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弄懂三焦辨证要点全在里面(三焦辨证的关键知识点汇总都在这里)
一文弄懂三焦辨证要点全在里面(三焦辨证的关键知识点汇总都在这里)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所表现的证。 【辨证要点】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表现;邪热壅肺,以但热不寒、咳喘、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邪陷心包,以高热、神昏、肢厥、舌质红绛为主要表现。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但热不寒,多汗,烦躁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不同的传变趋向:一为“顺传”,即病邪由上焦顺序传人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另一种为“逆传”,即从手太阴肺卫直接传人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邪陷心包”的证。故上焦病证有“邪犯肺卫” “邪热壅肺”与“邪陷心包”的不同。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气郁遏,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邪热蒸津外泄,则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三焦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创立的一种诊治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其依据《黄帝内经》及先贤对三焦所属部位的论述,结合张仲景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以临床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及规律为核心总结而成。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但热不寒,多汗,烦躁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不同的传变趋向:一为“顺传”,即病邪由上焦顺序传人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另一种为“逆传”,即从手太阴肺卫直接传人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邪陷心包”的证。故上焦病证有“邪犯肺卫” “邪热壅肺”与“邪陷心包”的不同。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气郁遏,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邪热蒸津外泄,则汗出;温邪上扰清窍,则头痛;肺开窍于鼻,邪居肺卫,肺气失宣,故咳嗽,鼻塞;津伤,则口渴;温热之邪在表,则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若邪热已由表入里,故但热不寒;邪热内盛,则汗出,烦躁口渴;邪热入里,热盛肺壅,肺失肃降,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肺热内盛,则苔黄,脉数。若肺经之邪不解,逆传心包,心神受扰,舌为心窍,则见神昏,谵语,舌謇;里热壅盛,故见高热不退;邪热内郁,阳气被遏,不达于四末,故见肢厥;热灼营阴,则舌质红绛。
【辨证要点】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表现;邪热壅肺,以但热不寒、咳喘、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邪陷心包,以高热、神昏、肢厥、舌质红绛为主要表现。
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身热气粗,面红目赤,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苔黄燥或焦黑,甚则神昏谵语,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证候分析】温邪从上焦顺传于中焦脾胃,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的燥热证。
邪入太阴则易湿化,而出现太阴脾经的湿热证。故中焦病证有“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的不同。
温热之邪内入阳明,燥热炽盛,故见身热;邪热壅盛,故呼吸气粗;热性炎上,故面红目赤;热炽津伤,故渴欲饮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胃肠津亏,燥屎内停,故见腹满便秘;侵扰心神,故见神昏谵语;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为热结津亏之征。温邪内犯太阴,中焦湿热蕴郁,热蒸于湿,湿郁于肌腠,故身热不扬;湿性重着,留于肌腠,故头身困痛;湿热阻滞于中焦,脾气受困,故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辨证要点】阳明燥热,以身热、腹满、便秘、苔黄燥、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太阴湿热,以身热不扬、脘痞欲呕、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濡数等为主要表现。
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夺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身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舌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大;或见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儋儋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久居中焦,燥热消灼下焦阴液,而致肝肾受累,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损及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虚热内生,故见身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肝肾阴精既耗,神失充养,故神倦;耳失充养,故耳聋;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虚大,为阴虚内热之象。热邪久羁,肾阴被灼,水不涵木,筋失所养,虚风内动,以致出现手足蠕动,甚或瘛疭;心中儋儋大动亦系阴虚水亏,虚风内扰所致;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象。
【辨证要点】肾阴亏虚,以身热颧红、神倦耳聋等与阴虚症状共见;肝阴亏虚,以手足蠕动、瘛疭、舌绛苔少、脉虚等与阴虚症状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