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手抄报(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

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手抄报(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而胡适先生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待人生。从宏观上看,人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是茫茫宇宙间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一个人的生死,于地球、于宇宙,似乎不会带来半点影响。而一群人的生死,乃至整个地球人类的生死,于整个宇宙来说,可能依然不会带来半点影响。如此说来,人生毫无意义。但将人生放在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那么真切,那么重要。人生不过光阴几十载,要怎样品味这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完全取决于自己。没有人规定过人生该当如何,没有人规定具体的人生该当有何意义。所有的意义,皆靠自己去寻,去践行,去创造。几十载的光阴,要着上什么颜色,添上什么滋味,全凭个人。有人说,人生如梦,就暂且当做人生似梦罢。胡适先生说,“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就现在看来,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想清楚的人,说不定还大有人在。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了。《容忍与自由》一书,收录了胡适先生在各

文 | 卧猫

胡适先生生于1891年,时值清光绪十七年。逝世于1962年,那时新中国成立十三周年。他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胡适于六岁开始念私塾,九岁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十一岁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的片段,对他思想上的影响很深,引导他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二十岁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从此正式更名为胡适。“适”字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入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再后来进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系,二十七岁回中国,在北大任教。

回国后,在《新青年》、《新教育》、《每周评论》、《努力国报》、《国学季刊》等等报刊与杂志上发表著作,公开阐述其思想与观点。

《容忍与自由》一书,收录了胡适先生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及演讲文稿。包括“自由”、“人生观”、“科学”、“宗教”、“问题与主义”、“女子独立”、“家庭婚姻”等等主题。可以说涵盖了胡适先生一生的思想。

一、关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待人生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大约有两三百万年,而现今发现最早的智人,据今约25万-4万年。不知“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最先徘徊在谁的头脑中,出现在哪一个时间点上?

就现在看来,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想清楚的人,说不定还大有人在。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了。

而胡适先生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待人生。从宏观上看,人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是茫茫宇宙间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一个人的生死,于地球、于宇宙,似乎不会带来半点影响。而一群人的生死,乃至整个地球人类的生死,于整个宇宙来说,可能依然不会带来半点影响。如此说来,人生毫无意义。但将人生放在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那么真切,那么重要。人生不过光阴几十载,要怎样品味这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完全取决于自己。没有人规定过人生该当如何,没有人规定具体的人生该当有何意义。所有的意义,皆靠自己去寻,去践行,去创造。几十载的光阴,要着上什么颜色,添上什么滋味,全凭个人。有人说,人生如梦,就暂且当做人生似梦罢。胡适先生说,“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

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手抄报(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1)

二、关于鬼神:灵魂是否不朽说不清楚,但精神一定可以不朽

胡适先生很小的时候,读司马光的《小学》,其中有几句论地狱的话,说,“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这几句话打破了他脑中关于地狱的可怕想象,叫他不怕那些传说中的人死后需下十八层地狱,受上刀山,下油锅的酷刑。后来读《资治通鉴》中范缜的《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这几句话又赶跑了他脑中的鬼神,叫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

关于灵魂,人们历来认为,灵魂与形体是两个独立的存在,灵魂付诸于形体,支配人的行为,在人死后灵魂离开形体,或投胎转世,或为鬼为神。但从科学的角度,灵魂,即是人的神经系统,人活着,神经系统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死后,心脏停止跳动,神经系统也跟着死亡。神经系统(灵魂)是因形体的存在而存在,自然也会因形体的死亡而死亡。正如“锋利”于刀刃,刀刃存在则锋利存在,刀刃毁了,锋利的效果自然不见了。

胡适先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关于灵魂不朽的学说,起码该持怀疑的态度——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的事,都该存疑。

与其相信灵魂不朽,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掌控不了的神灵凌驾于人之上,倒不如找到人力可以掌控的、真正不朽的东西。

《左转》中记载,鲁国叔孙豹有句名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如孔子等人。立功,即如牛顿、达尔文等人。立言,如司马光、范缜等人。正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功、言,会随世代而流传,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胡适先生又把这话作了引申,德不朽,无德也不朽,功不朽,过也不朽,所以有语“遗臭万年”。人死了,身体归于尘土,而活过的痕迹,都将永远不朽。

所以人生的痕迹都将永久的留在世间,包括好与坏,善与恶。

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手抄报(好书品读容忍与自由)(2)

三、关于家庭:婚姻该如何促成?子女教育该如何进行?

在胡适先生那个时代,女子独立还是一个问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尚无独立的人格可言。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中,每一个女子都是一个让人心疼的悲哀人物。悲哀的根源,则是女子不能独立。不是女子不想独立,而是社会不允许女子独立。

中华民国曾有《褒扬条例》,褒奖那些为夫守节,为亡夫殉命的女子,认为这是女子道德的典范。可见女子性命,全在男子身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关于贞节牌坊的讲述,那便是女子悲惨命运的真实记述。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这类的口号提出不过百年,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不过几十年。而如今,敢说每个年轻人都享受到自由的婚姻了吗?未必。胡适先生在当时提出,“婚姻应于父母主婚,儿女有干预权。”如今可以反过来说,婚姻是由儿女做主,父母有干预权。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究竟儿女该主多少?父母又该干预多少?到现在依然是个问题。

有些家庭很民主,完全由儿女做主,父母不做任何干涉。这可以让儿女享受足够的自主婚姻,但也有可能因儿女阅历有限,遇人不淑,造成婚姻不幸。也有的家庭,父母干预过多,丝毫不考虑儿女心意,同样会造成婚姻不幸。

现代婚姻,父母该操更多的心,是否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完全取决于儿女的人格是否成熟,取决于父母对儿女的了解是否足够。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宗旨则是切莫以爱之名不当地影响儿女的幸福。

再说育儿。从前昏谬的圣贤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胡适先生说,“现代我们正要个个女子先学养子,学教子,学怎样保卫儿童卫生,然后谈恋爱,择伴侣。”这一项,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很多观点和论断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仍有些问题,仍能给如今的我们以启发。同时,先生对思想的注重,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谨慎、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的这八个字,也可以说是胡适先生一生的写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