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这深处,这最终的阿特曼在哪里?它不是筋骨和肉体,不是思想和知觉,如智者们教诲的那样。它在哪里?哪里另有一条迫近“我”,迫近内在,迫近阿特曼的路?一条更值得寻找的路?啊,没人能指明这条路。没人认得它。不论父亲、老师还是智者。在生活中,我们每天忙碌,忙着学习工作生活,为了别人的期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在夜深人静或独处的时候,是否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现在的我吗?现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吗?如果不是,真正的我是怎样的?我在哪里?要去哪里找?正如悉达多的困惑一样,他也这样追问过:|探寻自我之路年少时,悉达多几乎拥有凡人想拥有的一切,地位、财富、颜值、才情、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诤友之爱、智者引领……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他是人们心中完美的人,可是悉达多无法让自己喜悦。他依然灵魂不安、心神不宁。他已经拥有了世间最好的一切,为什么还时常觉得空虚和不安,不是应该幸福地享受人生么?悉达多

《悉达多》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看到书名的时候,还以为讲的是佛陀的故事,后来才发现小说并非讲佛陀,而是巧妙地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即乔达摩和悉达多。乔达摩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 而悉达多是婆罗门贵族之子。一个已经成就的觉者,一个还未成就的凡人。黑塞用充满诗性的文字,哲人般的智慧讲述了悉达多寻求自我、悟道的一生,也是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这本书引领我们不断地去追寻“自我”:我是谁?我在哪儿?将往何处去?我将如何获得圆满和永恒?

读《悉达多》这本书,用心去感受悉达多这一生中经历的爱与不爱,相聚与离开,希望与困顿,坚持和放弃,出世和入世,高潮和低谷,堕落和救赎,启发我们如何平衡这些矛盾,找到自己的阿特曼(自我或真我),达到内心的安宁圆融。“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1)

故事梗概

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好学,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可他始终感到内心的空虚不安。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不顾父亲反对,抛弃一切,入沙门禁欲苦修,可苦修没能让他寻得真正的自我。之后和挚友乔文达一同聆听佛陀乔达摩的传教,乔文达皈依佛陀而去。而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他想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悟道;中年时,他选择入世,抛弃了沙门身份,他遇到了城中的名妓、富商、乞丐、小市民等各种阶层的人,体验了情欲、贫穷和名利。长期奢靡的生活让他感到极度空虚厌倦。他困惑于自己会被世俗所累,再次抛弃世俗的一切,甚至跳河自杀。在最绝望的刹那,他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领会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和生命的不可灭,重获新生。老年时,他隐居河边做了摆渡人济世,后被儿子抛弃,爱而不得,绝望让他学会了大爱,最终彻悟。

探寻自我之路

年少时,悉达多几乎拥有凡人想拥有的一切,地位、财富、颜值、才情、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诤友之爱、智者引领……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他是人们心中完美的人,可是悉达多无法让自己喜悦。他依然灵魂不安、心神不宁。他已经拥有了世间最好的一切,为什么还时常觉得空虚和不安,不是应该幸福地享受人生么?悉达多为何会开始这样一条自我寻找之路?

他虚心地跟圣贤和智者学习,可他意识到在所有教诲过他的圣贤和智者中,没有一人完全抵达过天国,拥有内心永恒的幸福和平静。他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自我或真我),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2)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忙碌,忙着学习工作生活,为了别人的期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在夜深人静或独处的时候,是否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现在的我吗?现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吗?如果不是,真正的我是怎样的?我在哪里?要去哪里找?正如悉达多的困惑一样,他也这样追问过:

这深处,这最终的阿特曼在哪里?它不是筋骨和肉体,不是思想和知觉,如智者们教诲的那样。它在哪里?哪里另有一条迫近“我”,迫近内在,迫近阿特曼的路?一条更值得寻找的路?啊,没人能指明这条路。没人认得它。不论父亲、老师还是智者。

