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英雄城美丽景色(探访英雄城 风光无限好)

英雄城美丽景色(探访英雄城 风光无限好)“南昌舰的全名是中国海军163导弹驱逐舰,1979年底下水,1982年11月服役于南海舰队,2004年被调往北海舰队,去年退役降旗,并在10月‘回家’回到南昌……”记者来到凤凰洲市民公园参观南昌舰时,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子正为来到公园参观游玩的福建游客王莉娟一家介绍南昌舰。革命故事从小听到大,许多人是编外讲解员这些“八一建筑”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当得起“人民军队诞生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为了时刻铭记革命历史、为了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每逢建军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几乎已经成了南昌市的一个传统。八一起义纪念碑建于建军50周年;建军60周年,该市新建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建军70周年,新八一大桥建成,老八一大桥光荣“退役”;建军80周年,该市对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修缮……时光荏苒,建军90周年即将来临,该市2014年就成立了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全市上下军地联手积极筹办建设军事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枪声响起。火光映亮了夜空,枪声震颤着大地,夜色中醒来的南昌古城,屏息凝望着信念与热诚、勇气与斗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一迸射,军旗在此升起!

时间洪流滚滚而逝,墙内旧址已是石板青苔硝烟弥散,墙外城市飞速发展霓虹闪烁。在即将迎来建军90周年之际,记者重新踏上这片革命圣土,追寻90年前的烽火硝烟在英雄城留下的道道深痕。

“八一”随处可见,为了铭记革命历史

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因而,南昌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的城市。“这是一个革命老区”,来到此地之前,记者虽然对此有所了解,但真正漫步于南昌的大街小巷之后,还是为这里浓厚的革命历史氛围与随处可见的军事元素感到惊讶——人流如潮的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纪念塔高高耸立,广场旁边是车水马龙的八一大道,沿道西行不足千米就能看见八一公园;乘车从八一大桥通过,远远便可看见退役的南昌舰停在赣江大桥上游处;以“八一”为名的建筑比比皆是,各种军事历史旧址和纪念馆与居民楼交错而建。

这些“八一建筑”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当得起“人民军队诞生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为了时刻铭记革命历史、为了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每逢建军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几乎已经成了南昌市的一个传统。八一起义纪念碑建于建军50周年;建军60周年,该市新建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建军70周年,新八一大桥建成,老八一大桥光荣“退役”;建军80周年,该市对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修缮……时光荏苒,建军90周年即将来临,该市2014年就成立了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全市上下军地联手积极筹办建设军事主题公园、修建建军雕塑广场、重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牛行车站展示馆等12项重点工程和纪念活动,以迎接人民军队90华诞。

“积极组织建军纪念活动,一方面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崇敬,引导人们在此过程中继承百折不挠、坚定无畏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为未来留下浓缩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历史记忆、为继续前行昭示方向。”南昌警备区司令员刘瑄向记者介绍道。

外地人看着满眼的“八一”难免有些眼花缭乱,但当地人却对此习以为常。老人们在八一广场锻炼身体,年轻人驾车通过八一大桥上班,中学生吃完早饭后赶着去八一中学晨读,傍晚一家人去八一公园散步纳凉……“八一”早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成为这里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革命故事从小听到大,许多人是编外讲解员

“南昌舰的全名是中国海军163导弹驱逐舰,1979年底下水,1982年11月服役于南海舰队,2004年被调往北海舰队,去年退役降旗,并在10月‘回家’回到南昌……”记者来到凤凰洲市民公园参观南昌舰时,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子正为来到公园参观游玩的福建游客王莉娟一家介绍南昌舰。

这位将南昌舰讲解得头头是道的大姐名为苏红娜,并非专业讲解员,而是一家小商铺的老板娘,这让记者有些诧异。“来南昌旅游的人非常多,仅仅是去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学习的游客一年就能达到200万人。”苏大姐告诉记者,她开的商铺就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旁边,有时候看纪念馆的讲解员忙不过来,她就跟着帮帮忙,现在纪念馆在提升改造,她也闲不下来,就到南昌舰这边为游客讲解介绍。

