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现实中,一些父亲在孩子的学业、升学、选专业、找工作、恋爱婚姻等事上,容易以“为你好”知名,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和掌控感,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做法比之费尔明娜的父亲有过之无不及。这也是代际冲突中的一个关键症结,如何打破僵局,恐怕更多还是要父亲们从给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换代开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父亲。在女儿的初恋对象与自己的理想型相差甚远后,他使出了一系列操作,比如赶走鼓励费尔明娜追求爱情的姑妈,带女儿去远方制造两人分离,让女儿接近庸俗之物打破对方幻想,物色人选替代对方等,最终成功破坏了女儿的爱情。表面上看,这位父亲在女儿的婚姻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似乎也达到了“多赢”,但马尔克斯发出了“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的叹息。也不难理解,当年读书时,我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正阳光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1)

文 | 汪灿

今天是父亲节,照例,微博、朋友圈里随处可见人们在表达对父亲的爱。虽然有人调侃,有些人是朋友圈“尽孝”,现实里都不记得给父亲打个电话。这种说法未免刻薄了些。很多人不习惯直接向父亲表达爱意,是性格使然,更与多年来父子/父女之间的交流和相处方式有关——很多人还不能大大方方向父亲说几句贴心话。

这就好像,文学作品里有大把书写母亲的名言、名段、名篇,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勤劳、奉献等品格,而写父亲的,在数量、类型、情感输出、流传度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伟大的父亲比母亲少,也不能说人类对父亲的感情比对母亲的浅。父亲形象在文学中的相对“失语”,或许是因为,父亲普遍带有严肃、古板、不善言辞等标签,天然不适合“抒情”;而作家们与父亲的相处和沟通,也存在和普通人一样的困境和心理障碍。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2)

文学作品中最有名的父亲形象,当属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那个肥胖、穿着棉袍、费力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慈父”。这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很多年后在互联网上贡献了“买橘子”这一经典名梗,彻底让自己火出了圈。

也不难理解,当年读书时,我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正阳光活泼,又没有经历过离别,哪里读得懂文中深沉、厚重又略显哀伤的父爱?如今,我们都长大了,很多人从农村老家进入大城市工作,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每次从家出发,看着白发的父亲将行囊塞得满满当当,听着母亲一遍遍嘱咐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看着他们挥手告别转背步履蹒跚,作为儿女的我们,谁能瞬间想起《背影》里的场景,与朱自清产生共情?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3)

第二类父亲,我称之为“慧父”。慧,不是小机智,而是大智慧。他们深刻懂得父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什么是真正“为子女好”,主张淡化为人父母的偏好和控制欲,将子女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选择,是充满大胸怀、大眼界的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果以广义的“文学作品”算,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慧父”代言书。这篇发表于一九一九年的杂文,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实用甚至振聋发聩。比如,鲁迅提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要摆脱“长者本位”和“利己思想”,应该包含理解、指导、解放三重含义,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现实中,鲁迅给孩子留下“倘无才能,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的遗嘱,发人深省。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4)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父亲。在女儿的初恋对象与自己的理想型相差甚远后,他使出了一系列操作,比如赶走鼓励费尔明娜追求爱情的姑妈,带女儿去远方制造两人分离,让女儿接近庸俗之物打破对方幻想,物色人选替代对方等,最终成功破坏了女儿的爱情。表面上看,这位父亲在女儿的婚姻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似乎也达到了“多赢”,但马尔克斯发出了“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的叹息。

现实中,一些父亲在孩子的学业、升学、选专业、找工作、恋爱婚姻等事上,容易以“为你好”知名,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和掌控感,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做法比之费尔明娜的父亲有过之无不及。这也是代际冲突中的一个关键症结,如何打破僵局,恐怕更多还是要父亲们从给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换代开始。

经典怀念父亲的书(书中走出的父亲们)(5)

还有一类父亲,属于“友父”,他们并不刻意显示自己的威严形象,与孩子亦师亦友,共同成长。比如,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父亲,多才多艺,关心孩子学习但不强求,爱跟孩子玩,不仅让汪曾祺度过了愉悦的童年,还直接影响他也成为这样的父亲。舒乙笔下的父亲老舍,会在朋友来访时,让儿子旁听,亲切地叫他“傻小子”;在儿子长大后,唤他“舒乙”而非小名,以显示“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会幽默地向人介绍学化学的儿子“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也会在孩子去上大学时多拿一条皮带备用,绵密体贴之心让人动容。

让人欣慰的是,这种“友父”好像越来越多了。今天,我就看到好几位为人父的朋友,在朋友圈写小作文,抒发收到孩子祝福和小礼物的欣喜,也自惭平时对孩子关心关爱不够。这些平时光鲜亮丽、多少有些“偶像包袱”在身上的朋友,此时不惜“自曝”和出糗,反差萌背后,是真切的自省之心和拳拳父爱。

文学作品的父亲们,哪一款戳中了你的心?现实中,你拥有怎样的父亲?你想成为怎样的父亲?祝每一位父亲节日快乐,愿我们一想起父亲,都是关于爱、温暖和美好的记忆。


文字:汪灿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孙岱 邢妍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