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循着的“文化足迹”,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2022年6月8日,考察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新华社记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这样强调。
脚踩坚实大地、仰望历史星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让我们循着的“文化足迹”,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2022年6月8日,考察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指导、亲自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甘肃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图为围绕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创排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视频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在广西考察时,走进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在河北承德,来到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深入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宗教工作,强调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踏遍大江南北,的关切映照着他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心。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发挥文物作用,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4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6月18日,来到刚刚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特殊历史节点,走进一处处“红色地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跟随的脚步,我们汲取着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部署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用革命文化升华全民族文化自信。
深刻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赓续红色血脉,矢志接力奋斗。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福建、江西、重庆、陕西、上海、广东等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增设革命文物处,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得以深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
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
对中华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一直十分关心: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在北京大学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向澳门大学赠送《永乐大典》重印本……
从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到强调“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要求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世界舞台上,中华文明“高光时刻”频现。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样强调。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
2021年5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引领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2017年11月17日,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用行动诠释出礼敬贤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以文培元,注重落细、落小、落实,让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轻抚中华大地上的每个角落。如今,伴随着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广大人民群众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激扬精神伟力,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
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民族文化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一件大型银雕屏风吸引了的目光。屏风用传承千年的雕刻技法,栩栩如生刻画出56个民族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景象,这正是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在西藏八廓街,感慨万千:“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情况,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的深切关怀下,我国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一体,不断展现新活力——
已成功举办六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佳作频出、精彩纷呈,生动展现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与时代风貌。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各民族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形式独特、情趣盎然的体育项目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2022年7月8日,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拉萨举行。西藏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馆藏藏品5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2017年10月,作为西藏“十三五”期间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新馆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国家总投资达6.6亿元。图为观众在西藏博物馆新馆参观。 西藏日报记者王敏/摄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吃上“旅游饭”,走稳“致富路”。
中华大地上,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
带着深邃的历史眼光,话语铿锵——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记住乡愁》、《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受欢迎;京剧《廉吏于成龙》、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多部戏剧力作叫好叫座……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9年年初,在北京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一番话意味深长。
在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一直是的深深牵挂。
在不同地方考察时,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为城市治理点题支招: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020年8月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2021年3月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放眼神州,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在亲力推动下,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图为观众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内参观拍照。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2020年3月,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0年11月,江苏扬州。来到位于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沿着亲水步道一路察看,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亲自谋划、推动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贯通中华文脉、诠释生态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进入新时代,更加生气勃勃、刚健有为,每朵浪花都有奔腾故事。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身体力行开拓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1年6月的一天,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异彩纷呈的藏毯挂满墙,图案繁多、风格多元。
饶有兴致地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依托优质原料、独特民族风格和精湛制作工艺,一块块藏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语重心长:“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引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2021年9月,在陕西考察的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琳琅满目……陈列馆外,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念兹在兹、步步深情。与北京胡同里的群众包饺子共度传统节日,在江苏马庄村花钱买下中药香包“捧捧场”,在贵州村寨点赞苗绣传承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五指山下黎族村落察看黎锦、藤编与大家共话美好前程……重塑民族文化资源,目光深邃,思虑深远。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成效斐然。
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海内外热播,国潮文创、古风汉服等成为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滋养美好新生活。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话语坚定。
执笔:周玮 王鹏 徐壮
来源: 《求是》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