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是所有新媒体人的节日吗(记者节致敬摄影记者)
记者节是所有新媒体人的节日吗(记者节致敬摄影记者)新媒体时代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最终把传者和受者融为一体,信息从稀有变为过剩,传播从单向变为多向,这一切势必会让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闻摄影领域,由静态图片完成的有效传播在整个信息市场中的份额会减小;与短视频、手机摄影的差异化竞争给从业者带来的转型、升级要求;处于过渡阶段的机构媒体在融媒体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动荡……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创作门槛的降低会让真正优秀的作品更加闪耀,顶尖的摄影记者会有更好的市场;在向全媒体人才转型中摄影记者有一些天然优势;倒逼式的转型会带来新机遇。在我看来,我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记者。因此不管职业环境如何变化,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传播出去,这个基本的使命不会变。在手机摄影、视频创作越来越被大众熟悉、认可并广泛使用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客观上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从业者也应当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代新闻人的
记者是什么?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份职业。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不仅仅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还是根植于内心的坚守与情怀,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理想之光。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传播技术怎样革新,新闻人的那份初心不变。
心中有梦想,镜头有力量!
本期我们一同走近工人日报吴凡、东莞日报程永强、四川日报何海洋、广州日报陈忧子、南方日报张由琼、新华社海南分社蒲晓旭、都市快报陈中秋,了解镜头背后的故事,致敬摄影记者。
工人日报 吴凡
内心坚持,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我在工人日报摄影部从事摄影记者工作7年,主要从事一线摄影报道工作,同时也承担一部分图片编辑、图表制作、视频拍摄和后期等工作。
入职7年来,报社给予我的采访机会非常多。既有重大突发事件,也有不少自选专题,可以让我深入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用图片报道做新闻。
在我看来,我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记者。因此不管职业环境如何变化,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传播出去,这个基本的使命不会变。在手机摄影、视频创作越来越被大众熟悉、认可并广泛使用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客观上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从业者也应当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代新闻人的使命。
新媒体时代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最终把传者和受者融为一体,信息从稀有变为过剩,传播从单向变为多向,这一切势必会让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闻摄影领域,由静态图片完成的有效传播在整个信息市场中的份额会减小;与短视频、手机摄影的差异化竞争给从业者带来的转型、升级要求;处于过渡阶段的机构媒体在融媒体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动荡……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创作门槛的降低会让真正优秀的作品更加闪耀,顶尖的摄影记者会有更好的市场;在向全媒体人才转型中摄影记者有一些天然优势;倒逼式的转型会带来新机遇。
有一些我们过去坚持的东西,现在仍然有效。比如,尽快去现场,尽可能接近真实地呈现事件,寻找最佳角度,追求照片的表现力。如今,我们不仅追求“一图胜千言”,还要追求“无声胜有声”“一动不如一静”。
在我看来,创新也可能是面向本质的回归。从这个角度上看,坚守和突破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遵循新闻的基本逻辑,按照图片传播的规律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我坚持“不干涉”原则,用充分的时间捕捉机会,让拍摄主体以最自然、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呈现在镜头前。以无声的电子快门、手动对焦和接近于“偷拍”的方式完成大部分拍摄。避免以往大相机、长镜头和“咔咔咔”的快门声带来的“侵入感”。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用一句话鼓励自己:坚守也好、创新也罢,只要内心有所坚持,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2021年10月19日,在广西合浦县骏马公司停车场里的司机之家门口,经常来这里的货车司机文宇章与院子里的狗玩耍。
2021年7月1日,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市民正在观看飞行表演。
2020年12月2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的一栋楼顶,工人们在加紧施工中。
东莞日报 程永强
我还是更喜欢摄影
接到约稿信后,我翻看了一遍硬盘,凝视着过去拍摄的图片,忽然发现自己当摄影记者已经16年了。只有留下的作品,是永存的记忆。
