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吕祖谦二首挽联甚为感动: «端明汪公挽章二首»一: 四海膺门峻 亲承二纪中。论交纵父祖 受教自儿童。山岳千寻上 江河万折东。微言藏肺腑 欲吐与谁同。尤袤挽联: “长恨古人少 斯人又作古。”他的«梁溪集»有多篇怀念汪端明恩师 记述其一生著作丰盈 多得数不清。时下 轻舟远去 近事忧虑;只望尚书走好 放下心中挂虑。四十年来 汪尚书一身铮铮铁骨 位居朝中高官 光明磊落;下地方为官 廉洁爱民。他治国豪言、治学演讲 振聋发聩 令人深思。尤其对浙东各书院奠定基础 灌注心血 培养人才 发展教育事业。周必大对汪公人品的评述是 “玉山汪公 名重天下。”当代名臣对汪尚书的学术赞誉: 当今第一人 终其一生之宦游 早已形成 “厚积薄发 穷心思索”的治学思想。汪尚书并以 “体究涵养 躬行日用”的理学思想完善自身 学界一致称其为 “玉山先生”。宋诗人王庭珪生前称汪尚书为 “一代伟人”。杨万里送来花圈 挽联写着: “玉山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1)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2)

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永嘉之学”的潜移默化

作者/汪丽萍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前后 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应辰与世长辞 享年59岁。汪尚书之功勋众所诸见 太上皇赵构念及其劳苦功高 文采斐然 下诏: 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应辰赠少师 其夫人封为齐囯夫人。孝宗皇帝圣驾衢州七都 祭奠为国家操劳一生的汪尚书。

绍德庙的庵真如轩大堂设立汪尚书主灵堂。张栻代表朝廷写了一篇祭文张贴灵堂 “端明殿学士尚书汪公之灵 呜呼!公之盛名 盖四十余年 有黄钟大吕 归然在悬 使未考击人之望 人亦知其为众乐之先 惟平日之所履舟……"这是太上皇对应辰一生的褒奖。祭文肯定了汪尚书卓越的功绩 有 “黄钟大吕的庄严、和谐 气如古典乐章”之赞誉。

四十年来 汪尚书一身铮铮铁骨 位居朝中高官 光明磊落;下地方为官 廉洁爱民。他治国豪言、治学演讲 振聋发聩 令人深思。尤其对浙东各书院奠定基础 灌注心血 培养人才 发展教育事业。

周必大对汪公人品的评述是 “玉山汪公 名重天下。”当代名臣对汪尚书的学术赞誉: 当今第一人 终其一生之宦游 早已形成 “厚积薄发 穷心思索”的治学思想。汪尚书并以 “体究涵养 躬行日用”的理学思想完善自身 学界一致称其为 “玉山先生”。宋诗人王庭珪生前称汪尚书为 “一代伟人”。

杨万里送来花圈 挽联写着: “玉山山下汪端明 年才十八第一人。” 并称:汪公一生力行君子之道 文坛、政坛刻下丰功伟绩。

尤袤挽联: “长恨古人少 斯人又作古。”他的«梁溪集»有多篇怀念汪端明恩师 记述其一生著作丰盈 多得数不清。时下 轻舟远去 近事忧虑;只望尚书走好 放下心中挂虑。

吕祖谦二首挽联甚为感动: «端明汪公挽章二首»一: 四海膺门峻 亲承二纪中。论交纵父祖 受教自儿童。山岳千寻上 江河万折东。微言藏肺腑 欲吐与谁同。

朱熹挽联:«挽汪端明三首»并书写 «祭汪尚书»文: “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 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 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 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巍乎其嵩岱之雄峙 浩乎其若沧海之涵渟。”

韓元吉前来灵堂哭祭 他的挽联:«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联二首»;周必大«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 一 诗曰: 刻意追元祐 斯文未丧予。前生陈正字 今代传中书。太未分携晚 东胶觌面初。追思二十載 痛哭泪盈裾。二 诗曰:性与天真合 心惟圣处求。有书皆默记 无事不冥搜。相业期黄发 祠官恃黑头。为霖几人望 谁料倏成休。

