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炼在哪当过官(沈炼区区七品小官)
沈炼在哪当过官(沈炼区区七品小官)陆炳虽是“势倾天下”且“与严嵩父子交至深”的权臣,但对文士极为敬重,经常降低身段结交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他敬重沈炼的为人和才华 “善遇之。”32岁时,沈炼中“嘉靖十七年进士”,出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县令。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但因“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在御史巡视时,他“用伉倨(因刚正不阿),忤御史,”被调任茌平县(今山东聊城市)。为父丁忧结束后,复任清丰(今河南清丰县)县令。不久,沈炼被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看中,平调进京,担任锦衣卫经历(掌管文牍的七品官)。(一)辗转入京沈炼字纯甫,号青霞,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俊悟绝人、始龀(七八岁)读《易》,过目成诵。”这个“少而读书有异质”的小学霸16岁时,提学副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副厅长)“得其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25岁时,沈炼中举。他曾跟从著名心学大师王明阳游学,被王明阳盛赞为“千里才”。
作者:许云辉
(一组剧照)
居庸关口,风沙漫天,一骑扬尘而至。骑手勒住飞马,手指京城方向痛骂:“严嵩老贼,你父子欺君罔上,擅宠害政,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残害百姓,为害天下!天下人恨不得将你父子食肉寝皮!你父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
这个“南向戟手詈嵩”后,“复痛哭乃归”的骑手,正是被贬谪到边塞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为民的沈炼。
(一)辗转入京
沈炼字纯甫,号青霞,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俊悟绝人、始龀(七八岁)读《易》,过目成诵。”这个“少而读书有异质”的小学霸16岁时,提学副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副厅长)“得其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
25岁时,沈炼中举。他曾跟从著名心学大师王明阳游学,被王明阳盛赞为“千里才”。
32岁时,沈炼中“嘉靖十七年进士”,出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县令。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但因“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在御史巡视时,他“用伉倨(因刚正不阿),忤御史,”被调任茌平县(今山东聊城市)。为父丁忧结束后,复任清丰(今河南清丰县)县令。不久,沈炼被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看中,平调进京,担任锦衣卫经历(掌管文牍的七品官)。
陆炳虽是“势倾天下”且“与严嵩父子交至深”的权臣,但对文士极为敬重,经常降低身段结交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他敬重沈炼的为人和才华 “善遇之。”
沈炼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经常在酒宴上不拘礼节随心所欲谈笑自若,“旁若无人。”由于陆炳与严嵩父子交情颇深,所以沈炼经常有机会与严嵩之子严世蕃同席喝酒。严世蕃倚仗权势,经常“以酒虐客。”沈炼对他这种行为极为反感,多次替客人说话挡酒,反讽挖苦严世蕃。严世蕃因忌惮陆炳,不敢与沈炼发生正面冲突,只能忍气吞声。
(二)忧心时政
沈炼虽然仅是个七品文官,却胸怀大志、心忧天下,敢于直抒己见。当时,外敌环伺,“南倭北敌”扰乱大明。沈炼忧心如焚,提出“为今之计,莫若练土著之兵”以抗拒倭寇的良策,可惜人微言轻,他的正确观点没有受到重视。
1550年6月,“庚戌之变”爆发。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侵犯中原,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长驱直入孤山(今通州东北),京城震怖。严嵩严令诸将坚壁勿战,听任俺答纵兵在城外掳掠。8月末,俺答给明廷下达最后通牒:“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
俺答“多有轻侮言辞”的最后通牒,被严嵩轻飘飘地启禀明世宗:“此抢食贼耳,不足患!”明世宗深以为耻:“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于是令“群臣议于朝堂。”朝臣们因有严嵩的定调,都异口同声建议不予理睬。
朝臣赵贞吉立主出兵抗敌:“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却因曲高和寡,无人应和。沈炼义愤填膺,不顾自己官微言轻,大声力挺赵贞吉。吏部尚书傲慢地问:“你是个什么官?”沈炼大声回应:“‘锦衣卫经历沈炼也!’你们这些官高爵显的大官不敢说话,所以才轮到我这样的七品小官发言!”朝臣们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沈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于是上疏奏请:“以一万骑兵部队保护陵寝,再拨一万骑兵保护囤积在通州的军粮,最后集合赶往京畿勤王的十余万军队与敌军对峙,待其疲惫时大举反攻。”可惜,明世宗轻信严嵩的花言巧语,对沈炼的正确建议置之不理。
