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 ARTPOWER100品牌形象及2019年度颁奖典礼主视觉↘ 《GQ智族》城市特刊艺术家合作作品《Sweet Surface》 材料:陶瓷、翻糖蛋糕、树脂. 2017↘ 武藏野美术大学国际部宣传册相比艺术史方面的造诣,设计师这活儿他也干得风生水起。曾获得意大利A奖最高奖项(铂金奖)、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美国Graphis银奖、中国台湾地区金点奖、日本H.A.C财团的新锐艺术家等数十个重要奖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思璞SCOPE》品牌及海报设计 获德国iF奖、中国台湾地区金点奖、美国Graphis奖

专访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

↘ #JanswordMono# 数字诗计划 设计:朱剑辰

最近,关于审美的讨论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不论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拟人化的火箭十二侠,还是由许总设计师亲自指导的恒大莲花球场,都在暴露中国人在当下对于美的判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很高兴现在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做艺术与设计的普及工作,让年轻学者用年轻人能理解的方式来传播艺术理论。

这期的磁器专访就源于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这个书名一下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直对星体和艺术史都颇有兴趣的我从未想过有人竟能将二者联系起来,所以采访目标基本上锁定完毕了。等上网搜索作者朱剑辰时,我才发现他不仅是个艺术史作家,还是一位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平面设计师、艺术家。个人资料查到这儿,我立马对朱剑辰发出了专访邀约!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

↘ 武藏野美术大学国际部宣传册

相比艺术史方面的造诣,设计师这活儿他也干得风生水起。曾获得意大利A奖最高奖项(铂金奖)、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美国Graphis银奖、中国台湾地区金点奖、日本H.A.C财团的新锐艺术家等数十个重要奖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

↘ 《思璞SCOPE》品牌及海报设计 获德国iF奖、中国台湾地区金点奖、美国Graphis奖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4)

↘ 《GQ智族》城市特刊艺术家合作作品《Sweet Surface》 材料:陶瓷、翻糖蛋糕、树脂. 2017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5)

↘ ARTPOWER100品牌形象及2019年度颁奖典礼主视觉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6)

↘ 李星宇《SAHARA SEA》专辑封面设计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7)

↘ #JanswordMono# 数字诗计划

朱剑辰的工作室叫作光子视觉(当然这和吃鸡没有任何关系),朱剑辰认为光子和量子是能量的一个单元,也是图像的核心,所谓“Image is Energy”,图像所能承载的内容,远远多于信息。“举一个例子,比如人们在看宗教绘画的时候,会肃然起敬。一张图像可以包含逻辑、情绪、感情和信息,也可以包括灵性层面的共鸣。图像就像波一样,是一种有能量的载体。也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像光一样,有传播性和感染力。”朱剑辰介绍他的工作室说。

出于对他经历的各种好奇,我们这次也将采访的重点放在他的日本留学经历和日本美学分享上。

【1】在日留学期间

剑辰小时候有几年在日本成长的经历,真正带领他走进美术与设计世界的是他的初三毕业旅行,那一次他在京都无意中欣赏到了被称为“日本三大祭”之一的祇园祭。京都祇园祭以装饰着日本传统的工艺品山鉾花车为首,鹭舞等传统艺能以及茶席相伴徐行。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8)

↘ 京都祇园祭山鉾花车

“山鉾花车上装饰满了各种工艺品、纺织品,但是最打动我的是花车的原始感。它没有现代的轴承,保留了最原始的轮轴,所以到转弯的地方只能靠人抬才能转过去。所有这些的动人之处是它没有塑料感,即使是在21世纪,也能从这些‘物’和‘仪式’上感受到一种来自远古文明的传承,是一种活的、关于人的精神。可能就是这一次让我想要去了解更多文化背后的艺术和创造。”讲到这里,他用手大幅度地比划,试图向我们模拟那种排山倒海的心理变化和视觉的冲击,眼里洋溢着儿时回忆延续至今的感动。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9)

↘ 剑辰武藏野美术大学入学照

当我们聊到他们大学是如何教授设计的时候,他说:“后来我进入武藏野美术大学学习。日本的课程我认为很多是从造型和哲学出发的,一直到大学三年级,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商业设计,老师也不会教你怎么去做一个logo,到大三后期才开始逐渐有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我记得我们大一的第一门课很有意思,叫作100根线。每个人自己画一条线,然后再找100个人用硫酸纸描这根线。同样是一根线,却有100种完全不同的造型,这项作业的意义就是让你在最基础的条件下理解造型语言到底是什么。”