范成大亦有挽联 “正心诚意 公正至诚”。范成大代表朝廷作悼词 场面庄严肃穆。汪尚书生前行为毫无瑕疵 这位伟大学者的不幸离世 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扉 震惊朝野上下。汪尚书于乾道九年奉祠后便在屿北的 “百草堂”书院、衢州的 “永年寺”书院、玉山的 “端明书院”讲学。他对当时的 “浙东学派”、 “闵学派”、 “湖湘学派”皆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陈傅良、薛季宣、吕祖谦、朱熹、张栻……都是汪尚书的学生 众学子即便得了进士之后 求学之心犹如禾苗渴沐春雨。好问则裕 成为一代大儒。尤其是朱熹 当下无人不知。

那么汪尚书与“永嘉之学”有没有渊源?他的治学思想对永嘉学者有哪些帮助?历史记载汪尚书在浙东讲学 而永嘉郡正是浙东范围;而范围所在也不一定与汪尚书都有交集。我们通过以下论述来探讨。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3)

第一节 汪应辰的成长概述、他与永嘉县屿北村的渊源

汪应辰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省玉山县) 宋重和元年(111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时出生。初名汪洋 1135年高中状元 皇帝赐名为 “应辰” 宰相赵鼎取字 “圣锡”。

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日 皇帝下诏 汪应辰补承事郎。根据宋史以及 “状元雨”记录整理如下:状元公要辞别宰相赵鼎去绍兴府上任 首先面临越州地区干旱。于是 朝廷派赵鼎和汪应辰同去越州疏通干旱。

古代有大型求雨习俗 由朝廷出面祭祀求雨 场面隆重。是否能求来大雨 天时地利人和 一样不缺 因而 求得大雨降落概率少之又少。但汪状元在众多百姓与官员见证下求来暴雨 千年难逢的 “状元雨”降落 得到皇帝赞赏 赐门生汪应辰永嘉郡山林几千亩。

汪状元上任越州之后 查阅事项 治所办事一塌糊涂 皆不成章有规。他用了两年时间治理一方 并开办书院 鼓励乡民读书入仕 报效国家。他一系列措施凸显公正无私的作风 此举深得民心。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 朝廷调回汪状元 回朝担任秘书省正字。期间 他与岳父(喻樗)一起去永嘉(今温州)选领皇帝所赐的山林田地。他们乘小舟驶入楠溪江 一眼望去 崇 山峻林有气势 旷谷幽深藏着灵气 百草丰茂 四季花树 古木苍翠 鸟鸣林间。翁婿上岸 见屿山 格调雄伟 瀑布飞落 姓氏配得上天赐的灵气;日出而耕作 日落寄情月光 妙不可言 必是入士中举的摇篮。汪状元以屿山为中心 共得山地几千亩。

屿山下有一村子 名曰屿北 翁婿俩更为吃惊 村子被青山绿水围着 林木生机盎然 土地肥沃 水源丰沛; 抬头见山林果子四季更替 远景有双潭映月 二川环带 朦胧的官带令人惊讶 秀丽的山峦形成莲花村落 阴阳协调 浑然天成 。

喻樗公懂风水命理 能算会卦 断定屿北乃汪氏的吉祥之地 在此开基 千秋万代 旺子旺孙。汪状元明白岳父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学问广博 。他记下岳父的话。直到1150年前后 秦桧迫害加深时 全家从玉山搬迁永嘉的岩坦镇屿北后塘湾居住。他的弟弟汪应龙皆为南宋进士 与秦桧抗争辞官回到故乡玉山。此后 他在屿北办学 名为 “百草堂”书院(就是后来的大宗祠书院)。由于汪应辰公是少年状元 名气响亮 又由衢州永年寺办学经验 永嘉郡(今温州)的学子来屿北求学的很多。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4)

第二节 汪应辰与张九成相约温州平阳 “会文书院”

翁婿选好山林之后 去了平阳拜访理学大师陈经邦、陈经正两位先贤 参观他们的书院。此行目的也为了拜访张九成。原来 张九成辞官后被同门师叔邀请来平阳短期讲学。张九成与喻樗同为杨时的门生 而 “二陈”是 “二程(程颐、程颢)”的门生 即是杨时的同门师兄。汪状元来到 “会文书院” 见到恩师张九成 也得到陈经正、陈经邦的热烈欢迎 他们年岁已高 书院弟子众多。在当时的南宋 有谁不识汪状元?宋末安徽歙县诗人方回写了一首诗: “考官蔡兹取三策 三奏赏音汪应辰。天下未尝无识者 近来识者亦无人。”此时 二位长者握住了状元郎的手 会不会笑出了眼泪?笔者在某年握住奥运冠军 “风后”李丽珊的手 一阵激动 眼泪纷飞。

