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节目中,93岁的母亲张红宝在做心电图检查时,疑似心梗被送进抢救室,儿子在抢救室外坐立不安地焦急等待检查结果。期间,观众看到儿子多次急切地询问母亲的状况,甚至不顾保安阻拦,想要冲进急救病房。病床上,母亲一声声急切呼唤着儿子名字,原来多年来,儿子永远随叫随到,所以当儿子抱着被子和枕头进入抢救室,面对母亲的埋怨,儿子咽下眼泪道歉。在接受节目组采访时,儿子红着眼泪说接受保守治疗,毕竟如果母亲进了手术室,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自己无法承受,因为有母亲就有家。一句“现在是母亲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陪在她的身边”,也道出了所有子女的心声。与第一季不同,第二季节目每一集都设有主题,昨晚的主题是“当你老了”,记录急诊室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真实远比编剧更精彩医疗题材在文艺作品中并不陌生,然而,社会之广阔、人世之百态,面对真实的人生,才会发现编剧的无能为力。从第一季的尝试到第二季的更加成熟,《急诊室故事

【导语】

聚焦百态人生,展现人情冷暖,大型医疗急救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正在用其独有的视角,记录活生生的当下中国,传递温暖、互助、亲情等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与正能量。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1)

10月29日,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第二季第二集播出,镜头下,低沉颤抖的呻吟、焦虑不安的神情、急切关怀的话语,再一次击中观众的泪点。

在节目开播之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张宣传海报,那是一张历尽沧桑、布满皱纹的老人的脸,配文:“爸妈,你们健康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也许这就是这期节目希望带给观众的思考。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2)

  • 真实远比编剧更精彩

医疗题材在文艺作品中并不陌生,然而,社会之广阔、人世之百态,面对真实的人生,才会发现编剧的无能为力。

从第一季的尝试到第二季的更加成熟,《急诊室故事》所赢得的关注度和社会反响一直不错,原因就在于其对真实的坚持,一种比纪录片还要客观的真实。

与第一季不同,第二季节目每一集都设有主题,昨晚的主题是“当你老了”,记录急诊室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

节目中,93岁的母亲张红宝在做心电图检查时,疑似心梗被送进抢救室,儿子在抢救室外坐立不安地焦急等待检查结果。期间,观众看到儿子多次急切地询问母亲的状况,甚至不顾保安阻拦,想要冲进急救病房。病床上,母亲一声声急切呼唤着儿子名字,原来多年来,儿子永远随叫随到,所以当儿子抱着被子和枕头进入抢救室,面对母亲的埋怨,儿子咽下眼泪道歉。在接受节目组采访时,儿子红着眼泪说接受保守治疗,毕竟如果母亲进了手术室,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自己无法承受,因为有母亲就有家。一句“现在是母亲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陪在她的身边”,也道出了所有子女的心声。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3)

张红宝母子

第二个故事中,面对所剩时日不多的老伴,老头的眼神里流露出了无奈和不舍。为了让老伴可以舒服度过最后的日子,老头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尽管口中说道:“医生,你跟我说实话,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承受。”但节目组依然捕捉到那些让观众动情的细节——抽搐的嘴角、紧缩的眉头,还有拿到检查结果时颤抖的手。

在《急诊室故事》中,尽管画面没有影视剧那么完美,情节也没有所谓的跌宕起伏,一切都在舒缓的节奏中进行着,但“真实”所产生的力量足以震慑观众的内心,于无声处引发深思。正如节目制片人王昕轶曾经说过的,“我们不求改变什么,只是希望客观呈现。”

如此真实、细微的画面,并非一朝一夕所为。节目开播前,笔者曾走进拍摄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98个摄像头、66路现场收音、全天24小时记录,840:1的片比,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又怎能拍摄到这些生动的细节。

把急诊室24小时全部开放在媒体面前,没有任何剧本,没有任何掩饰,对医患双方进行真实展示,每一天,甚至每几个小时,都能拍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故事、人生百态,这种真实和未知构成了《急诊室故事》的最大看点。因为直面人心,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才直戳心底。

  • 聚焦孤寡老人展现社会横截面

事实上,在急诊室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能够展现的社会关系和能够捕捉到的画面都是多元的。作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如何选取至关重要。面对海量素材,《急诊室故事》不以猎奇来博取眼球、不以宣泄性地批判来谋求社会及网络传播的话题性。

“当你老了,有我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第二期节目将视角对准前来就医的“孤寡老人”,也充分体现出电视人的勇气和情怀,节目所选取的两对主人公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母子与老年夫妻。正是这样典型的人物关系,让观众明白了何谓“养儿防老”,何谓“相扶到老”。

急诊室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人(急诊室故事用真实)(4)

空巢老人夫妻

也正是这样的情节、画面,仿佛透过了电视机屏幕,冲击着观众的内心,并激发观众的思考: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是否还能在父母需要的时候陪在身边;作为子女,在外打拼的时候,是否应该想着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当他们身患疾病时,能否做到在病床前守护。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急诊室故事》所展示的是来自现实的“他人”世界,而观众在看到“他人”世界的同时,也会从中看到社会的真相,反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急诊室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到别人,照进自己。

一直以来,“空巢老人”都是一个极度需要被关注和重视的群体,本集节目聚焦老年人群体,让观众在观察病患救治过程的同时,感悟医患间、病人与亲人之间一系列情感的迸发,既直面了老年群体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痛苦,又强调了关爱老人、相扶到老的正能量与主旋律。

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或许还可以看到父子、夫妻、手足、医患、单位与员工等各种社会关系集结在一间急诊室里,看到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纷争、理解、大爱、真情。窥一斑而见全豹,《急诊室故事》通过对一个个社会横截面的展示,让观众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触摸到了人间的真情真爱。

  • 为固定摄像头节目正名

除了内容本身,《急诊室故事》的拍摄手法和节目模式也值得肯定。

在户外、明星真人秀火爆荧屏并引发激烈竞争的市场,《急诊室故事》作为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项目,正在探索固定摄像头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为电视节目的类型多样化做出努力。

固定摄像头类节目诞生至今已有16年历史。其在电视荧屏的第一次亮相为1999年荷兰播出的《老大哥》栏目。之后,这一全新电视样态迅速风行欧洲,尤其在英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这类节目在中国并不走俏。

事实上,早在《急诊室故事》第一季开播前的节目研讨会上,所有参会嘉宾均对节目的导向、内容和视角予以肯定。但是,对于固定摄像头节目这种全新的类型,观众是否可以接受,多数人都不确定。原因包括“制作上的不成熟”“内容过于沉重”以及“观众更愿意娱乐而非思考”等。然而,从节目的播出效果来看,电视人的制作理念和操作技术在不断进步,而观众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主管部门对电视节目的规范越来越严格,观众对过度娱乐的内容开始产生疲劳,加之固定摄像头技术的不断完善、进步,未来,这种直击现实、真实传递的电视模式或将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空间。接下来,除医院外,机场、火车站、派出所、学校等特定场景,是否可能成为下一个拍摄目标?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订阅本公众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