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此器高28.7厘米,口径20厘米,通耳宽37.8厘米,足径8.8厘米,螭首双耳,肩部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倒三角纹,内填蟠螭纹,又组合成饕餮状。肩腹处饰对称的龙状套环竖耳,环上饰简化夔纹,肩部从上而下分别饰一周“∽”形双头夔纹和重环纹,腹部饰一周倒三角形夔纹,圈足上部饰一周简化夔纹。1985年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罍保存完好,造型稳重,制作精湛,装饰精美,是春秋战国时期山戎族或东胡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此器由一件冠顶饰和三条条形带饰两部分组成,冠顶饰高7.3厘米,重192克,冠顶上有一只雄鹰,立于半球状冠上。鹰身由金片作成,中空,身上压印出羽毛状纹饰,作展翅欲飞状。鹰的头和颈部镶嵌两块绿松石,头颈之间系一条花边金片。鹰鼻内插入金丝,通过颈部可以和腹下相连,使头颈可以摇动。鹰的尾部为另作,插入体内,以金丝联结,也可以左右摆动,雄鹰的下面用较厚的金片

#博物馆奇遇记#​

内蒙古地区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成吉思汗在12世纪脱颖而出,以其强悍的力量于13世纪初征服统一了蒙古草原各个部落,逐渐发展为蒙古族。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下就对内蒙古博物院25件珍宝进行盘点

1. 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1)

查干诺尔龙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因发现于查干诺尔(查干诺尔的蒙古语意思为白色湖泊)而得名。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它的头骨后部、牙床、牙齿、部分颈椎,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左侧腰带、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较完整。从查干诺尔龙形态可以看出,它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形,脖子长,尾巴长,身躯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具查干诺尔龙60%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目前在世界上实属罕见,是目前亚洲已修复装架起来的白垩纪最大的恐龙。

2. 春秋虁纹龙耳套环青铜罍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2)

此器高28.7厘米,口径20厘米,通耳宽37.8厘米,足径8.8厘米,螭首双耳,肩部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倒三角纹,内填蟠螭纹,又组合成饕餮状。肩腹处饰对称的龙状套环竖耳,环上饰简化夔纹,肩部从上而下分别饰一周“∽”形双头夔纹和重环纹,腹部饰一周倒三角形夔纹,圈足上部饰一周简化夔纹。1985年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罍保存完好,造型稳重,制作精湛,装饰精美,是春秋战国时期山戎族或东胡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3. 战国鹰形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3)

此器由一件冠顶饰和三条条形带饰两部分组成,冠顶饰高7.3厘米,重192克,冠顶上有一只雄鹰,立于半球状冠上。鹰身由金片作成,中空,身上压印出羽毛状纹饰,作展翅欲飞状。鹰的头和颈部镶嵌两块绿松石,头颈之间系一条花边金片。鹰鼻内插入金丝,通过颈部可以和腹下相连,使头颈可以摇动。鹰的尾部为另作,插入体内,以金丝联结,也可以左右摆动,雄鹰的下面用较厚的金片捶打成半球面体冠顶,刚好扣住头顶。冠顶上浮雕4只狼和4只羊,相向而卧。狼位于左右两侧,羊则位于鹰的前后。狼皆四肢屈曲前伸,正在噬咬羊的后部。羊则盘角后卷,前肢前屈,后肢翻转朝上,倒伏在狼颈上。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冠造型为雄鹰虎视狼噬羊,富丽堂皇,雄鹰头、尾可以自如摆动,栩栩如生,使用了铸造、捶打、压印、抽丝和镶嵌等金属制造工艺,工艺精湛,可称为匈奴金制品中的代表作,有“草原瑰宝”之誉,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国宝级文物。

4. 战国立人柄青铜短剑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4)

此剑长31.7厘米,宽4.2厘米,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剑身两侧刃弧曲。1958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遗址,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剑以立人作装饰,在同类器中较罕见,整体厚重,铸造精良,可能与部族信仰或宗教礼仪有关,是东胡族系曲刃短剑中的精绝之作。

5. 东汉镶宝石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