张九成是汪状元的老师 汪中状元后随张九成读书。汪状元是理学的正宗传人 是 “二程(程颐、程颢)”的三传弟子。他与二位长者的思想接近 彼此对理学怀有同样的执着与痴情 无疑 他们可以结为忘年之交。

千年历史淹没太多真相 当下的我们总是写不出他们那一日的谈笑风生。南宋 学者互相回访 开办学术 讨论理学、心学。比如 隆兴元年三月 汪状元在福州为官 十月 福州举办文学会 状元公派手下去南剑州李侗家 接70岁的老先生来福州小住 参与 “心学”探讨。结果 李侗中风倒下 在福州过世。当时 平阳 “二陈”的理学名气很大 张九成和喻樗经常跟汪状元提起 “二陈”的学术 因此 来平阳拜见同门师公是他少年时期的梦。

此次在陈氏兄弟邀请下 汪状元在 “会文书院”讲学;课余时间 阅读 “二陈”编写的著作。张九成研究心学 汪状元对心学爱好受到张九成的影响。此次 张九成还介绍他认识大僧人宗杲 开始接触佛学。因而 汪应辰是南宋最典型的、最成功的 “杂学博士”。别人杂学只是学点皮毛 汪状元的杂学 没有一门学科不能当大师的。其次 汪状元能立足社会 既是工作岗位 复杂的社会问题 焦头烂额的甚至是顽固不化的前朝遗留下来的无人能改变的陋习 汪状元全部能解决。所以 他在地方治理 政绩令满朝官员敬佩。

汪状元在幼小时期开始在堂上与生员们谈学习心得(讲学) 得到先贤(赵鼎、胡安国、吕本中)的赞赏; “会文书院”的讲学也是绘声绘色 条理清晰 主题突出。他从不同角度深入理学范畴 听状元领会的心声 带出文章的生动感悟 可谓学无止境。从汪状元的文定集看出:一切理论脱离了现实 任何一门知识都失去意义。汪状元自从三岁读书 博览群书 以呕心沥血来形容读书经历实不为过 无论哪一部典故他都能烂熟于心。正如张九成的评价 “过眼不再读 悟心非口传”是对汪状元学术的肯定。这是汪状元的优点 也是他之所以能做到讲学精彩生动、丰富流畅 是他胸有千年经典的原因。

我们从宋词解读:士大夫们的心情极为悲凉 秦桧误国 皇帝不思进退 朝纲不正;又从后世学者的理论 精读品味出:宋时理学家结合当前体制 重新提出理学的重要概念 “以天下为己任” 建立一个 “觉醒”的社会;以佛学概述的 “静”调整那时的 “浮躁”心理 寻出社会弊病 加以改进。于是 汪状元、张九成等隐约传递一种心声:文人未来的方向 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提升综合素质 是每一位理学家的努力方向。这是不是 “永嘉之学”的最初研究出来的成果 有待 “永嘉学派”的学者和研究员深入研究 广播良种。读汪状元的真情表露 感怀一代饱学之士、有为仕人心系千家万户: “何谓恤民力?臣闻国所恃以为本者 民也;民之所恃以为命者 财也……” 汪状元历来重视治学、农业、商业、军事 他的惠民思想影响一代人。他在浙东讲学时期 广泛播下优良种子 发掘人才。这对于后来的 “永嘉学派”沿袭千年的 “经世致用 义利并重”思想的逐步形成与成熟发展,是否有着一定的关联呢?以汪状元的在朝为官的影响力及其与永嘉学人交往轨迹看,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而汪状元公的裔孙汪瑞烈也是 “以民为本”思想的落实者,则进一步说明了其思想的家族传承。

“以天理而行 水到渠成;逆天而行者 自设障碍” 汪状元痛斥秦桧 带出理学的精神。在文定集有叙“觉后觉 正人心” 在任何一所书院 状元公都会传递心声 那便是 “心系天下 国家事 乃为家事” 每一堂课 讲习之明、思索之精、蕴积之厚、灌溉之深。状元公 风采于翰墨 香飘千年。