(三)劾嵩遭贬
严嵩专权误国,政以贿成。边境大臣们争先恐后向他行贿以确保高位,一旦犯事,又为脱罪用车载重金贿赂严嵩。沈炼对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早已忍无可忍,于是上疏弹劾严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并历数严嵩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宗罪,请求皇帝将其“罢斥,以谢天下。”此举激怒了明世宗。他下诏:“沈炼去岁喧哗朝堂(指力挺赵贞吉一事),无人臣礼,今复诬诋大臣,以自为名,廷杖之四十,谪田保安州。”
来自江南水乡的沈炼,携家小到达北疆边塞保安州后,举目无亲,举步维艰。有个商人得知他被赶到此地原因后,对他极为同情和敬佩,让出房屋给他一家安居。善良的乡民得知沈炼“以攻严相得罪,谪佃保安”的遭遇后,约定每天轮流给他送来柴火和粮食,使沈炼一家得以衣食无忧。
沈炼为答谢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自愿教村里及附近的孩子读书。乡民们非常高兴,“遣子弟就学。”沈炼结合自身经历,“以忠义大节”教导孩子们。
沈炼出身军户(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少年时曾习武学剑,自称“余亦沧江学剑人”,练得一身“拔剑起舞,有黄布如盖,从空飞来”的高强剑术。贬谪到边塞后,沈炼为实现杀敌报国壮志,积极组织当地边民进行军事操练,亲任教练,教授剑法。他以诗明志:“沙塞黄花带雪开,谪臣中酒坐徘徊。睢阳骂敌心偏壮,上国思君意未灰。南北风尘常按剑,乾坤气序更含杯。醉醒数把春秋看,还有程婴救赵来。”
对祸国殃民的严嵩父子,沈炼恨之入骨,除了上课时把他们当反面典型臭骂痛斥外,下课后还经常与乡民们一起把严嵩父子骂得狗血淋头。他“目睹边事日坏,忧愤至忘寝食,往往发之诗歌文章讥切当世,大抵多归罪于严氏者。”他用稻草绑出李林甫、秦桧和严嵩形状,酒酣胸胆尚开张时,便聚集学生们瞄准这些箭靶练习射箭。这些针对严嵩父子的言行,被人密告严嵩父子。严嵩恼羞成怒,绞尽脑汁欲把沈炼置于死地。
(四)遭陷遇难
保安州所属的原宣大(宣府镇、大同镇)总督许论“常杀良民冒功”,沈炼义愤填膺,不顾自己平民身份,写信讥讽谴责许论的无耻行径。
严嵩的干儿子杨顺继任宣大总督,在与蒙古鞑靼部落交战时,失陷“应州四十余堡。”杨顺唯恐朝廷追责,“欲上首功自解”,于是怂恿士卒杀害了许多躲避战乱的无辜百姓来谎报军功。沈炼得知内情后,先写信痛斥他的卑劣行径,又在他大摆庆功宴时献上一首讽刺诗:“杀良献首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狂,冤魂多少觅头颅。”
沈炼意犹未尽,继续“作文祭死事者,词多刺顺。”杨顺恼羞成怒,向朝廷密告沈炼在当地“结死士击剑习射,意叵测。”严嵩父子正愁没有机会下毒手,于是授意杨顺与干儿子巡按御史路楷罗织罪名陷害沈炼,同时许下事成后论功行赏:“大者侯,小者卿。”赏格如此之高,刺激得杨顺与路楷夜不能寐,时常通宵达旦商议如何诬陷沈炼。
恰在此时,白莲教徒阎浩等人“以白莲教惑众,出入漠北”与鞑靼勾结,出卖军事情报。阎浩被官军捕获后,为保命供出一大批与鞑靼勾结的白莲教徒。杨顺看到名单,顿生毒计,眉开眼笑对路楷说:“终于找到报答严公子的好办法了!”于是,“顺因与楷合策”,在上报朝廷请求斩首的“白莲教通虏者”名单上,诬告阎浩等人“师事炼,听其指挥。”
卷宗送达朝廷后,“嵩父子大喜。”而曾被沈炼讥讽的前任总督许论正巧代理兵部尚书职务,见到卷宗更是欣喜若狂。于是,在严嵩父子和许论的暗箱操作下,沈炼最终被朝廷批复斩首。1557年10月,沈炼在宣府市英勇就义,年仅51岁。噩耗传出,“天下冤之”。沈家被朝廷查抄,沈炼的幼子沈襄被发配极地戍边。
(五)善恶有报
杨顺和路楷用沈炼的鲜血和生命,换来“顺以功荫一子锦衣千户,楷侯选五品卿寺”的重赏。杨顺贪心不足蛇吞象,竟抱怨严嵩父子赏赐太少。为博取更大利益,杨顺与路楷丧心病狂地将沈炼的两个儿子沈衮和沈褒逮捕后“杖杀之。”为斩草除根,他们令人发指地下发公文,将在极地戍边的沈襄逮捕至京城严刑拷打。
公道自在人心,正直的刑部给事中吴时来对严嵩父子和党羽的倒行逆施忍无可忍,冒死上疏弹劾许论、杨顺、路楷等严嵩党人,为沈炼一家伸冤。明世宗得知内情后龙颜大怒,将许论免职,诏令缉捕杨顺和路楷。沈襄死里逃生,得以释放。
1562年,随着严嵩罢相失势,严世蕃也被逮捕审讯,并被判处斩刑。沈炼在保安州教育出来的在太学就读的学生闻讯,群情激奋,将沈炼的姓名和官爵写在一张丝帛上,制成一面旗,高举着到刑场观看严世蕃被斩首。“观世蕃断头讫,(学生们)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
1567年,明穆宗即位后,诏令褒奖在严嵩父子横行时敢于进谏的大臣,追赠沈炼为光禄少卿,并为他在当地建立祠堂。沈襄“乃上书,言(杨)顺、(路)楷杀人媚奸状”,在正直大臣魏时亮、陈瓒亦等人帮助下,罪行累累的杨顺和路楷最终被“论死”。明熹宗即位后,追谥沈炼“忠愍”。
天下人敬重沈炼的品德和气节,将其作品汇编为《青霞集》。沈炼“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这些令人“至今肃然起敬”的文章,被收录于《四库提要》,流芳百世。而“炼之事迹,彰彰史册,日月争光,不假后人之表章!”
沈炼在严嵩父子一手遮天导致朝廷万马齐喑之时,不顾官微言轻,甘冒杀头之罪弹劾严嵩十宗罪,被贬谪后依然不屈不挠以各种方式与严嵩党羽作斗争,直至蒙冤被杀。他用自己和儿子的宝贵生命,真正诠释出“位卑未敢忘忧国”涵义。所以,沈炼尽管只是区区七品小官,却能在《明史》中赫然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后人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巍峨的丰碑!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