“甚至这种习惯还延伸到了现在我在做字体设计的时候。日本字体大师小林章的课程上,老师要求我们把字打印出来,然后手动去调节每个字之间的间距,探索怎么能看起来更舒服。”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0)

“日本国宝级平面大师原研哉在教学的时候,方式也很有意思。有一个课题叫作胜利的形状。通常人们都会想那是不是跟奖杯有关系?但是老师并不会一上来就说我们要设计一座奖杯,他会先调动你。因为每个人对胜利的记忆不一样,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是在运动会得了第一名,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在路边捡到了一片落叶。胜利并不非得是竞技性的胜利,而是每个个体的独特体验。我认为这种思路上的启迪回到了一个特别抽象的造型探讨过程,不会被刻板概念束缚。”朱剑辰说道。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1)

↘ 右上角为“胜利的形状” 图片来自《星体艺术史》 由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授权

在剑辰分享的日本求学期间的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套12个环的日本色彩体系。和孟塞尔色彩体系相似,将色彩分为明度、色相、彩度,但二者的区别就是日本的色系中加入了色调的概念,并制成了12张带有明确形容词的透明色彩盘。有了这套色彩体系之后,设计师们去描述色彩的时候就变得更容易一些。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2)

朱剑辰解释这套色彩体系的时候说道:“以前你说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这个颜色要弱一点,那么降了饱和度之后这个颜色的明度有没有降?没有对比就会搞不清楚,所以有了这个12张盘外加无彩色之后就可以在同色调里选择颜色,升和降都有明确的标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的一种描述方式,形容颜色的时候带有明显的情绪,特别好用,包括客户也都能看懂,可以直接在这12个环上选择色系,几个颜色也能直接用环进行对比。”

【2】日本美学与中国设计

在日本的求学经历让朱剑辰对日本的美学有了很多认识,也更会反思如何用中国的美学推动中国设计。朱剑辰在《艺术商业》第八十八期的采访中描述到:中国在认知日本文化时,总会停留在隋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实际上日本在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即京都)开启平安时代后,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式微,日本便停止了往来的遣唐使。此后日本迅速发展出了其独立的审美性格。

对于日本美学,国际上最知名的三大核心词汇是大西克礼总结的——物哀、侘寂、幽玄。是物之感怀、是苔藓丛生树叶凋零的孤寂美,也是阴影与幽深之美。朱剑辰用自己的方式在“日本美学的五把钥匙”中将日本美学的源流分为神道文化、禅宗和文人文化、女流文化、武家文化、庶民文化。 “从时尚设计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的高端日本设计师也继承了这三个核心词汇。”

大西克礼总结的“物哀”就是源自女流文化,而这样的柔美、敏感的女性视角并不是国际的审美主流,但在日本文化中尤为突出。因为日本的平假名在诞生之初便是专为女性使用的女书,在古代还引起了宫中女子写日记的风潮。有着“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也是“女流文学”的典型作品。从最初只流行于宫廷内的女子间的伤怀之情,慢慢发展为一种对万物时过境迁、哀婉怜惜的物哀之情。而后,女流文化慢慢适应了日本现代的商业社会,产生了很多以女性为主体的商品,并赢得了绝大多数女性群体的认同。也因此“我认为在当代商战中,日本商家显然是最了解女性需求的一批商人。”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3)

↘ 《源氏物语》绘卷 公元12世纪

而侘寂起源于禅宗茶道,幽玄则来自于歌学和能剧,侘寂讲究的是对不完美却快乐的心境,幽玄讲究的是对“现世存在”的置疑、对“虚无和幽世”的诘问,一种哲学上的追求。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4)

↘ 茶道宗师千利休所作的唯一现存茶室“待庵” 公元12世纪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5)

↘ 《松林图屏风》 左屏风 桃山时代. 长谷川等伯

侘寂中“侘”的意思,引申出来是“质朴破败而满足的样子”。侘寂美学是从禅宗茶道里发源的,虽然禅宗是从南宋形成的,但是讨论茶室文化的空间性是在日本形成的。茶室是日本一个特殊的空间,墙壁用草筋抹灰,顶棚用杆缘顶棚,房屋的骨架用自然形状的木材及竹子搭建,是非常自然的草庵风茶室,茶器也非常粗糙。在当时有着天皇—大名—武士—庶民阶级的时候,茶室塑造了一个平等的空间。因为进入茶室的入口不是门,而是一个小洞,被称作“躏口”,躏其实是跪的意思,不管是什么身份,进来喝茶之前都要卸下武器、脱下华服,跪着进去。