张九成是 “横浦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状元奉行爱民 教学以理学为主 参杂佛学。秦桧死后 他于1156年出任温州府太守 期间与温州学者交往距离拉近 毫无疑问 他为 “永嘉之学”留下许多精华;汪尚书很早就创办了“玉山学派” 大概在1148年前后(袁州为通判年间) 学术与屿北的 “百草堂”一致 即是 “浙东学派”。实际上 比 “永嘉之学”早了很多。当下诸多学者可以进一步探讨 汪状元在浙东讲学形成 “浙东学派” 大约是1157年开始。事实上 “玉山学派”就是 “浙东学派”也就是后来的 “永嘉之学”。事实上 “玉山学派”就是 “浙东学派”也就是后来的 “永嘉之学”。“永嘉学派”得以传承,应该是温州之幸,也是中国学界之幸。 而 “永嘉学派”得以传承,应该是温州之幸,也是中国学界之幸。以上看法 供大家探讨。

第三节 汪应辰与永嘉人郑伯熊、陈傅良、薛季宣的交往经过

1139年 汪状元因为反对秦桧被贬任建州通判 因而请祠到了衢州永年院开办书院;两年后 张九成被秦桧贬到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14年;喻樗、赵鼎皆被贬黜。

汪状元由于年轻 性格开朗 面对现实 安心教书。这些年 有不少生员来自于永嘉郡 永年书院为永嘉文脉灌输清流;汪状元在衢州长达7年时间教书育人 为南宋输送大量优秀学子。正因为如洪水一般涌向永年院 此事惊动秦桧。原本还有两年奉祠待遇可以继续办学 被朝廷剥夺权力 让应辰即刻去袁州任通判。这些年 他培养出大批优秀学者 其中他的哥哥汪涓和弟弟汪应龙 先后中举并取得进士 为地方官员。哥哥汪涓后为南宋中书舍人 具有篆刻水平;汪应龙成为屿北书院教授。

此后 汪状元无论在袁州、静江府、广州 三地为通判期间 开办书院 为地方名人写撰文;而这些名人共同特点是把所学结合社会治理 为民造福;比如喻樗的长子喻居中、唐时袁州知府李德裕。碑文事迹感动民心 以至文风日盛。汪状元与舍人张真甫相善。乾道年间 汪状元在蜀地挂帅 张真甫得奉祠回蜀地 他们经常交流。汪状元发起为 “李白祠堂”重修祠碑 张舍人亦积极参与捐资、负起修建任务。

1154年春 因静江府通判期满 而赴任广州的文书未送达 汪状元便回到屿北教书。状元此行 不仅是楠溪盛世 更沸腾了整个永嘉郡。屿北的 “百草堂”书院坐满学子 每日还有新生要求入学 一时间 楠溪学风兴起 可谓如原野枯草 一夜间欣欣向荣。而汪状元公最为可贵的精神是有教无类 以诚待物 以和气圆满 他年轻的脸庞却挂上长者那份慈祥的微笑 衣衫整洁 恭敬谦虚 无丝毫骄姿。他尽力帮助远道而来的生员 解决他们的住宿与吃饭 对贫困户免费吃住 安心读书。但楠溪大户时不时挑来白米粗粮 带来棉布银元 支持“百草堂”的一切开销。大约在1170年 因为眼疾厉害 汪尚书回到屿北休息两个月 此时 书院又人群鼎沸。总而言之 那个年代 永嘉人密切关注屿北书院 而汪应龙的学识在当下也很有名气 当然无法与状元公比较。而屿北书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之后才停办 我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 “百草堂”书院的学生 简称 “大宗祠堂”。

汪状元刚到屿北讲学 就受到永嘉各书院邀请前去讲学 于此时认识了大批永嘉学子。

而屿北书院依旧轰轰烈烈 到了1160年前后 温州平阳人徐谊、永嘉城区人叶适等都先后来屿北读书。他们都与状元公的儿子汪逵年纪相仿 一起读书习字 终身成为挚友。叶适与屿北的感情深厚 汪、叶联姻 延续几百年。汪逵的儿子季良在平阳任县令年间 编有«平阳会书» 叶适为其作序。事实上 汪尚书的儿子和孙子先后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汪逵 官至吏部尚书 太学博士 国子司业 颇有父亲风范;在他父亲去世后 他与陈傅良、叶适、薛季宣、朱熹、楼钥、戴蒙(汪逵的女婿)等交往频繁。

