也是格外地迷惑。
他把头发和眉毛剃了个干净,改头换面。
还算是正常的逃犯逻辑。
但紧接着,他又大摇大摆地走进超市,试图偷走一块特大号三明治。
当警察第二次抓到他的时候,在他的车里搜到了巨额现金,外加两把上膛的手枪。
每个人心里都画满了问号。
与此同时,他劣迹斑斑的履历也被起底。
在过去的30年里,涉嫌两宗谋杀大案。
就连化名而成的虚假身份,都上了FBI的通缉名单。
前科新罪,不容置喙。
但凡关注这件案子的人,都拍着桌子欢庆。
他完蛋了!
众望所归。
但形势又急转直下。
根据法院的判决结果,罗伯特竟然被无罪释放!
木槌敲响,人群哗然。
激愤声消退之后,终于有人回头问出了那个惊悚的问题:
罗伯特·杜斯特,你到底是谁?
02
关于罗伯特的身份。
最大的标识,就藏在他的姓氏里——
杜斯特家族,纽约世代传承的巨富。
有多富?
纽约时报评价,半个时代广场都是他们家的。
他自称有个幸福的童年。
只有一件事算不上那么愉快。
那就是他曾亲眼目睹母亲跳楼摔死的全过程。
他异常的平和。
以至于,你无法确定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后来他结婚成家。
周围的朋友都说,那会儿他才是真正的快乐。
直到1982年。
一夜过去,罗伯特的妻子失踪。
罗伯特声称,他将妻子送上开往纽约的火车后,就再也没见到妻子。
门童也给出相似的信息,说曾经看到女主人走进纽约的公寓里面。
三言两语,把罗伯特摘得干干净净。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的口供简直是一团乱麻。
多次修改,自相矛盾。
就连罗伯特本人都承认自己向警方撒谎。
正当舆论准备向他施压的时候。
他的一位挚友突然跳出来,挡住了媒体尖锐的发问。
罗伯特的这位女性朋友同样是大有来头。
身为作家,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家庭环境,又跟黑道关系密切。
明里暗里,阴谋阳谋。
再加上妻子的人间蒸发,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这件案子,居然就这么被压了下来。
寒来暑往,18年过去。
这深渊一般的故事,又被投进万斤巨石——
2000年平安夜,罗伯特的这位挚友被射杀在家中。
更诡异的是,在挚友被害之前,警方曾收到一封信件。
在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案发地址,还有“尸体”这个词。
毫无疑问,罗伯特的名字又浮出水面。
电话通讯、财务来往...
最可疑的是,家中虽破,却并不乱。
这让警察直接把嫌犯定位到死者的熟人身边。
可之后,又是跟上一次一样证据不足。
并且舆论的风向,悄悄转向了和死者藕断丝连的黑帮组织。
截至2001年。
三件血案,三次当选“第一嫌疑人”,却都安然无恙。
这样的奇情故事,任好莱坞多牛逼的编剧也写不出来。
一位纪录片导演瞅准机会,根据罗伯特的生平拍了一部电影。
上映之后,这部电影倒是没引起太大的水花。
但有一通电话,打进了发行公司总裁的办公室:
“我是杜斯特,想跟你们谈谈。”
03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所有美好的东西》(《All Good Things》)。
满满的讽刺意味。
但要条姐来说,全片最精彩的也就是标题了。
涉及到内容部分,乏善可陈,混混沌沌。
就这样一部电影,居然勾起了罗伯特的表达欲——
“我感觉你们是真的懂我...”
