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解课堂(说文解字第620课教师节)
说文解字讲解课堂(说文解字第620课教师节)2、[算攴]。读音有两个:(敇的小篆写法)(策马扬鞭)“敇”字的字形与“敕”,要注意区别。敇的小篆写法如图: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五个字,其中有“攴”部的最后三个汉字:“敇、[算攴]、[堯攵]”,“教”部的两个汉字:“教、斅”。因为“攴”部的这三个字都现代汉语生僻字,而“教”字在现代汉语是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教”。恰好9月10日是教师节,很应景。五个字的详情如下:
1、敇。读c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敇,击马也。从攴,朿声。”形声字。本义是击马。后作“策”。
《类篇·攴部》:“敇,通作策。”
关于“策”和“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得清楚:“所以击马者曰箠(chuí,马鞭),亦曰策,以策击马曰敇,‘策’专行而‘敇’废矣。”
(策马扬鞭)
“敇”字的字形与“敕”,要注意区别。
敇的小篆写法如图:
(敇的小篆写法)
2、[算攴]。读音有两个:
(一)chu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算攴],小舂也。从攴,算声。”形声字。本义是稍稍舂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小舂,谓稍舂之。”王筠《说文句读》:“小舂者,略舂之也。”徐锴《说文系传》:“去小麦皮也。”《广雅·释诂四》:“[算攴],舂也。”《集韵·夬韵》:“[算攴],除谷芒也。”所谓的“略舂”,就是轻度的舂击,使谷壳、麦壳脱去。与重重舂击使米或麦变粉有差异。
(舂米)
(二)chuò。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声。《集韵·薛韵》:“[算攴],声也。”
[算攴]的小篆写法如图:
([算攴]的小篆写法)
3、[堯攵]。读qi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䚫(xí)田也。从攴,堯声。”形声字。本义是敲击田土。
桂馥《说文义证》:“䚫田也者,䚫当为击字之误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从攴,当训摮,与敲略同。”《玉篇·攴部》:“[堯攵],击也。”
所谓的“敲田”,如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所说:“古代坚地耕后,犹必敲击其土,使之细碎,以利播种,斯谓之[堯攵],故其字从攴。”
(敲碎田里的土疙瘩)
[堯攵]的小篆写法如图:
([堯攵]的小篆写法)
至此,“攴”部七十七个汉字全部讲完,接下来,讲“教”部的两个汉字。
4、教。“教”是说文部首,在上古,施受同词,“教”“学”同字,后分化为二,因为教学牵涉文化传承,牵涉国之大事,因此,许慎把“教”字独立在“攴”部之外,单独又设了“教”部,“教”部只收一个属字,就是“斅”字,在东汉时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已经把教育当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此独设一部。
“教”有两个读音:
(一)ji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许慎认为“教”是会意字,本义是政教;教化。我们看一下字形演变:
(教的字形演变)
“教”在甲骨文时期,就是手执棍棒(或说是教鞭)教人识字认图(“爻”即所画之形)。后来加了“子”,左部组成“孝”,右部保持“攴”不变,即“教”的字形。“爻”下之“子”,是孩子,也可能是奴隶,总之是“小人”,地位较低的人,要听从教化,要“孝”,即顺从和继承。
李学勤《字源》张标先生认为“教”是形声字。不确,暂时存疑。我们仍依许慎所说,“教”是会意字,本义是政教,教化。
《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传:“布五常之教务在宽。”契,百姓不亲,父母兄弟子女都不和顺。你作司徒吧,谨慎地施行五常教化,要注意宽厚。《礼记·乐记》:“广乐以成其教。”孔颖达疏:“谓宽广乐之义理,以成应该其政教之事也。”广乐教来完成教化。
“教”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效法。《广雅·释诂三》:“教,效也。”《广韵·效韵》:“教,法也。”
(2)教育;训诲。如:管教;请教;因材施教。《广韵·效韵》:“教,教训也。”《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吃饱了,穿暖了,居住得舒服了,如果没有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
(教育)
(3)训练;练习。《吕氏春秋·简选》:“统率士民,欲其教也。”高诱注:“教,习也。”统率士卒,都希望他们训练有素。
(4)指某种学说或学术派别。汉郑玄《六艺论》:“虑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道教》:“其后学道、学儒、学墨诸家,分门各为一教。”
(5)宗教的简称。如:道教;佛教;基督教。《清史稿·邦交志二·英吉利》:“(嘉庆)十九年冬十一月,禁英人传教。”
(道教大典)
(6)古代官府所出的教令、谕告。《玉篇·攴部》:“教,教令也。”《南史·隐逸传下·诸葛琚》:“陈郡谢眺为东海太守,下教扬其风概,饷谷百斛。”下教,就是发出谕告。
(旧时政府谕令布告)
此外,教读这个音时,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效韵》:“教,见《姓苑》。”
(二)jiāo。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如下:
(1)传授(知识技能)。如:教识字,教唱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对宾客所不知道的加以教导,不周到的加以体谅。
(教唱歌)
(2)使;令。《集韵·爻韵》:“教,令也。”《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
(3)差;欠缺。《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我也深知你见解,酌度你根几,与维摩不教些些,为甚如今谦退?”
(4)减轻。《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女男得病阿娘忧,未教终须血泪流。”蒋礼鸿通释:“‘未教’的‘教’是病愈的意思——这篇里的‘教’是病减的意思,减到没有,就是病愈了。”
(5)能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教,犹能也;得也。”宋晏几道《虞美人》:“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6)用作介词,用法有二:其一,相当于“为”。李贺《大堤曲》:“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璫。”其二,相当于“被”。辛弃疾《临江仙·又再用圆字韵》:“窄样金杯教换了,房栊试听珊珊。”
教的小篆写法如图:
(教的小篆写法)
5、斆。读音有两个:
(一)xu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學,篆文斆省。”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教导;使觉悟。即“教”。
其实这个读音与本义解释有误,这个读音应当解释为“学、效法。”就是后来的“學”,即“学”。《广韵·效韵》:“斆,学也。”《说文解字》没有收“学”字,《说文解字》注音版编纂邮版时以此字为“学”,所以注了这个音。
(学习)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二)xiào。此读音出自《广韵》,这应当是“斆”的本义读音。即教导;使觉悟。《集韵·效韵》:“斆,教也。”《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孔传:“斆,教也。”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说文》所谓的“觉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有教有学,学了的人懂了,觉悟了未知的东西。
(教与学)
“教”部两个字,一个“教”,一个“斆”,即教和学,《段注》:“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古统谓之学也。”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古人言语施受不分,如買与賣,受与授,糴和糶,本皆一辞,后乃分化耳。教与学文亦然。”在古代,教与学本就不分,因此,在古文字中,教与学常常通用。因此,“斆”既是“教”,也是“学”。
斆的小篆写法如图:
(斆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2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