当时 汪应辰到了屿北的大半年时间内 到底有多少温州人前来求学很难具体说清。因年代久远 资料缺失。总之可用四字概括——不计其数。因而在温州民间有这样一句话: 汪状元仕途受到打击是他个人的不幸 但毫无疑问 却是温州地区的文明之大幸。民间的肯定 对千年前的历史真情可见一斑。

其次 汪状元介绍他们彼此认识 成为挚友。时间是汪状元为吏部尚书期间 在临安有一座别致的楼屋 是汪状元的家 名为 “燕坐轩”。文人都喜欢来此相聚 开办文学交流会、诗词会、猜灯谜等。农历新年 汪尚书家里门庭若市 热闹非凡。陈傅良、郑伯熊、王十朋、薛季宣、汪逵、叶适、朱熹、吕祖谦、尤袤、杨万里、周必大和范成大等等。这人大文人们经常三五成群,聚会一堂 谈理想 谈文学 谈陋习 谈好人好事。假如 汪尚书回去屿北 他们也相约追去。受此影响,屿北学子也先后考中进士 成为南宋学者。这些,与永嘉学派思想的发展繁荣与流布都有着直接的关联。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5)

第四节 汪应辰与温州状元

当时 秦桧权霸朝野 但在科举上 赵构严格把关。秦桧最大心愿儿子和孙子得状元 不满足于进士。但由于科举制度严谨 始终不得志。因而 温州乐清人王十朋科举不得志并非秦桧所致 其实与他选题答辩大有关系;其次 永嘉郡中举配解实在太少。王十朋尽管一次一次落第 但志向不改。汪应辰的学术在当时无人可及 王十朋一直与状元保持书信往来。汪应辰回到屿北后 他们相聚交谈 这是毫无疑问的。王十朋得知状元到了屿北 一定会诚邀汪状元到他 “梅溪书院”去讲学。而汪状元尽可能为大众带去方便 绝对不会推辞。王十朋是否留在屿北跟随状元公读书无从考究。但当我们走进王十朋纪念馆 或许能感受到两位先贤生前交流广泛。汪应辰在南宋朝是赫赫有名的刚正不阿人物 人品正如他的文学涵养一样贵为 “状元”。

1155年秦桧死 次年 汪应辰回临安担任吏部侍郎。1157年科举 王十朋顺利登第 修成正果 取得殿试第一。授左承事郎 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还在高宗朝时 王十朋对于北伐问题出了偏差 他站在张浚立场声援北伐 遭到主和派的弹劾。王十朋备受攻击 心情低落。当时 汪应辰在婺州为官。初到婺州 接收治理 事务乱七八糟 面对各种扶正 需要得力人手。王十朋请祠 任台州崇道观 来婺州参与协助 两位状元在婺州创办了诸多书院 惠及婺州学子。婺州优秀人物数不胜数 大多淹没在历史烟尘 其中一位是陈亮 创办 “永康学派” 主张 “功力” 与 “永嘉学派”方向一致。陈亮与朱熹、汪逵友善。难道都是巧合?

我们从文定集汪状元为王十朋所写的墓志铭 他们交往很多。绍兴三十年 汪状元入朝担任吏部尚书 对 “汪尚书”称呼由此开始。到了孝宗继位后 汪尚书启用王十朋 复出为官。此后 王十朋从容论天下事。汪尚书记述王十朋 “公立 朝议论 出处大节 既如此矣”。汪尚书又肯定王十朋 “其治郡 既以廉清公正率其下 间有为不善者 则反复告诫 诚意笃至。”王十朋在治学方面也得到汪尚书肯定 “春秋之学 诸儒宗师”。两位状元公有极其相似的品德 大儒人品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反思。乾道三年 汪状元在蜀地挂帅 四川干旱 王十朋在夔州为官(孝宗朝北伐失败牵连下到地方) 夔州属川峡四路(今四川) 他积极配合汪状元。孝宗皇帝对汪状元蜀地的政绩很满意 孝宗说:“汪应辰治蜀甚有声 且留意民事如此。” 汪尚书的 “留意民事”的作风正是 “永嘉之学”的精神亮点。

另一位是1163年状元木待问 他也是温州人 两位状元的书法在孝宗朝深得天下人的喜爱。他们彼此都有交往 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先贤们的文化交流 更要了解四位状元(张、汪、王、木)的思想火花 如何点亮温州人。

