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还有哪些小故事(本年度最彪悍的故事)
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还有哪些小故事(本年度最彪悍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故事设定,很容易让人甩出几个喜闻乐见的主题:小农意识、钱的力量、政策制度、当权腐败……公允的说,以上内容确实都涉及到了,但统统蜻蜓点水,点缀而过。本片真正的内核,是人的“精神”。《驴得水》的故事框架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几个偏远地区支教的教师,给驮水的驴编了个人名“吕得水”,以此骗取财政拨款,俗话称,吃空饷。和颇具“山炮儿”气质的片名一样,故事的框架,也很有迷惑性。没有看话剧的习惯,所以之前并不知道“驴得水”的由来,在本能抵触的情绪下,首先联想到的是“如鱼得水”,于是揣测片名就是成语的变形。如果当真如此,那么故事内核,也顶多是《山炮进城》级别的网络电影水准。带点幸灾乐祸的心态走进了影院,结果被自己打脸。把韩国印度好莱坞都拉上,《驴得水》,有能力竞选本年度最佳故事奖。
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最初看到门户网站上《驴得水》的宣传时,并没有在意。
在国产院线市场极力媚俗的当下,见识过太多以“错别字三部曲”为代表的无脑片名,其背后的故事,自然堪比烂番茄臭鸡蛋。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海报上深得喜剧精髓的一句: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没有看话剧的习惯,所以之前并不知道“驴得水”的由来,在本能抵触的情绪下,首先联想到的是“如鱼得水”,于是揣测片名就是成语的变形。如果当真如此,那么故事内核,也顶多是《山炮进城》级别的网络电影水准。
带点幸灾乐祸的心态走进了影院,结果被自己打脸。
把韩国印度好莱坞都拉上,《驴得水》,有能力竞选本年度最佳故事奖。
《驴得水》的故事框架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几个偏远地区支教的教师,给驮水的驴编了个人名“吕得水”,以此骗取财政拨款,俗话称,吃空饷。和颇具“山炮儿”气质的片名一样,故事的框架,也很有迷惑性。
看到这样的故事设定,很容易让人甩出几个喜闻乐见的主题:小农意识、钱的力量、政策制度、当权腐败……公允的说,以上内容确实都涉及到了,但统统蜻蜓点水,点缀而过。本片真正的内核,是人的“精神”。
在精神领域里,《驴得水》跟我们探讨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女权,一个是信仰。
女权
女权主义在近几年的欧美院线里层出不穷,从带点文艺和教条色彩的《诉讼》到2015燃爆全球的《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女权意识已经覆盖了几乎全球所有年龄阶段及文化层次。国产电影中有关女权元素的应用不在少数,《红高粱》里的“奶奶”,《一代宗师》里的“宫二”,都是自由与地位的象征,但是像《驴得水》这样,将女权主义从亮点提升为主题的作品,就不多见了。
或许是源于话剧的特性,本片的人物和场景都相当简约,总共只有三个女性角色,而且都以强势的姿态出现。
铜匠媳妇是泼妇同志的典型代表,骂人比唱歌溜翻脸比翻书快下手比李逵狠,她在捍卫一个妻子的权利时,使用了纯粹的暴力。
既然没有女权,那么就成为男权。
泼妇媳妇的性格本质,其实就是男权的反转,简单粗暴的专横维权,依旧停留在压迫和管制的范畴。
如果说撒泼是现实主义者的极端,那么小女孩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极端。她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不允许犯错,如果犯错就要承担后果,即便会死。把整个世界简单化的纯美价值观终究只是海市蜃楼,所以她妥协了。
真正的权,在于互不干涉的自由,张一曼才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真正女权的集中体现。从言谈中可以很明确的获悉,一曼来支教的动机,不是百年树人之类的的伟大理想,她就是想脱离周围人的管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坐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却始终不懂得区分“性”与“爱”的界限。想不借助任劳任怨的右手获得正常的性,就必须连带着爱、甚至婚姻,这么强势的捆绑销售,放眼全球也没sei了。能理性的分辨性与爱的场所,也不是没有,我们习惯称之为怡红院,亲切一点的叫青楼。
造成性爱不分现状的,是已经深入骨髓的男权。心态的不平等,造就了男人为核心,女人为附属品的潜意识。于是在发生关系以后,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多了个女人,而对女人来说,就属于了男人。骨子里的不平等,让魁山认为一曼本该“属于”他,因此在求爱失败后,终于走向恨的极端。