或许这是他的真实感受。
也或许是他透过电影看到了导演的平庸,所以想借他之口,扭转公众形象。
无论如何,他冒了一把险——
瞒着自己的律师,接受了导演访谈的邀约。
在镜头面前,他带着浓厚南部口音的嗓音温吞儒雅。
他气定闲,讨论起命案的时候条理清晰。
那对占据了眼珠的瞳孔,吞噬着你对他的一切猜疑。
无懈可击。
只有一个小癖好,那就是自言自语。
像是在说服,又像是在排练。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看。
你似乎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能赢得那场“不可能的庭审”。
第一步,打感情牌。
律师掏出罗伯特的旧照,提醒大家他不是杀人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第二步,分化矛盾。
指出此前起诉罗伯特谋杀妻子的检察官咄咄逼人,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罔顾他人感受。
关键时刻,是评审团在看到罗伯特假扮女装之时传来的笑声。
胜利的天平,已经悄悄倾斜。
第三步作为铺垫,尤为重要。
律师交代起死者莫里斯老头脾气的暴躁。
第四步,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案件复盘。
罗伯特一口咬定两个人是在推搡争执之中擦枪走火,误杀了莫里斯。
随后他因为恐惧,确实肢解了莫里斯的尸体。
但这一切,并不能让死人复生。
而唯一能推翻这套说辞的证物,就是莫里斯中弹的头颅部分——
据罗伯特回忆,他把所有尸体碎块都倾倒在港口。
但又刚巧,承装头颅的那个塑料袋,遗失在广阔的水面上。
于是,证据不足,死无对证。
天衣无缝。
这是一场堪比O·J·辛普森杀妻案的辩护奇迹。
谁也不会想到。
这场奇迹,将会被一张薄薄的纸瓦解。
04
话说到这里。
这场访谈,其实也就是HBO这套纪录片的由来。
事实上,罗伯特远比想象的机警。
节目播出前5集,他就意识到不对。
逃到别的城市,后续采访一拖再拖。
导演组不断地电话催促。
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封至关重要的信。
在罗伯特被杀害的挚友遗物中,有这样一封问候致意的信件被翻出。
还记不记得之前警方收到的那封莫名的报案信?
寄信地址相同,就连单词的拼写错误都一模一样。
甚至不需要字迹比对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出自同一人之手。
铁证如山。
节目组又迎来戏剧化的转折——
罗伯特因违反保护条例被拘留,急需一场采访才能安然脱身。
一拍即合。
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罗伯特这样的老狐狸,怎么才能让他哑口无言?
反复准备,再三排练。
到正式录制之前,导演还呢喃着。
“我并不怕他,但我不能把他当做敌人,因为那样就没法成功。”
来了。
导演把两张字条放在桌子上问罗伯特,这些都是你写的吗?
罗伯特敏锐地接过话题,问候的那封是我写的,写着“死尸”的便条不是我写的,是别人伪造的。
好,那单把两封信的寄件地址比对在一起,你能挑出哪个是你写的吗?
罗伯特沉默了。
不能。
好。
导演识趣地结束了这场采访。
罗伯特步履蹒跚地走进洗手间。
他忘记了自己身上的麦克风还没有关闭。
之后,里面就传来了这样的一段自语。
You are right of course.你是对的。But you can't imagine.但你肯定想象不出来。Arrest him.把他抓起来。What a disaster.真是灾难啊。He was right I was wrong.他说得对,我是错的。I' 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我应付不了这些问题。What the hell did I do?我都做了什么啊?Kill them all of course.当然是把他们全杀了。05
事到如今。
案情后续,反倒成了最重要的关注点。
根据条姐手头的资料来看,这桩连续杀人案件依旧悬而未决。
一方面节目播出之后,警方确实将他捉拿归案。
另一方面,这段音频证据的来源又不是那么光明正大,无法取得绝对的公信力。
最新消息是在今年5月,法院准许了罗伯特律师的申请,把开庭日期推迟到了明年1月13日。
那个时候,他76岁。
法网恢恢和寿终正寝,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到。
关于他的一生,太过传奇。
以至于条姐一时之间,想不到什么太好的词来描绘。
就拿这两句话试试吧。
一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里,邓斯特饰演的妻子说的话。
当年看到这部电影的罗伯特如果真的有被感动,那一定是因为这句。
另一,是在《烈日灼心》的原著小说《太阳黑子》里写的话。
像是负片冲洗一样,反面勾画出罗伯特的人生。
他不打算再成家,红尘深处,到处都是有毒之人,他准备就这样在红尘边,干干净净地度过余生。《纽约灾星》,这个名字是罗伯特本人如同自嘲一般起下的。
它能不能成为下一部《杀人回忆》?
我们一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