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这具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从彩棺四周的铃铛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推断,墓主人生前应为萨满巫师,在古代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在彩棺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门卫。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辽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套棺具保存完好,色泽鲜艳,纹饰精美,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此金冠饰通体呈花环状,主体由一根圆形金条围合而成,搭接处有金线缠绕加固,周围有金叶、金丝、金片等编织成的树枝、花卉状装饰物,其上镶嵌有各色宝石。20世纪征集于乌兰察布市,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金冠饰造型独特,受公元2世纪希腊风格的影响,工艺繁复精湛,表现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通过草原与西方进行的文化交流,是草原丝绸之路肇兴的见证物。

6. 西晋“晋鲜卑归义侯”驼钮金印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1)

这枚金印高2.25厘米,底面积2.3×2.3厘米,由纯金制成,印上方为蹲踞式骆驼钮。西晋王朝国力不足,对众多游牧民族采用分封的怀柔政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出土的窖藏金银器中,先后发现“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小坝子滩虎子沟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枚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鲜卑乌桓族首领的印信,印文中的“归义”字样反映了西晋对游牧民族进行怀柔政策这一史实,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7. 北魏太和八年释迦佛鎏金铜造像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2)

此造像高28.5厘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造,是著名的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佛像艺术品。佛像结跏趺端坐,面颊丰润,慈目修眉,两耳垂肩,身披袈裟,右袒,手做说法状。佛像下面为亚腰四足座,上层做长方形平台,前沿饰绞索纹;中部饰相交的双龙纹,左右两侧各有一蹲狮;下层平台前沿饰忍冬纹;前面两足分别饰四个供养人,后面两足分别饰北魏式长颈瓶。佛像及座背面有两个板钮,上竖下横,以设背光之用。底座之背面刻有“大代太和八年”等铭文,弥足珍贵。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云中郡故城遗址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是北魏太和时期金铜造像的经典样式,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金铜佛教造像之一。

8. 唐黄绿釉鹦鹉形提梁陶壶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3)

此壶高20厘米、底径8.9厘米、长22.5厘米,盛储器,壶体为鹦鹉造型,体态肥壮,呈站立状,双爪抓圆形底座。此器的出土地和林格尔县在唐代曾是单于都护府,与各地交往频繁,因此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风格。唐代器物采用鹦鹉造型与佛教有直接关系。其一,唐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其二,鹦鹉聪明能言,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佛慧”;其三,印度佛经故事中鹦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过去身,唐代鹦鹉纹样的器物便具有了浓郁的佛教色彩。20世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提梁壶构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活泼生动,采用堆塑、刻画、压印等工艺,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经济发达、国力雄厚、文化繁荣的盛唐气象,为唐代壶具精品。

9. 辽彩绘木棺具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4)

这具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从彩棺四周的铃铛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推断,墓主人生前应为萨满巫师,在古代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在彩棺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门卫。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辽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套棺具保存完好,色泽鲜艳,纹饰精美,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10. 辽鎏金摩羯形提梁银壶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