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十二景(王维与辋川别业的不解之谜)
王维辋川十二景(王维与辋川别业的不解之谜)乔永强对国内和日本保存的两种《辋川图》摹本分析得出建筑居所都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建筑居所或山环,或水抱,都镶嵌在一块风水较为合理,景色较为优美的自然环境中;(2)建筑围合而成的院内空间比较紧凑,加上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院内空间没有太多人工山水;(3)建筑居所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嵌入式”,建筑空间与外围的植物和山水的关系是一种环状的包围关系,植物和山水将建筑包围起来,而非建筑的内部空间将植物和山水包围起来;(4)从建筑居所周围植物的生长状态来看,主要以自然生长的植物为主,且已具有了很长的生长时间,不像是人工短期所为,人工对植物的整理只可能以作为“减法”的简单清理为主;(5)建筑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都是天然的、以土石山区地貌为主的大体量山水环境,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整理,既没有美学和视觉上的必要,也超出了王维这些官宦文人的财力和物力,建筑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更像是天然所成;
摘自柳育龙,《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辋川集》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据《重修辋川志》所记“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前古载籍无所于考,至唐宋之问侨寓于斯,辋川之名始闻,继而王维作别业于斯,辋川之名始胜。”[1]可见王维是继宋之问后寓居辋川,辋川因王维而广为人知。
有人认为王维在辋川寓居是受崔兴宗的影响,原因是王维别业与崔兴宗别业相近。《王嗣奭杜臆》:“王维辋川庄在蓝田,必与崔庄东西相近。草堂在东山,可称东庄,则辋川固可称为西庄矣。”[2]今人在王缙《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一诗有“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加上从杜甫“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九月蓝田崔氏庄》)”和“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崔氏东山草堂》)”看出二庄必近。又在崔兴宗《留别王维》:“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猜测崔兴宗独往前山,说明此时王维还没有在辋川经营别业,否则二人当同往。因此,认为是在崔兴宗的引荐下购得宋之问别业。[3]
对于王维经营辋川别业的时间历来说法较多。曹永斌整理的《王维年谱简编》中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是年,开始营造蓝田辋川别业,最晚当在本年”。[4]樊维岳从规模分析认为最晚当在开元十六七年。[5]樊维岳认为王维将二十余里的辋川大修成可渔可樵、可耕可牧的地方,最少需要十至二十年时间。
《洛阳要记》云:“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尘,日有数十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册府元龟》云:“(王维)于蓝田南辋口置别业,引辋水激流于草堂之下,涨深潭于竹中,浮轻舟、绕溪洞、弹琴朗咏,尝饭名僧数十以元谈为乐……”王维在《辋川集》中亦云:“应门但迎归,畏有山僧来。”这几条记载说明辋川别业既有应门之憧仆,又有数十扫饰者,有两童专掌缚帚,可以日饭名僧数十,也可以与诗朋画友浮舟往来弹琴朗咏。根据辋川二十景的布局,当有牧童、园丁、书童、渔翁、樵夫等。因此,辋川别业的规模之大让人震惊。
特别要指出的是,陈铁民在两度对辋川实地考察,并结合《蓝田县志》《类编长安志》《元和郡县图志》认为王维辋川的宅第,也就是辋川别业的主建筑,不在20处游址内。这20处游址并非都为王维所营造,归其所有,也不都在王维别业的范围内。[6]也就是说王维辋川别业并没有《辋川图》所描述的那么大。其实,从王维诗《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作:“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可看出华子岗附近有村落和寺庙。王维的大量辋川诗作都含有村落,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辋川别业的规模。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辋川闲居》)等,可见辋川别业中有村舍。另外,王维诗作还有描写乡民的生产和生活,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山中即事》)。吴长城从大量诗作分析认为王维辋川别业中有村落、寺庙、村民及隐士,甚至有钱起的别业,[7]进而确定“王维辋川别业并不等同于整个辋川山谷”。[8]
