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对个人生活意义(永远的辩证法之十二可能性和现实性)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对个人生活意义(永远的辩证法之十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如前所述,可能性有些会发生,有些不会发生,有些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据此,可以把可能性分为两种类型: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它在实质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实可能性是有内容的东西,它在自身中包含着成为现实的各种根据和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可能性和现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二者有着确定的&#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对个人生活意义(永远的辩证法之十二可能性和现实性)(1)

如果说人们经常说的词语里边排名特别靠前的一个,莫过于可能这个词了。人在一天之中,可能会说很多次可能。比如有人问你:明天早上几点起床?你可能回答:可能七点钟左右。又问你:早点打算吃什么?你可能回答:可能是面。又问你:几点到单位?你可能回答:可能八点半左右。又问你:到单位后第一件事干什么?你可能回答:可能是开会。又问你:中午和谁一起吃饭?你可能回答:可能和同事。又问你:吃完午饭干嘛?你可能回答:可能休息一会儿。又问你:下午出去办事吗?你可能回答:可能。又问你:晚上几点下班回家?你可能回答:可能七点左右。又问你:晚上会加班吗?你可能回答:可能。又问你:晚上会有饭局吗?你可能回答:可能有。又问你:晚上会看电视吗?你可能回答:可能看。又问你:晚上几点睡觉?你可能回答:可能十一点左右。

一天之中,就有许多许多的可能,这些可能,有的可能发生了,有的可能没有发生;有的可能没有偏差,有的可能有偏差。发生了的就成为现实了,没有发生的就只是可能了。

这里就引发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

所谓可能性,是指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所谓现实性,就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已经实际存在的事物。

可能性和现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二者有着确定的"现在"与"未来"的区分。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是尚未展开的、潜在的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展开的、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总是潜伏在现实事物之中,现实性的东西总是由先前某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任何新生事物在其产生以前,总是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于现实事物之中的。随着现实事物的发展,经过内部矛盾的斗争,蕴藏在现实事物中的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可能性转化现实性的典型例子是飞机。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最早的载人飞行记载。在中世纪,飞机的原创试验者是阿拉伯人阿巴斯·菲玛斯。公元852年,他模仿飞鸟的翅膀用木架钉上宽布作两翼,从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滑翔而下,他轻轻落下,只受到一点轻微的擦伤。他又继续研究了二十多年,在他七十岁那年,用丝绸和老鹰羽毛制作新翼,从一座山峡再次试飞,在空中飘浮长达十分钟。他在留下的记录中写到,他的飞行实验接近成功,只是缺少尾部风向控制。他的名字载入伊斯兰阿拉伯科学史册,现代的巴格达国际机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般普遍认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

如前所述,可能性有些会发生,有些不会发生,有些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据此,可以把可能性分为两种类型: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它在实质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实可能性是有内容的东西,它在自身中包含着成为现实的各种根据和条件。

抽象可能性的典型例子是永动机。永动机是一种所谓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这两类永动机是违反当前客观科学规律的概念,是不能够被制造出来的。

现实可能性的典型例子是登星计划。

一个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

一个是中国的探月计划。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登上月球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直深藏在人们心中。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得人类登上月球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中国的探月计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1月15日,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中国的探月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还有一个是登陆火星计划。荷兰"Mars One"研究所推出了2023年让志愿者登陆火星、建立人类聚居地的计划。2013年该机构通过电视真人秀的方式招募首批4名志愿者。荷兰非营利团体"火星一号"2014年1月2日宣布,已经从20万报名者中初选出1058人,允许他们参加第二阶段的移民火星训练。而这1058人经过多次淘汰后,将最终筛选出24名"地球壮士",并于2024年分成6个批次前往火星。

2015年2月23日美国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负责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的研究员布雷特·德雷克说:"我们目前仍将人类登陆勘测火星作为未来一项探索目标,火星是未来长期人类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为有了人类登月计划的成功实践,登陆火星计划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就极大地提升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俗语讲:人人都有帝王相,人稠地窄轮不上。说的也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道理。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都有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刘邦成功了,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了;项羽失败了,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性。一个人能否成为帝王,或者通俗地讲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力和机遇。能力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内因,机遇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外因。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内外因状况,是判断可能性还是现实性以及二者能否转化的关键所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作为辩证法的重要范畴,揭示了事物演变的基本形态和逻辑趋势,明了二者的含义和关系,才能够把握好推动或引导事物发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陷入错误导向的泥潭而徒劳无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