这些从古代就留下来的美学精神,其实并没有从日本人的血液里消失,朱剑辰举例说:“其实不仅仅侘寂体现在茶室上,像日本的枯山水景观设计、黑川雅之的铁器、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也都是侘寂美学流淌在日本设计师骨子里东西。”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6)

↘ 京都(瑞峯院)枯山水 Photo by Damien Douxchamps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7)

↘ 铸铁器 黑川雅之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8)

↘ 光之教会 安藤忠雄

“再比如像大家所熟知的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他们20世纪80年代初在巴黎登场的时候,就被西方媒体评价为‘beggar look’,他们那种不规则的剪裁和粗糙的材料不也正是咱们所说的侘寂吗?”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19)

↘ Yohji Yamamoto 1983 Collection RIGHTS RESERVED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0)

↘ Comme des Garçons 1980. Photo by Bruce Weber

当然日本的美学绝不只有物哀、侘寂、幽玄这三个词,也有日本美术史学家辻惟雄评价日本美学的三把钥匙是平面装饰性、游戏性、万物有灵。万物有灵这一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相对好理解。其实在日本,万物有灵的概念基于日本的神道文化,在神道教的观念中,大自然界中的生物,甚至包括石头在内的非生物都是神。像建筑大师隈研吾经常会使用木材料,因为他们对自然界的材料有一种神性的崇拜,相信木头、石头里都有神明。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1)

↘ 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 隈研吾

并且,敬拜自然万物和祖先的时候要先洁净自身。日本人对于“洁净”的追求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对白色的崇拜,比如设计师吉冈德仁对白色近乎疯狂的运用,创造出彩虹教堂等空间设计,因为白色在日本是具有神性的颜色。清酒的标签和盒子设计都常常用白色,象征着酒是洁净之物;日本女子进行传统婚礼时身穿的传统服装——白无垢,也是一身素衣,是清净纯洁的象征。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2)

↘ 巨型建筑装置作品《彩虹教堂》 吉冈德仁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3)

↘ 神社门口的“手水舍”也是一个关于“清净”的仪式 来自《古事记》. Photo by 李卓

另外,神道教圣地伊势神宫也有着“清净”的仪式,从公元690年年底开始,每20年都会将宫殿拆掉重新建设,新旧宫殿往复于西宫地和东宫地,直到现在几乎没有间断过。这从信仰的角度而言,也是对“清净”的追求。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4)

↘ 《PixCell -鹿(Elk) 2》 名和晃平 2009 年. 艺术家授权《星体艺术史》

在这里,我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的文化相比其他东方文化更容易输出,也更容易被接受?朱剑辰是这样回答我的:“我之前也思考过为什么日本的文化在国际上非常容易被接纳,几乎所有西方人都知道日本的文化符号。我认为前期是因为日本文化中本身蕴藏的平面装饰性和游戏性,后期则是日本文化中的抽象性和神性在起作用。

“日本文化的输出和被接纳其实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期,西方出现了风靡画坛的日本主义(Japonisme),无论是莫奈还是惠斯勒等画家,都从浮世绘里受到了影响。从狩野派、琳派以来诞生的平面性,一下子给西方带来一股旋风。西方这一时期的印象派、新艺术运动都是在日本的激发下诞生的。因而这一阶段的西方设计文化再传回日本时很容易被接纳。另外,为什么日本的漫画输出这么多,其实是有原因的,它的历史来源就是日本古代的戏画。日本戏画其实就是以拟人化的视角表现动物,表情丰富,具有幽默感,但是这充满笑意和幽默感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生虚无的无奈。比如12世纪左右的《鸟兽人物戏画》,整组戏画的作者被推测为高台宗的僧人鸟羽僧正,有学者认为这是僧侣假借动物的形象,讽刺人间的纷纷扰扰。”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5)

↘ 鸟兽戏画(甲卷)鸟羽僧正(1053-1140)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6)

↘ 鸟兽戏画(乙卷)鸟羽僧正(1053-1140)

“美术史学家辻惟雄则称这种特殊的幽默感为游戏性。包括江户时代中后期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传入欧洲,也是日本市井文化的传播和勃发阶段。所以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的视觉文化是一种互通互惠的关系。”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7)

↘ 梵高临摹歌川广重作品 惠斯勒受到日本风格影响创作的孔雀厅 来自《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 金星章节

第二个阶段——战后吸收和发展包豪斯设计体系的阶段。这里最典型的就是设计师田中一光,他所做的设计更多的就是在包豪斯体系上运用日本意象,比如把日本艺伎放到栅格系统里。所以这就是平面装饰性根植在日本的整个美学文化里,它与现代的平面性对接的时候,特别容易接上轨。”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8)