现在的国人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已经逐渐走向了开放和平等,看待魁山和一曼的关系,可以秉持包容和客观,所以影片将道德的最高焦点,放在了已有家室的铜匠身上。类似家庭外的伦理关系在欧美电影中十分常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9年的《在云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人们常说,“女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但有趣的是,《驴得水》和《在云端》中的女性都理性的懂得自己的规则和社会普遍道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异。她们尝试在实现自我生活方式的同时,不去干涉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反观男性,却成了情绪化和不理智的代表。
打破传统道德模式,重新划分性、爱和家庭三者的界限,《驴得水》冲击传统道德观的这一步迈的相当大,较之于“家庭伦理剧”,本片可以称为“精神伦理剧”。
信仰
从表面看,是个小农意识形态下吃空饷的利己故事,实际上,与钱无关。主人公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扭曲和崩塌,都来自于情感矛盾和信仰的缺失。
两次感情上的冲突,是魁山和铜匠心态的拐点,也是一连串事件的激发器。在整个故事中,钱的地位一直浮于表面,即便是后来魁山在捐款问题上争执不下,也只是把钱当作感情矛盾的出气筒。
人性过于复杂,善良、自私、勇敢、贪财、懦弱,都是人的一部分。魁山失恋前的真情和失恋后的戾气都是真实的,不能因为后来的狂躁就否定从前的真心,自以为看见黑暗就看透了人性,是对人性的误读。魁山沦为金钱和戾气的俘虏,是因为他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信仰。
跟魁山一样,铁男同样缺乏信仰。很多人觉得铁男是纸老虎,但是要注意,这只纸老虎没有看到枪就服软,如果那枪打正了,铁男是没机会反悔的,所以和魁山一样,铁男顶着枪口的勇气和开枪后的懦弱也都无比真实。之所以没有将勇气持续下去,是因为正义感过于本能,没有升级到信仰的程度。
校长和一曼是有信仰做支撑的人。
校长的信仰是学校,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他义无反顾的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去掩盖真相,为此,他愿意付出一曼,付出女儿;
一曼的信仰是自由的人生,为此,她愿意付出生命。
逃开了繁华的城市,蜷缩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一曼仍旧不能守住自己仅有的自由。在散落的长发中,我们窥见了幻想中肯德基校服和一行人开心的笑脸,这是一曼的对自由生活的设想,也是她的信仰。把可以轻松长回来的头发剪掉,是客观上最小的伤害,对一曼来说,却是对理想的终极亵渎。既然没机会用生命捍卫信仰,那么就让生命随理想一同逝去,是小人物的无奈,也是小人物的坚持。
三枪
本片的精神内核,是金钱冲突外衣下的精神伦理;表现形式,则是披着喜剧外衣的荒诞黑色悲剧。每当事件激发到复杂的难以解决的时候,一次简单的枪响,轻松解决一切。
第一次枪响,强制化解了老师们和特派员的冲突。对特派员来说,这一枪即便真打中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上报可以有很多种姿势,随便哪个花样都可以轻松掩饰,几个教师从台词的暗示来看,多少都有些“案底”,所以平反之类的事情,就不用想了。这一枪是权力发出的声音,让无序的人物关系重归上克下的阶级结构。
第二次枪响,强制化解了所有人之前的冲突。最后发现,看似焦头烂额的事情,处理起来是那么简单。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偏远小学发生的事情就好像是一小团乱麻,与其帮你梳理,不如剪掉,当成什么都没发生。在大环境面前,犹关个人生死的事情,就是如此渺小和无关紧要。
第三次枪响,以荒诞的方式结束了这个荒诞的故事,屈从社会规则的人们重归从前的节奏,而一曼代表的唯一的自由,在远离人群的荒芜之地挣扎求生后,已经不再。
人性的复杂和信仰的力量都在影片里了,我们没必要去把这些角色分个三六九等上下高低,如果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自持清高的进行批判,那么我们都是开枪前的铁男。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所以《夏洛特烦恼》是包袱笑话,而《驴得水》,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当我们努力尝试在整容鲜肉和满屏特效中找寻国产电影的希望时,却是话剧跨过界线,给了院线电影振聋发聩的一击,作为观众,满怀欣喜就足够了,至于感叹还是惭愧,这种复杂的情绪还是留给大导和明星大咖们吧。
欢迎转发~~
想和龙叔直接互动,请按住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添加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或手动搜索微信号lbdhdy
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
想让你的影评&影视相关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请将作品 姓名 联系方式(QQ&电话)发送至3095935919@qq
点击“阅读原文”,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