2006年,我进入东莞日报社,正式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那时是都市类报纸的黄金时段,很多党报开辟了专门的社会类新闻版块,我负责突发新闻的采访,每天参与大量社会新闻报道,赶往新闻现场,接触各类型的社会新闻事件。这种接触社会、倾听社会、感受社会的历练,让我逐渐成长。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融媒体时代到来,势如破竹,各大报社相继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在新传播格局下,短视频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个能引起读者共情共鸣的短视频,往往会得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阅读量、点击量就能达到很高的数量级。这种传播效果,对摄影记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摄影记者纯粹地拍摄新闻事件图片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摄影记者“在现场”,图片、视频的采集 剪辑往往要在第一时间完成,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后方编辑,第一时间发布,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我每次奔赴新闻现场,相机、视频拍摄设备和录音设备等都是必带的。
在获得好的定格瞬间时,往往会错过视频的拍摄时机。在图片与视频的取舍上,我往往倾向于图片。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仍然更认同图片的表达方式。多年摄影记者的职业习惯已经深入到记忆里,无法轻易改变。图片是个体选择的瞬间和永恒。就像最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摄影师的每一声快门都是告别,都是自己曾经驻足留恋过的好时光”。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说,时代在进行着一场场动迁,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虽然被时间裹挟着前行,但要直面它,记录它,这大概就是身为摄影记者的使命。
2021年6月21日,东莞多个镇街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图为一名连续工作多时的医护人员在休息间隙喝水。
2015年8月31日,广东东莞,一位老兵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2年1月26日,广东东莞,母亲在站台上与女儿亲吻告别。
四川日报 何海洋
新闻摄影一直在路上
2021年10月29日早晨,进入冬季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为了拍摄到在皮洛遗址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早上7时我就蹲守在了发掘坑外。
就在几天前,我一路颠簸,经历了单程14小时的车程在稻城拍摄了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返回成都。没想到,几天后又接到任务,二进稻城,拍摄皮洛遗址考古现场。作为四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这是我20多年来工作的常态,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记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如今,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新闻摄影也在改变,从而带来了新机遇,但所有的根本还是建立在新闻现场采访之上。
当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摄影记者都面临着新闻线索短缺的问题,好的突发新闻图片大都在新媒体上首先呈现。所以,我平时非常注意积累线索,看哪些适合长期深入地关注。2021年我在植树节前采访拍摄了《23年,父子两代造林3000亩昔日荒山变青山》的专题,这一线索早在去年就开始关注了,而在今年植树节前进行采访,从多个角度展示一家人对绿水青山的爱护。作品发表在 《人民日报》《四川日报》 等报刊上,同时也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保护大熊猫的选题我已经关注20年了,并细分为人工育幼、野化放归、科普教育等方面进行展现。长期的关注终于有了收获,2021年7月17日,我独家采访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天内降生4只大熊猫幼崽这一重大新闻,并及时通过川报观察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新媒体稿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时期下的摄影记者更应该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守正,不忘初心,把新闻摄影做得更好。
2021年10月27日,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皮洛遗址,入夜后,一名考古队员在查看挖掘现场。
2021年10月1日,四川省成都市,新人在合江亭“结婚大熊猫”雕塑前留影。
2021年3月11日,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长兴林场,81岁的李秀雄(中)祖孙三代在山坡上,身后的栽种树苗已经成林。
广州日报 陈忧子
开始喜欢拍摄视频
201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我便进入广州日报担任摄影记者,一眨眼已经快8年了。
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对朝九晚五,循规蹈矩的普通人来说是具有无法言说的吸引力的。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行老摄影记者表现出来的自由、洒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勇气,让我钦慕不已。我所认识的摄影记者前辈貌似都有些相似的特点:四海为家,爱冒险,爱探索全人类的故事,为了一个值得的画面会付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等待……总之一切与循规蹈矩背道而驰的个性,在他们身上都能找着端倪。
