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物展(这场有人看了25次的文物展)
顶级文物展(这场有人看了25次的文物展)带孩子来看“宅兹中国”展,成了不少家庭节假日活动的首选。8月9日下午6点,上海博物馆今夏首次开放夜场,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一家三口冒着暑热提前40分钟到达,“带女儿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场展览能让我们在上海见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带孩子来看展的市民邱女士说,这场展览“后劲”很大,“孩子最近对夏商周的历史着迷。”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表示,这正是策展期待的“延长展览生命线”:“展览会闭幕,希望带给观众的启发思考能持续。”“同一个展览,同一件文物,却常看常新。”市民方女士8月就来看过这场展览,又参加了一次夜场,但她发现社交媒体上别人发布的照片,“好多细节我没注意到。”第三次参观她重点关注这些青铜器纹饰,发现司母辛觥前蹄有云雷纹,后脚像爪饰以鳞片式纹路,身上还有羽翼花纹。“错过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多可惜!”“第一次来我看了近3个小时,意犹未尽。”昨天下午前来“打卡”的
昨天下午5点,送走最后一批恋恋不舍的观众,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个展览“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式落下帷幕。
展览的最后一天,人气依然很旺。有第25次来观展的“铁杆粉丝”,有请假“赶末班车”的文艺爱好者,还有好友“组团”相约而来。在社交媒体上,这场展览也收获了近乎压倒性的好评。自7月30日开展以来,尽管按疫情防控要求每日预约人数控制在日常客流的50%,上海博物馆观众总数仍突破23万人次,其中近87%以上观众是为“宅兹中国”而来。
日前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场在上海举办的以河南夏商周三代文物为题的“何以中国”首展,何以形成“现象级”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何以精彩?
“第一次来我看了近3个小时,意犹未尽。”昨天下午前来“打卡”的观众陈先生赶在闭幕前“二刷”,“能在一个展览上看到这么多珍宝的机会太难得。”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观展记录:一个展厅足足看了5个小时,“1分钟都没舍得坐下休息”。上海博物馆统计显示,尽管按规定控制预约观众数量,但馆内瞬时客流量却和正常开放时一样——说明观众停留的时间更长了。
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站了5小时”
这场由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展览,迎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遴选文物217件/组共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涉及89个考古遗址——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上,都是上海博物馆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有河南网友感慨,“在本地都未必能一次看全这么多珍贵文物。”
“同一个展览,同一件文物,却常看常新。”市民方女士8月就来看过这场展览,又参加了一次夜场,但她发现社交媒体上别人发布的照片,“好多细节我没注意到。”第三次参观她重点关注这些青铜器纹饰,发现司母辛觥前蹄有云雷纹,后脚像爪饰以鳞片式纹路,身上还有羽翼花纹。“错过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多可惜!”
带孩子来看“宅兹中国”展,成了不少家庭节假日活动的首选。8月9日下午6点,上海博物馆今夏首次开放夜场,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一家三口冒着暑热提前40分钟到达,“带女儿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场展览能让我们在上海见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带孩子来看展的市民邱女士说,这场展览“后劲”很大,“孩子最近对夏商周的历史着迷。”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表示,这正是策展期待的“延长展览生命线”:“展览会闭幕,希望带给观众的启发思考能持续。”
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此次展出来自殷墟的刻辞卜甲,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胡嘉麟曾遇见一个年轻女孩站在刻辞卜甲前,一一对照自己平板电脑里的甲骨文拓片,一站就是一小时。
来自殷墟的刻辞卜甲
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事实上,“为本土文化倾心”被认为是“Z世代”文化消费的首要特征。一些年轻参观者告诉记者,国内兴起“考古热”“博物馆热”,正是源于年轻一代民族自信不断增强,他们非常希望更系统地了解“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博物馆推出的高品质展览是最直观的回答。”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此番来到“宅兹中国”的现场,直言展览让他对“故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家而言,故乡有多重含义,参观学习、观摩走访,都是寻找和探访故乡的方式。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珍贵文物,也可以成为我的故乡。”
何以上博?