尽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因提升改造暂时停止对外开放,也没能阻挡住人们在炎炎夏日追寻红色足迹的步伐,许多来到南昌的游人还是会到纪念馆前“转一转”。家住附近的刘顺德见到在纪念馆门口驻足的游客,主动过来帮他们拍照留念并为他们介绍纪念馆的历史,不知不觉便送走了三四批人:“我没有专业人员讲解得那么细致和生动,只是把自己从小到大听到见到的故事和感受都告诉大家。”

记者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处了解到,南昌红色景点附近的居民都非常热情,像刘顺德、苏红娜这样的“讲解员”还有许多。他们都是南昌本地人,八一起义的革命历史故事从小听到大,红色革命的氛围从小感受到大。他们对南昌各个红色景点的历史都如数家珍,常常在参观高峰期主动帮忙讲解和引导游客。许多第一次来南昌参观的游客,都以为他们是专业讲解员。

专业讲解员都有数份“私人订制”讲解词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雕塑《危难中奋起》,这幅作品表现了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士面对危难时奋起反抗的场景……”记者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讲解员孟欣正在准备她的第6份解说词,她在这里担任讲解员已经有10年了。

孟欣告诉记者,解说词靠死记硬背不光不容易记熟,游客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为了更好地向每位游客展现这段光荣历史,即使是同样的展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的每位解说员针对不同的人群,都有多份不同的解说词。

对中小学生,她们着重讲述南昌起义中战斗英雄、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着力让党史和革命史从小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沃土之中;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她们着重讲述南昌起义期间的军事斗争特点,强调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重大意义;对于老干部和老战士,她们的讲解重点则会落在起义战斗的细节描述,带领参观者回溯历史,与参观者心中的革命热情产生共鸣……

趁着此次纪念馆提升改造、暂不对外开放的机会,馆内的讲解员们都抓紧时间对自己的讲稿进行完善。“开馆后会有新的展品,所以要准备好新的讲解词,老展品的解说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要有些时代特色的体现。” 孟欣说。

除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外,南昌市各个红色景点的讲解员都有着相同的过硬素质。“她们都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百科。”谈起这些讲解员姑娘,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颇为自豪。她告诉记者,该馆自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免门票、免讲解费用制度以来,馆内的18名讲解员共接待观众1000余万人次,讲解30360余批次。这些讲解员除了日常的讲解工作外,还经常在南昌市组织的各项国防教育活动中进行义务宣讲,任务和荣誉的背后,是她们辛勤的付出和不求报酬的奉献。

喜迎纪念日,革命老区拥军深情传承至今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90周年,南昌市军地联手对八一广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南昌旧址群等进行提升改造。“拆迁工作最难推进,但也最体现我们英雄城人民对建军90周年的期盼,对旧址改造的支持配合。”西湖区棚(旧)改房屋征迁片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西湖区丁公路街道武装部部长张振华颇有感触。

八一广场的改造涉及交通厅办公楼、江西公路运输管理局、交通宾馆、江西省公路局交通通信总站、运通大厦、居友物业等6个单位,房屋征收面积约7.72万平方米,房屋征迁695户。

改造方案制定完成,该片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有些犯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服务设施完善,这么多户人家,怎么做工作才能避免‘钉子户’出现?”为了顺利拆迁,片区拆迁指挥部组织各分团梳理出了一份名单,准备重点做好这份名单上人员的思想工作。他们还准备邀请专家,成立宣讲团走家入户为人们讲清建军90周年的重大意义。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房屋征迁动员大会召开后,得知此次拆迁是为了改造八一广场,老百姓们没等他们做思想工作就欣然签字同意,退休职工罗安生当场第一个在搬迁合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家住八一大道275号的居民李小玉今年53岁,因为手术遗留问题外出行走不便。因住在八一广场周边看病、购物等活动较为便利,最初她心里有些抵触情绪,还没等拆迁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劝解,她便在家里人的劝说下,解除了心里疙瘩,一周后便同意了搬迁。

“南昌市的一街一景都充满了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峥嵘岁月在南昌人民心中埋下红色基因的种子现在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拥军深情早已成为南昌人民的一种本能,融入南昌人民血脉之中。”南昌警备区副司令余静春介绍道,和八一广场一样需要改造的场所在南昌还有10余处,每处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在迎接建军90周年这件事上,南昌老百姓个个流露出了如同当年老区人民对红军一般的拥军真挚情感。

图片由杨定彬、卢成行提供

制图:刘 京

英雄城美丽景色(探访英雄城 风光无限好)(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