这对于那时刚步入职场的我来说,是多么致命的诱惑啊!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为了过得酷一点,才下定决心当摄影记者的。
我喜欢隐藏在电线密布、电动三轮车横穿的骑楼深处的旧报社。那里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滋养了我多年,让一个初出茅庐、横冲直撞的菜鸟摄影记者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空荡荡的肠胃无数次得到安慰,对摄影的热忱也逐年累月地增加。
社会总是要发展的,报社在转型,每个身处其中的办报人都在不断学习新技术,努力让自己朝着新媒体人的全能角色升级,变成永不会被时代淘汰的无敌铁金刚。
而我在努力变成“万精油”的同时,却有些害怕这样的变化。偌大的广州,总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还生活在不曾改变之中,比如越秀、荔湾街巷中居住的一些老人家。他们过着与时代脱节的、粗糙而平淡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自从报社调整了考核机制后,拍视频剪片子已成了“标配”。在工作量陡然增加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心理负担——那些只需要认真把照片拍好就万事大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不喜欢删除照片,只要拍了就尽量原样保留下来,我的苹果手机里的照片一度多达35000张。
视频工作的增加让我可怜的手机每天超负荷运作,随时随地摸上去都是烫烫的。有时一天就要用手机剪辑3条片子,眼冒金星、口干舌燥。不过好处是我已经有点开始喜欢上拍摄视频了,且剪辑本身是排列组合的一个游戏,因而有时也能灵感忽现,收获一些快乐。
我常常因为生活安逸而忘记去探索那些能一拍数年的题材。这些年“扫街”拍了许多小朋友的影像,哭的笑的跳跃的奔跑的胆大包天的怯懦胆小的还有胡搅蛮缠狂耍赖皮的……
大学的时候,教摄影的老师曾说过:“不要总把镜头对着孩子,因为拍孩子是非常容易的,张张都能出彩,水平不容易提高。能把平淡普通的成年人拍好才是本事”,但是天真的小朋友多吸引人呀,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真情流露,面对镜头,也只有孩子们可以继续展露真性情,不用丝毫摆布,就能作出最自然的表情,让人总想按下快门。当妈妈两年多了,在街上再看到小朋友时,已是另一番不同的心情。
最近自我撕扯感强烈,一方面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在这个应当投入摄影的年龄没有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更需要陪伴,认真工作不了几天便会感到亏欠女儿。
人永远是矛盾综合体,学会接受不完美吧。
2021年6月,广州疫情期间,越秀区广九铁路站核酸检测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做核酸检测。
2021年4月7日,广州市天河区一处未拆尽的城中村内,村民站在高高隆起的建筑废墟上乘凉,背景是灯火璀璨的CBD。
2021年5月9日,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在鲸鲨馆里练瑜伽的姑娘们。
南方日报 张由琼
做知行合一的记录者
如果说37年的人生里实现了什么梦想?大学毕业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报社,至今已从事15年的记者职业,去了很多地方,见了许多人,亲身经历了时代的一些大大小小事件,对我而言,是一个梦想。
15年前,将要出校门的我铁了心要当记者,而且只去南方报业。为了让自己没有退路,只做了一份简历。在幸运加入南方日报摄影部,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之时,我被派到记者站锻炼,一干就是5年半。
在那段日子,我读了很多书,翻阅了大量画册,在电脑前钻研图片社、通讯社的照片直至深夜。这些积淀给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内心对最初梦想的执着有增无减。
过去,人们对摄影记者的职业敬畏感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采访机会和发表平台,二是优良的摄影器材装备,三是高于常人的专业技能。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前两者优势已被摧毁,第三者也有大批专业拍客正在赶超。随着科技的进步,图片已经满足不了受众对视觉影像的需求,新闻载体和传播方式在变化,内容同质化严重,媒体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我是个幸运儿,在2016年入围了南方报业“南方名记”首批15人培育名单,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度,我给工作室定义:做南方报业最优秀的新闻尖兵,生产最优质的影像内容,并熟练运用新媒体途径传播,体现“大事盛事有南方”。自此,我抹去身上“摄影”的标签,走向更高的平台、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成为一名涉猎文字、图片、视频的记者。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视频,在熟练掌握之后,它们都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提问和突破才是记者最硬核的能力,报道比拼到最后是记者在其中赋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要想报道有深度与温度,就不能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记者更像是身怀技艺的手艺人,做着不可复制的手艺活。在行业下行的时期,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增加个人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最重要的是,在喧嚣中保持定力,忍耐寂寞,也许能给摄影记者带来机遇。