汪尚书在致仕后与温州文人交往非常广泛 大都是温州文豪赶来临安、屿北、衢州、玉山拜访汪状元 为了得到大儒指点 聆听大儒心声;而汪尚书从不推辞 热情接待 不但留餐还要留宿。对前辈还是晚辈 汪应辰倾注关爱与尊敬。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 王十朋去世 汪应辰代表朝廷前去参加葬礼 并为其写«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今存文定集)留下王状元的风范意气 勉励后人。

在汪应辰最后的日子里 大年前后皆有学者来拜访 为了传承文化 师生们竭尽全力不辞劳苦。因此 张九成和汪应辰对 “永嘉学派”的启发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小结

春归人难归 古人已逝 风范永存。十年寒窗 发奋努力 几位状元最终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领导者;尤其是汪状元 成为高宗、孝宗两朝吏部尚书。我们看到汪状元无论到哪一地为官 他都发展农业、商业、书院以及军事 使这一地的税收大幅度增加 改善民众生活质量 社会平稳;钱财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而治安也不能忽略 学业更要重视。他把所学结合社会状况 才有如此成效。那么再看 “永嘉学派” 强调功力 注重事功 主张农业工业和商业同时发展 这一点与汪尚书的治国方案完全一致。

在汪状元看来 改变民生问题 需要经济开放;而管理民心 也需要满足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这都成了政治家的主要任务 把所学的知识理论结合社会反馈给国家与百姓。汪尚书治理社会的各项陋习 出现了封建社会罕见的地方治理的成效。他的爱民思想吸引当下学者 以言传身教为 “永嘉学派”注入新鲜血液。笔者以为 这是 “浙东学派”的最初生命迹象。然而 在历史长河 温州一代一代文人怀揣先贤余热 通过实践、认识、改良、再实践、再认识 沿着先贤的思想轨迹不断提高 当下的温州人没有停止脚步 依旧在不断创新。这与先贤思想始终不能分开 因为 “永嘉学派”的学术思想的精髓不会改变 爱国爱民、重视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以百姓所急。汪尚书提倡的 “爱民六点”无不是 “爱民为本”的体现;而爱民正是温州人为之奋斗的方向。

因而 笔者认为好的文化传承是人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没了精神文化 便秃废丧志;一座城市不谈精神古风、不竖英雄标兵、发展不结合民情民风 再华丽终究会倾斜下滑。由于温州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认同上有些差距 精英阶层的思想认知也有了一些差距 以至民众也有了明显的差距。能不能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最佳效益 散发出星光一样的璀璨 就看他们身上还留存多少古人的正气与文化。在这一方面 温州落实 的比较好。先贤思想能流芳百世 依靠一代一代人努力寻找补救 从文字中挖掘文化的精神力量 心中有了楷模 自能利弊判断 才能扬善抑恶。

汪应辰为温州带来优秀的人文思想---崇文重教不止在楠溪两岸盛传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汪状元德高望重 文化品味惠及浙东大地;众人获得良知 统筹兼顾 维护公平。才有后来的温州人 敢于背着大山行过艰难曲折 喝过一碗碗黄连苦水 为关爱国情与民情 在各方面都大胆参与 目的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人人平等;温州人在各个领域、各个年代都能起到火车头的作用。我为温州人能自觉传承古人风范、红色基因而倍感骄傲。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6)

汪丽萍,笔名则言,字方法。祖籍浙江省永嘉县屿北村 出生于舟山定海,后移居香港。在港从事补习行业,成立“汪氏数学”补习社,担任小学至高中数学老师一职。热衷写作 已出版书籍有《弯弯的月牙》、《枫叶红了》、《屿北思绪集》上中下三卷。回忆祖父和父亲战争时期的文均已发表在杂志报刊。各平台发表的小说以及诗歌共四百余篇。其中包括 汪氏系列小说:三世篇《前世》《今世》《牙印》上下篇,《黑夜里的星光》四篇,长篇《大唐越国公汪华》50万字,《南宋状元汪应辰》40万字,《温州反清星火》上中下,20万字,与人合作出版长篇《浙南汪瑞烈》30万字,《汪可察的生命悲歌》20余万字。另有发表的散文《油灯》《屿北》《家乡的银杏树》《我的父亲》《短训班的日子》等等,近年创作诗歌2000余首。

——作者简介

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文学主张(南宋状元汪应辰的治学思想对)(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