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剂量氟伏沙明对强迫症有效吗(中重度强迫症试试米诺环素)

小剂量氟伏沙明对强迫症有效吗(中重度强迫症试试米诺环素)不良反应基线时两组间的Y-BOCS冲动子量表分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表明,时间×治疗相互作用对Y-BOCS总分接近显著效应[F (1.27 117.47)= 2.92 P = 0.08]。在控制基线Y-BOCS冲动子量表评分后,米诺环素组显示了较低的评分(F (1 91)= 5.04 p= 0.02)(表2)。从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Roozbeh精神病医院(伊朗德黑兰德黑兰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门诊诊所进行为期十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年龄18-50岁,具有强迫症中度至重度的临床诊断。参与者随机接受米诺环素100mg每天两次或安慰剂治疗10周;在前4周,所有患者都接受氟伏沙明100mg/d,随后时间剂量增加到200mg/d。使用Y-BOCS强迫量表进行评估,主要结果为米诺环素在改善OCD症状中的疗效。Y-BOCS强迫子量表与冲动子量表分

强迫症(OCD)影响着世界上1%-3%的人口,它常常在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OCD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RI)是一线治疗药物,40%-60%的患者可从中受益。

最近有证据表明,强迫症可能是由眶额叶/基底神经节脑电路中的谷氨酸能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成像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前扣带皮层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减少;强迫症患者的脑脊液(CSF)中的谷氨酸增加,这些都为强迫症的神经生物学模型提供了证据。

米诺环素是针对慢性痤疮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与其他四环素和抗微生物剂相比,其抗生素耐药性较低。动物研究表明,米诺环素可降低谷氨酸诱导的神经毒性,它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此外,它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可进一步解释其神经保护作用。之前研究人员已经证明米诺环素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自闭症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米诺环素与氟伏沙明强化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

方法

从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Roozbeh精神病医院(伊朗德黑兰德黑兰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门诊诊所进行为期十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年龄18-50岁,具有强迫症中度至重度的临床诊断。参与者随机接受米诺环素100mg每天两次或安慰剂治疗10周;在前4周,所有患者都接受氟伏沙明100mg/d,随后时间剂量增加到200mg/d。使用Y-BOCS强迫量表进行评估,主要结果为米诺环素在改善OCD症状中的疗效。

Y-BOCS强迫子量表与冲动子量表分

基线时Y-BOCS强迫子量表得分在两组间没有差异,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表明,时间×治疗相互作用对Y-BOCS总分具有显著效应[F (1.54 141.94)= 9.72 p <0.001]。在控制基线Y-BOCS强迫子量表评分后,米诺环素组得分显著更低(F(1 91)= 9.81 p= 0.002)(表2)。

小剂量氟伏沙明对强迫症有效吗(中重度强迫症试试米诺环素)(1)

基线时两组间的Y-BOCS冲动子量表分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表明,时间×治疗相互作用对Y-BOCS总分接近显著效应[F (1.27 117.47)= 2.92 P = 0.08]。在控制基线Y-BOCS冲动子量表评分后,米诺环素组显示了较低的评分(F (1 91)= 5.04 p= 0.02)(表2)。

不良反应

各组间药物副作用轻微,没有戒断反应,副作用的频率也没有组间差异(见表4)。

小剂量氟伏沙明对强迫症有效吗(中重度强迫症试试米诺环素)(2)

讨论

米诺环素的优势包括成本低、耐受性好,FDA还批准其适用于成人和>12岁的儿童。在长期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米诺环素治疗亨廷顿病患者两年,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且耐受性良好。

以前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谷氨酸调节剂如利鲁唑和美金刚作为SRI增效剂的有效作用。在本研究中,米诺环素以100mg的剂量服用,每天2次,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降低了中重度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具有显著的部分和完全响应率(p<0.001),各个治疗组之间的副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表明,米诺环素可作为强迫症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Esalatmanesh S Abrishami Z Zeinoddini A et al. Minocyclin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fluvoxamine in moderate-to-sever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16 70(11): 517-52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