近些年来,随着传播介质和载体的改变,音视频报道在党报的主题宣传上,开始从陪衬走向独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与同事们历时3个月,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完成了航拍系列短片《百秒穿越百年南粤》,这是一次百年征程主题与最新酷炫技术的结合,也是一次将红色理念向年轻人思维靠近的尝试。系列短视频主打“时空穿越”,既是物理空间上的穿越,也是时间上的穿越,解锁飞行的速度与激情,观众可以通过第一视角空中游览广东21个地市的红色印迹、锦绣河山。
记者这份职业满足了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2020年4月1日清晨,西昌森林火灾中的彝族打火队。火势过于猛烈,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打火专业队的队员们只能在远处旁观,火光照亮了一名年轻队员的脸。就在前一天,19名打火队员在这个区域牺牲,两支打火队都属于同一类型的地方消防队。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各地市民们响应号召,坚守家中不出门,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于是,往日用于晾衣晒被子的居民楼天台成为了老人、小孩最好的运动场所。图为2020年3月11日下午,广州市五羊新城,大人和孩子在一栋楼楼顶打乒乓球,对面楼顶的一位阿姨正在做拍球练习。
2020年8月16日清晨,广东省汕头市的练江出海口,一夜的钓捕后,小渔船开始返回港口,杨英烈继续掌舵,超叔和杨举波在狭小的船舱中小憩。
新华社海南分社 蒲晓旭
行摄十年,依旧“心软”
我于2010年开始在都市报做文字记者。最初对摄影感兴趣,是源于对摄影器材的好奇。那会儿我常摆弄摄影同事的器材并和他们开玩笑,说自己其实是一名摄影记者。在摄影部领导、同事的指点下,我逐渐对摄影入了门,之后不断阅读摄影书籍,在写深度报道的同时拍摄图片专题。2019年,我遵从内心对摄影的召唤,考入新华社海南分社任摄影记者。十多年前的玩笑终成现实。感恩一路上不吝赐教的老师、同事和支持我的媒体平台。
近些年,摄影工作受到了极大挑战。一方面,短视频、微纪录片和VR等报道形式大行其道。新闻摄影最大的优势在于阅读效率,然而一段10秒的视频可在做到“胜千言”的同时兼顾阅读效率。弹幕和VR技术也让受众从过去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具有交互属性的信息主动探索者。此外,具有强大自动对焦系统、高达半亿像素和支持8K视频拍摄的手机和相机正在普及,全民摄影时代已经攻破了摄影记者在专业器材和技术上的一切壁垒。兵临城下的紧迫感,既要求摄影记者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新的报道形式,也要求摄影者向着专业化和艺术化纵深发展。
过去一两年,我拍摄的一些内容包括南海钻井工人、寻找海南长臂猿、海南自贸港的引航员和“追”火箭的青年等。其中,《南海钻井工人》获得了由今日俄罗斯世界通讯社主办的2021安德烈斯捷宁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会特别奖、以及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优秀奖。
这个选题,我起初只计划到钻井平台做个探访报道。不想登上平台后,被在高危、高温和孤独的海上工况中坚守的工人所打动。他们的付出关乎我们做饭的燃气、车加的油等诸多方面,却极少被外界所知,甚至连家人也知之甚少。在分社支持下,我决定扎根海上拍摄他们的故事,并主动放弃拍摄“天问一号发射”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这是中国首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我清楚地知道作为新华社记者拍摄后者极易载入史册,但还是选择顺应内心与一线劳动者共情的本能,未料这组作品日后会让我收获职业生涯第二个国际性新闻摄影奖项。
回味这段经历,我很庆幸在从业十多年后,依然具有时常感动的能力。正如严明老师讲的——“我们行走江湖,靠的就是心软”。严老师在谈及摄影时还有一句话我也非常喜欢——“我流浪了多年,这一次终于要路过自己”。
这句话在我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也非常贴合我的心境。十年前,我曾将一叠作品辗转交于一位在某报主持采编工作的老人。后老人不幸突发心疾去世。扼腕之余我偶然得知,老人生前曾拿着我那叠作品交于下属记者分享、学习。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毛头小子,这位执笔半生的老报人给予的信任让我惭愧不已。
老人逝去一年后,我带着一部入门级单反进京,并在第四年以文字记者的身份摘得华赛奖,并陆续开始获得“金镜头”等一系列新闻摄影奖项。
十年间,我无数次默默祷念老人的样子,无数次在线上纪念馆为她点亮蜡烛。我一直将关于老人的有限记忆视为琥珀,哪怕只是擦肩而过的些许片段。我笃定她偶尔也会在天堂注视着我,并以此自警不敢懈怠。
于我而言,这更似一种“你信任了我,我便不能让你失望”式的自我救赎。这个记者节,我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告慰恩师——“老人家,您当初真的没有看走眼”。
2020年9月25日,在乘拖轮赶到海南洋浦港外一处锚地后,引航员林宏品通过软梯向一艘停泊在锚地的大型船舶攀爬,登上并引航该船进港靠泊。
2020年7月27日,在位于南海北部海域的勘探三号钻井平台上,一名钻井工人在作业时眼镜和口罩沾上了不少泥浆。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都市快报 陈中秋
用专业的摄影让新闻更有力
入职都市快报成为摄影记者已经11年了,我依然保持着对新闻摄影的热爱与坚持,一直力求用专业的摄影报道,展现都市快报独特的视觉呈现优势。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参与报道,先后采访完成了“封闭式管理”首日、医护人员“削发出征”、疫情中的李兰娟院士、“家里宅,云上见”、全国哀悼日的杭州、“你好武汉”解封五个月回访等摄影报道。
除了疫情,我还时刻关注着身边发生的其他大小新闻,用镜头记录下不想错过的独特瞬间。在薇娅的直播间,我拍下了难得一见的“电商第一主播”另一面;在雷峰塔下和钱江新城,我连续两晚等待“超级月亮”升起;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我目睹了9孔泄洪的威力;在海南文昌,我见证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以科学的新闻角度报道新安江水库泄洪
2020年7月6日,杭州入梅第39天,又名千岛湖的新安江水库达到汛限水位。我和同事立即赶往现场,采访新安江水库建成运营61年来的第7次正式泄洪。从新闻角度关注新安江水库泄洪,不是展现大坝有多雄伟,景象有多壮观。泄洪直接影响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新闻报道必须是严肃、专业、科学的。