王维将辋川的峰、峦、谷、涧、岗、垞、河、湖、溪、滩、浦、沜、瀑、泉、林、涯等自然景观皆规划建成园林景观。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修建。刘加信对《辋川图》分析认为,辋川盛景内容众多。(1)居民地及地物:有辋口庄的圆形围墙庭院、豪华宅院、人行小桥、湖上亭榭;华子冈的廊房、圆亭;鹿柴的围鹿木栏;古槐林中的大瓦房;临湖的方形大亭、人工码头、三层殿宇;孟城坳的方形围墙;南垞的三进四合院等。(2)道路:有茱萸沜旁的盘曲山路,孟城坳的人工修筑小道。(3)地貌:有鹿柴的悬崖断壁,官上村的天然巨石及蜿蜒的重峦群山。(4)水系:有清澈的辋峪河及大小溪流、宽广的歌湖水面。(5)植被:有华子冈的树林,斤竹岭的大片竹林,鹿柴的参天古树,宫槐陌的蔽天古槐及竹里馆的茂密竹丛等。[9]
乔永强对国内和日本保存的两种《辋川图》摹本分析得出建筑居所都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建筑居所或山环,或水抱,都镶嵌在一块风水较为合理,景色较为优美的自然环境中;(2)建筑围合而成的院内空间比较紧凑,加上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院内空间没有太多人工山水;(3)建筑居所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嵌入式”,建筑空间与外围的植物和山水的关系是一种环状的包围关系,植物和山水将建筑包围起来,而非建筑的内部空间将植物和山水包围起来;(4)从建筑居所周围植物的生长状态来看,主要以自然生长的植物为主,且已具有了很长的生长时间,不像是人工短期所为,人工对植物的整理只可能以作为“减法”的简单清理为主;(5)建筑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都是天然的、以土石山区地貌为主的大体量山水环境,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整理,既没有美学和视觉上的必要,也超出了王维这些官宦文人的财力和物力,建筑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更像是天然所成;(6)两个版本的《辋川图》都显示出辋川地区的建筑居所具有安全和私权领域方面的“双重边界”,建筑和篱笆围栏构成居住者的“安全边界”,山体、水岸和植物构成居住者范围模糊的“私权边界”——居住者在这一区域拥有一定的使用权。[10]
樊维岳从王维《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分析认为文杏是汉武帝修上林苑时,地方进贡的建材,香茅产于江淮一带。加上图上《竹里馆》是一组完整的竹作大宇。认为像这样一个规模宏大,建筑讲究的园林群体。在古代交通不便,地处深山,材料又需外来的条件下。没有10多年甚至20年的修建时间,是很难完成这一营建任务的。以此推测,王维至迟在开元十六年前后,就要开始营建辋川。[11]
[1]李东:《辋川说》,《重修辋川志》文徵录之六。
[2]《重修辋川志》杂记之五。
[3]吴长城:《辋川别业及其变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曹永斌校注:《重修辋川志》,第159页—第160页。
[5]樊维岳:《王维经营辋川别业时间初探》,《唐都学刊》,1994年第1期(总第35期),第44页-第46页。
[6]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工维辋川诗》,《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4月,第10页-第14页。
[7]关于钱起是否在辋川,版本较多。从目前诗作分析,其别业当在玉山。
[8]吴长城:《辋川别业及其变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刘家信:《<辋川真迹>图考》。
[10]乔永强:《“辋川别业”不是园林》,《北京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
[11]樊维岳:《王维经营辋川别业时间初探》,《唐都学刊》,1994年第1期(总第35期),第45页。
柳育龙:1988年生于西安蓝田,铁路工人。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后裔。撰有文化专著《焦岱史话》《家谱与寻根》《历代柳氏家训集释》《柳姓史略》《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历代蓝田作家群体研究与综述》《蓝田柳氏生甲公家谱》等各类著述10余部,主编书籍刊物近20余部(册),获各种奖项30余次。系中国诗歌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青年文学协会、蓝田县作家协会、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微信hanxingzhu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