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情商课书写得如何(拜读蔡康永的情商课2)
蔡康永的情商课书写得如何(拜读蔡康永的情商课2)你了解你自己吗?曾经我参加过一个活动,里面的活动主持人是设计的:大家先想好三个介绍自己个性的关键词,写在一张纸上折起来封好,例如:〝健谈〞、〝感性〞、〝同理心〞,然后进行随机分组,在活动的进行当中,会不断的讨论与聊天,活动最后的时候,大家再写下对组员们的〝三个关键字〞,然后最后给交各别的组员。假如你们这组有五人,你就会拿到四张别人给你的关键字纸张,例如其中一张是:〝组织〞、〝幽默〞、〝天马行空〞。ー ー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大量依赖跟别人比较、以及收取别人的评价,再参杂自己的意见,而逐步形成的。一、朋友是你人生的参考座标我们怎么去了解自己的呢?
蔡康永说:「我们这一辈子能够跟爸妈相处的时间,通常远远比不上我们跟同学同事相处的时间。很妙的事,我们反而不会要求同学同事要多么了解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应该了解我们。」。这一句蛮触动我的,当我们年纪愈大,我们跟家人聊天的时间就愈来愈少,几乎都把时间在另一半或是朋友身上,朋友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像中的要来的大,这一讲来分享的是〝朋友〞这一个部分。
从就学时期我就发现,我似乎是容易被身边朋友影响的人,或许我不够有主见,所以往往我的一些习惯、讲话方式,都会受到身边的朋友影响,但是在几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我的朋友某些行为和语气,居然跟我极为相似,我才发现,原来不管我们自己影响力的高低如何,或多或少都还是会影响到其他人,我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朋友,是我们人生的参考座标。
一、朋友是你人生的参考座标
我们怎么去了解自己的呢?
ー ー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大量依赖跟别人比较、以及收取别人的评价,再参杂自己的意见,而逐步形成的。
你了解你自己吗?曾经我参加过一个活动,里面的活动主持人是设计的:大家先想好三个介绍自己个性的关键词,写在一张纸上折起来封好,例如:〝健谈〞、〝感性〞、〝同理心〞,然后进行随机分组,在活动的进行当中,会不断的讨论与聊天,活动最后的时候,大家再写下对组员们的〝三个关键字〞,然后最后给交各别的组员。假如你们这组有五人,你就会拿到四张别人给你的关键字纸张,例如其中一张是:〝组织〞、〝幽默〞、〝天马行空〞。
在这个活动开始和结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给自己的观察,和别人对你的观察,有很多点是如此的不一样,我以为我是…的人,结果大家认为我是…怎样的人,这就是自己认识自己、和他人初步了解自己之间的落差;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大量依赖跟别人比较、以及收取别人的评价,再参杂自己的意见,而逐步形成的。
上述的测验,是认识自己的一开始,而我们一旦了解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时,我们就会进行修正,因为认识自己很多来自于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因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比较客观的标准;一旦我们矫枉过正,就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为了讨好别人,不敢说出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做的,而如果我们不想继续委屈的话,就要翻新我们对人际关系的陈腐想法,别再误以为讨好大家是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
我曾经听过一个心理学当中的〝心理暗示〞的说法,我觉得挺有趣的,举例来说,假如你是金牛座的,看到星座有一条〝金牛座是理财专家〞,而你也认同之后,你不自觉就会往〝理财〞这条路默默的前进,这个就是心理暗示;同样的研究,如果你自己认为是〝幽默风趣〞的人( 尽管你现在还不错),但你接受了这个标签,你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得往这个方向前进。
所以相同的,如果别人对我们的〝标签〞是负面的,而你也接受了他,那么你就会渐渐失去了自己的自信而去相信你这事实。
你如果习惯用被动式讲话,可以趁这个机会想一下:在你的人际关系里,你是否总是期待别人的照顾、期待命运的成全、期待全世界的配合,而不是期待自己走一步算一步的往目标靠近?当你感觉到完全处理被动时,眼睛再看远一点,手再伸长一点,给自己多找一个选项出来,把毫无选择的被动处理,转为有选择的主动处境。嫉妒与自卑,被大多数人归类为负面情绪,但情绪是中性的,能够看到这种情绪的正面,它就是正面情绪;如果只能够看到这种情绪的负面,它就成了负面情绪。操之在你,而不在它,你是它的主人。
很喜欢书中讲的一句话:「想要增加自信时,跟别人比我们比较强的地方;而想要增加斗志时,就跟别人比我们比较弱的地方。」我想这个可以做为我们行动中的指导原则。
二、用对方法找人帮忙,不会被讨厌,还能交到好朋友。
请别人帮忙,不会造成对方的困扰吗?
ー ー 我们要懂得用别人喜欢的方式,请别人帮忙,公司里人际关系最好的,一定是那最常请同事帮一些对同事来说游刃有余的忙,又懂得倒过来适时回报同事的人。
朋友是我们用来省思自己最好的方式,因为他们了解你,认识你,理解你的优点和缺点,允许你的不完美;除此之外,朋友还是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帮手,前提是,你愿意跨出去,去接受帮助别人和被帮助。
公司里人际关系最好的,一定是那最常请同事帮一些对同事来说游刃有余的忙,又懂得倒过来适时回报同事的人,绝对不可能是那个从来不求同事帮忙,也从来不帮忙同事的人。懂得找人帮忙,是一种成长,能提升一级去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事。人生如同打游戏,不升级,难道降级?
我们要懂得用别人喜欢的方式,请别人帮忙,就有可能变成朋友;我们听过富兰克林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对议员来说,借书只是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情,而这种提供别人日行一善的机会,能够让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感觉帮助了人、感觉到做了好事的好人,令人自我感觉良好,这一招是让别人愿意跟你相处的、不露痕迹的无相神功。
在这本书,作者蔡康永还提出了几个让人乐意帮你还促成友谊的秘诀:
第一:先提出一个用膝盖想也知道会被对方拒绝的过分要求。当对方果然拒绝之后,对方多少会心怀内疚,这时再提出不那么过份的要求。
第二:找人帮忙时,要让对方觉得,他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最佳人选。
其中第一点有一点暗黑兵法的感觉,建议还是不要常用,适时需要帮助的时候再使用即可,但第二点却是很重要的一点,每个人都是需要被重视的,如果这个请求只有他能做到,那么对他来说除了提高帮忙的动机之余,也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更有价值。
在这边必须要注意,尊重人际界线的人,一旦感知自己得到别人好处,懂得想着回报,这就是俗话说的「知好歹」。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把人际关系只当成理所当然的赠品,看这个人「知不知好歹」,就能看出来。有来有往,才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