自我意识的诞生就像悉达多的疑问一样,“没人认得它。不论父亲、老师还是智者。”只能自己出发去寻找。因此,无论父母师长怎样谆谆教导,苦口婆心,以他们的经验智慧引导我们少走弯路,然而年少的我们总是不理解,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样的叛逆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黑塞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悉达多不安于现状,不顾父亲的期望和反对,开始了他一生艰难的自我寻找之旅。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3)

年少时,他入沙门做苦行僧,试图通过潜修逃离自己的身体,逃避自我的本性和欲望,让“我”死掉。他通过苦修曾千百次摆脱“我”,又复归于“我”,终是无法摆脱本能,获得解脱。沙门的经历,让他觉醒过来:

……这个独一无二的原因便是我自己害怕自己,我是想从自己中脱逃出去!……如今我要做一个不再逃脱的悉达多了!我不愿再将我的生活和思想每天开始于阿特曼(自我或真我)和世上的烦恼。我不愿再杀戮自己、分割自己,一边从废墟中找出一个大秘密来。

之后,他离开沙门入世。他开始接受自我的本性和欲望,学习融入世俗社会。他有过情人知己,沉溺于情欲;他做过富翁,经历过挥金如土;他做过赌徒,也曾负债累累;做过酒鬼,醉生梦死;世俗的情欲、贪欲、执念、愚蠢、惰性等等俘虏了他。他学会的,恰是他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我。当河水映出悉达多灵魂骇人的空虚时,他绝望地跳河自杀。在生命最后的一刹那,他长眠的魂魄猛然复苏,他辨认出自己的蠢行,听到内心阿特曼的呼唤,认识到不灭的生命本质。

每一个未找到自我的你我都是悉达多,踏入社会,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在成长中被各种欲望操纵,犯过很多错,甚至做过很多蠢事,遭受过很多挫折。经历过很多的迷惘、折磨、焦虑和恐惧,而这些感受大多缘于无法面对自己。面对苦难和挫折,我们常陷入自责、内耗或杀戮自己,最后被焦虑、不安、痛苦、甚至绝望等很多负面情绪占据,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4)

我们吃过很多生活的苦,以为吸取了教训,终会苦尽甘来,获得平静。然而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也从未改变。晚年的悉达多证悟后当了摆渡人,他每天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他内心是平静幸福的。然而苦难未尽,仍会再次轮回。当他的儿子出现,又愤然离他而去时,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在痛苦中,他记起了当年的自己是怎样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让父亲痛苦的情形。

失去儿子的悉达多最终在痛苦中学会如何去爱,学会放下。他每天依然去倾听河水的声音。河水含纳一切,不断更新,不断流逝,短暂而又永恒。在向河水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容纳各种各样的情绪,感知各种意念并任由他们消失。最后悉达多彻悟: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对于我来说,爱乃头等要务。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而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悉达多内心在哪里(寻找真正的自我)(5)

悉达多的一生历经学习—迷惑—苦修—不解—听道—感悟—入世—厌恶—领悟—修行—悲痛—最终彻悟。他的证道经历,就是不断试错和告别的一生。这一生,他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错误,失望和苦恼,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以便重新开始。这一生,他告别双亲及家园,告别朋友及老师,告别佛陀,告别知己,告别儿子,告别旧我。这些残酷的告别或许就是人生真相,或许是获得神性自我,获得对万物、对人、对世界更为广大的宽容与爱的必经之路。

这本书没有读懂的地方很多,读完了似有所悟又似无所悟。黑塞说:智慧无法言说和传授,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读一本书,虽然不一定增长智慧,却可以了解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从悉达多的人生经历了解到一个真正的觉者会爱上一切,就像大海爱上波浪,就像宇宙爱上万物。而作为平凡的我,注定一生都要在欲望的海洋里沉浮,达不到觉者对世界万物大爱的人生境界。悉达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彼之灵魂即整个宇宙”。我相信每个人对内心的觉知是无止境的。当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潜入自己越深处,目光和步伐才越诚挚,心灵才能越安宁坦然。

(本文系作者原创,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