7月7日上午10时,新安江水库开始泄洪,一天内逐步增开到7孔。我顾不得浑身湿透,在现场寻找各个角度,全方位拍摄了泄洪全过程。这些照片,是现场直观,是新闻事实,也是辅助报道的科学佐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大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上下游的落差和关系、泄洪的威力和影响。
7月8日9时,新安江水库建成61年来首次正式9孔全开泄洪。我站在水电站大坝顶部,近距离拍摄泄洪过程。隔着一座大坝,一边风平浪静,一边洪流奔腾。
在坝顶,我用长焦镜头拍到了一个细节:9孔全开的洪流掀起狂风暴雨,席卷100米外山上的植被,一边正值盛夏,草木葱茏,一边叶落树秃,宛如寒冬。这张宛如绘画的照片,成为了第二天都市快报的头版大图,还被央视新闻等媒体转载。
用影像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6月至9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之际,我多次前往由杭州市对口帮扶和支援的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新疆阿克苏市等地,通过采访拍摄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感受脱贫成效,见证小康新貌。
在湖北恩施巴东县,我见到了18岁的高三学生许玉梅,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双目失明,妈妈左手残疾、患有癫痫,全家只能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生活。虽然家境困难,但她从没失去生活的勇气。我给许玉梅在学校教学楼前的大树下拍了张照片。她说:“我想去海边,想去大城市看看,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实现的。”2018年,来自杭州的扶贫干部,引入了“加油木兰”公益保险项目,帮助了巴东县的7300多名贫困女性。现在许玉梅每个学期都能领到500元助学金,再加上其他社会各界的帮助,生活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整个夏天,我走遍黔东南、阿克苏、恩施的近20个县市,采访拍摄了40多位当地普通群众和帮扶干部人才。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有土生土长的苗侗村民,也有扎根一线的支教老师;有坚守传统的年迈工匠,也有创新创业的返乡学生;有转变思路的农家妇女,也有本土就业的时尚青年……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国家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实现全面脱贫。其中,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的出列,也宣告了杭州对口帮扶的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用更胜一筹的思想和行动力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重大主题报道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形式创新尤为关键。长期以来,视觉呈现是都市快报的独特优势和鲜明亮点,特别在配合主题报道的关键时刻,往往起到了引人入胜、锦上添花的作用。
今年5月,都市快报全新融媒体平台“橙柿互动”App上线,主打优质原创新闻、同城社交和新消费。打开App你就会发现,视觉呈现令人耳目一新。这给摄影记者提振了更多信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深知,全媒体时代的摄影记者,只有把照片拍得比别人好,思维和行动力更胜人一筹,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也才不会被淘汰。“橙柿互动”上线后,我参与报道了搜寻出逃金钱豹、救援搁浅瓜头鲸、苏州吴江酒店坍塌、直击台风“烟花”等一系列重大突发新闻,我和同事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快又好地发回报道。
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初心,保持着对新闻和报道摄影的热情。每次采访都必须认真对待,不管是日常小事还是重大题材,不管是配图还是摄影报道,我都会尽力拍好每一张照片。我相信照片会一直存在,也会继续作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之一。它与其他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一样,只要足够优秀,是可以让人记住的。
我喜欢摄影记者这个职业,也喜欢用相机定格瞬间,我还会坚持下去。
2020年5月19日,杭州,刚刚完成一场直播的薇娅,转过身看着镜头,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看过她直播间的样子。35岁的薇娅,被称为“电商第一主播”。疫情之下,电商直播被推上风口,全民带货成为热潮,薇娅也被更多人知晓。
2020年8月28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青溪镇鸡鸣村,56岁的晏远秀站在玫瑰种植园大棚里。这个玫瑰种植园由杭州市投入180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兴建,晏远秀将自家1亩多的薄田流转出租,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而且还成了这里的工人,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1年7月25日,浙江宁波,受台风“烟花”影响,经过一夜的狂风暴雨、江水倒灌,海曙区洞桥镇的街道全部被水淹没,一名被困居民在水中缓慢前行。当天12时30分前后,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登陆舟山市普陀区,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3级,是史上7月登陆浙江强度最强的台风。
文章转自:人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