↘ 1981年田中一光为美国UCLA Asian Performing Arts Institute设计的《Nihon Buyo》(日本舞踊) 来自《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 土星章节 纽约MOMA授权

第三个阶段我认为就是把哲学和美学通过更时尚、更抽象、更哲学的方式展现。比如神道教其实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它和现代性特别吻合。因为神道教的体系是二元论,分为浮世和幽世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就是浮世,幽世里就都是看不见的人、神明。对于他们来说,神明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所以神社里也没有偶像,只有能表达神圣、敬畏的一些抽象物。例如鸟居(神社的大门)、石头上绕的很多纸、绳结等等,这就给了日本文化很抽象的一个文化基底。”

“第二个阶段之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诞生了沿用至今的男女卫生间标识,用另一种平面化的、抽象的图像告诉识字不识字的人这个标识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日本文化在消化了前两个阶段后再次产生的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输出。这三个阶段都建立于日本自身的文化基础上,有现代性也有哲学性,所以在现代社会更能被国际接受。”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较悠久,朝代更替也比较快,真正从唐宋留下来的文化和审美是有断层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朝代的统治造就了我们文化的多元和多变,这也是中国文化和美学有时不容易系统地与现代性结合的特点。朱剑辰举了一个例子讲述这个观点,“比如我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几乎都很威严,有震慑力或者天人合一的象征,可能看着有些恐惧感。这些物品在一个小的东西上是特别难表现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将它抽象为一个跟人平等或者更小的物件。这就需要我们输出的美学需要和现代性结合,可能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

当我问到中国的文化当中是否也同样有这样开启美学宝箱的钥匙时,朱剑辰表示他也在总结,但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他希望在更有积累之后再做正式的表达。目前,他认为中国的美学中也至少有儒与文人、释、道、皇、民这五大类,“比如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我们的视觉体系里特别明显。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会比较避免用尖角锋利的东西,风水不好。不管是平面设计师还是建筑师,都会避免这样的设计,经常客户会不太能接受。可能这也是中国美学在骨子里比较圆润、中庸的偏好。当然,面对新生代的设计有着新的审美需求,常常可以突破这些规则。”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29)

↘ 朱剑辰为品真阁设计的logo中正圆融 文字部分则应用了“骨”的审美

“释的话就是佛教文化,我觉得中国美学的底色是佛教中的超越、超脱性,像敦煌石窟里的壁画就有超脱性、神性,包括草书里也有那种逸动感、自由感。另外,比如文人美学中的‘骨气’,我觉得骨气还是挺典型的一个中式美学底色,有着隐忍的气节。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设计师在尝试,也有一些成果,但是我也相信接下来一定会变得更好,一代一代会有更多新的东西。

【3】《星体艺术史》

前文已经提到了朱剑辰除了是平面设计师,也是个很会写文字的作者,更是个对心理学、占星学有过研究的人。在此之前他曾为《艺术商业》《三联生活周刊》写过文章。而对于文字和心理学、艺术的热情也不只是写稿件而已!就在这个5月,他的新书《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已经开始上市预售啦。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0)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 作者:朱剑辰

行星结合艺术史,这样崭新的概念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星体文化。分析心理学的鼻祖荣格曾说:“星体文化是古代心理学知识的总和。”星体无论是在占星学还是心理学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给星星赋予很多含义,也是人类心理的一种集体投射。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1)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 目录页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2)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3)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中村上隆和Julien Opie的官方授权页

有人曾打趣地问朱剑辰,这本书是不是把各个星座的艺术家分门别类写在一起做了个合集。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粗暴,这是一本以中西方星体文化中行星的象征为轴,将零星点滴的东西方艺术史串起来的书。它打破了以西方为主要视角的艺术史梳理规则,将东西方艺术史平等对话,让我们从世界视野观察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4)

↘ 十一星曼陀罗创作系列 2020. 设计:朱剑辰

稍微了解星体和占星学的人会知道,如果火星象征着原始欲望和热情,具有攻击性和生命力,在西方艺术历史上来看就是古希腊、罗马对于人体线条的完美追求,认为完美的形态代表着完美的美德,这映射在艺术上则是人体雕塑作品;而反观东方艺术,阳刚和肌肉型的形象往往不是宗教形象中法力最高强的,而可能是门口的力士、金刚。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也是东西方对于一种力量完全不同的解释。

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周亚平(专访朱剑辰)(35)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中火星章节—火星原型美学能量图

将这样以不同的星体文化结合34个通俗易懂的艺术问题,引申出800余件艺术作品,还有70位重磅艺术家官方授权,再加上著名艺术家徐冰老师作序,这本书整个磁器编辑部都蹲定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