“宅兹中国”展览开场,夏商周三代各一件代表性青铜鼎一字摆开,再按时间线索排布陈列,多品类文物交相映衬,最后以战国商鞅方升收官。
不少观众行至此处会心一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准度量工具,商鞅方升标志着自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中华文明从此具有了更强的凝聚力。有观众说,“这样细节排布的意趣,体现着博物馆的策展水平。”
最初的方案并不是这样。“大家认为应该用一件秦代文物作为结束,本打算使用河南秦墓的文物。”胡嘉麟透露,策展团队考虑再三,“展览除了观赏性,必须考虑文化价值。”最终他们确定商鞅方升,一方面商鞅是河南人,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度量工具的方升别具象征意义。“每一件文物都要出现在恰当的位置,展示它需要讲述的故事。”
在展厅夏朝部分,展出一个月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让许多观众念念不忘。这块牌饰以青铜勾勒兽面,严丝合缝地镶嵌着绿松石,历经3600余年竟无一松动。文物上方,悬挂着二里头遗址平面地图。展台一侧,则是二里头遗址宫殿沙盘模型。几件文物、一张地图和一件模型,就在参观者眼前勾勒出一幅古人生活劳作的生动画卷。“二里头遗址从考古上证明夏朝时人们已经可以组织规模宏大的人群一起劳作。”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王樾介绍,二里头遗址已有铸铜、绿松石器等专业作坊,这件牌饰足以看出当时作坊间分工合作之密切。
展品上方的地图让观众抬头即可见古代工坊分布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能来上海一个月,殊为不易。当初协商借展时,它刚刚结束武汉的展出,随后又将赴郑州展览,没有“档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带着策划方案详细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介绍,“这件文物在展现夏文化上不可缺少”。专业的策展思路和方案打动了对方,硬是“挤”出了一个月时间。
“专业”不仅是让观众欣赏展览的原因,也是获得同行认可的关键。展览中有一个细节:上海博物馆为这件扁平的文物定制了表面倾斜的支架,比起平放能让观众更清晰看到文物全貌。如今,这一支架也随文物赶赴下一场展览。
定制的支架让观众更清晰看到文物全貌
此次展览的文物大多是这样一件一件“谈”来的,有些甚至在签合同前一刻才最终敲定。从展览策划之初,如何更好地呈现展览主题,需要哪些文物,就在策展团队中有了“草图”。除了历年文物报告中的信息早已烂熟于胸,胡嘉麟不记得自己去了多少次河南,“哪怕出差、开会,一定会去当地文博机构拜访。”陈杰四次前往河南多个城市,从文博机构走到远郊遗址,从场馆展线走进文物库房。
二十余家文博机构鼎力支持,也与上海博物馆历来与全国乃至全球文博机构良好互动有关。除了展品方面相互支持,上海博物馆也利用自身人才、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服务全国。例如,上海博物馆的XCT文物检测技术多次为国内文博机构服务,为研究青铜器的工艺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常常对国内外同行进行技术支持,不少经过完美修复的文物已成为当地博物馆重要藏品。“只要力所能及,同行们的需求我们一定会回应。”陈杰说,与各地文博单位长期交往形成良好的关系,也成了上博独特的资源。
何以上海?
“我好像穿越到河南博物院的四层展厅。”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曾这样描述自己观看“宅兹中国”的“错觉”。河南多家文博机构抽调数以百计的文物到上海,其中不少是“镇馆之宝”,展览时间涵盖了博物馆业内公认客流量最高的暑假和国庆长假。
这些文博机构为何鼎力支持?马萧林坦言,“希望借助上海这一平台,让更多海内外观众能欣赏到中原文物,了解中国早期的形成和发展。”
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是国际观察和触碰中国的窗口。华东师范大学的泰国留学生廖承祖一边参观一边拍短视频,他坦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内容,只能吸引部分对中国有兴趣的海外网友,但这次展览让他看到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在做什么,怎么吃喝,做出了什么工具。”
此次展览一些文物选择“剑走偏锋”。胡嘉麟曾特意前往河南考古研究院寻找一只灰陶牺尊——这件文物甚至不在当地博物馆的展线上。问起原因,他脱口而出“可爱”。“展品的艺术性同样要追求。”胡嘉麟说,希望观众直观看到文物之美,“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合一”。
陈先生昨天再次前往展览时,发现放置在旋转展台上的兽面纹建筑构件“速度慢了,看得更清楚了”。记者了解到,此前馆方根据观众的反映对旋转速度进行了调整。这样的“微调”在展览中并不少见:商鞅方升底部放有镜子可看到下方文字,但有观众认为只有一个角度能看清,于是馆方将铭文拓片展示在文物两侧。有观众称赞这样站在观众角度的精细化服务“很上海”!
最后一件展品商鞅方升底部有镜子照出铭文,两侧放置铭文拓片
包括商鞅方升在内,“宅兹中国”展上只有十件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等文物十分丰富,研究也很深入,为何还要千里迢迢从外地借来大批文物?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机构,也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在陈杰看来,博物馆如果只是研究和整理自己的藏品,“那就太局限了”。他说,策展不仅仅是围绕藏品,更要服务于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今天起,“宅兹中国”展开始撤展。不久之后,这里将挂上英国国家美术馆52件组“教科书级”馆藏珍品。“未来上博的重磅展览主要是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和‘对话世界’文物艺术两大展览系列,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层面促进文明互鉴。”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上海博物馆将积极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把中华文明研究成果通过重点展览进行广泛传播,提升策展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出一批现象级文博大展。“这两大展览体现了上海博物馆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将助力提升上博的海外影响力。”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透露,“何以中国”第二个展览将聚焦以崧泽、良渚文化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他表示,上海将通过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进一步加深“何以中国”内涵的研究阐释,挖掘考古遗址和文物遗存蕴含的中国人文精神、价值审美,探索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上海卓越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