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动技能清单(我在工会学技能)
我的劳动技能清单(我在工会学技能)从企业工会的职能来看,工会工作者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二是服务于职工的所需所求。从服务的本源出发,工会新闻发言及宣传工作应当坚持“沟通为本”,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将工会的服务及时传递到职工以及相关公众,让他们了解工会、了解工会的服务,同时作为企业联系职工的桥梁,也让工会更好地发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润滑剂作用,更好地服务职工,帮助职工实现自身发展、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当今社会有报纸、电视、广播、自媒体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网媒对舆论场的强势影响力,对工会新闻宣传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作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特别对工作中网媒的应用和舆情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每个工会宣传干部的专业化要求提出了新的内涵。这些需要杨采霞不断学习和提升。“市总工会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让我学到很多,也让我这个工会新兵快速上手。”北京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宣传负责人杨
宋妍:如果再有机会 我还会参加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公司工会干事宋妍。
“这五天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不光老师教的好,课程的安排更是学练结合,通过这五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参加。”说起在高技能实训基地学习的五天,来自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会干事宋妍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干事,宋妍参加的是2016年12月举办的工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这次培训采取的是小班授课的模式,师资队伍中有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也有多年从事新闻发言工作的老师。从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到实地模拟训练,每一个环节都深深地吸引着宋妍。
北京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宣传负责人杨采霞。
“市总工会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让我学到很多,也让我这个工会新兵快速上手。”北京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宣传负责人杨采霞说。其实,杨采霞也并不是“新兵”,她一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只是刚调到北京汽车工会当宣传负责人两个多月。
杨采霞告诉记者,一周的课程,她聆听到国家级、市级专业新闻发言人以及知名业界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种“思维超越”的感觉。此次培训班,让她对工会宣传以及新闻发言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三个深化,即工会宣传有政治性、艺术性、群众性;工会宣传有时代性、专业化;工会宣传及新闻发言人应以“沟通为本”。
杨采霞认为,工会工作作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事关企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工会宣传工作具备新闻发言艺术的通用性,具有较强的专业化要求;在工作对象上,工会工作者常常面向广大职工和企业外公众,工作结果事关职工利益、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责任和意义重大。
当今社会有报纸、电视、广播、自媒体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网媒对舆论场的强势影响力,对工会新闻宣传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作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特别对工作中网媒的应用和舆情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每个工会宣传干部的专业化要求提出了新的内涵。这些需要杨采霞不断学习和提升。
从企业工会的职能来看,工会工作者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二是服务于职工的所需所求。从服务的本源出发,工会新闻发言及宣传工作应当坚持“沟通为本”,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将工会的服务及时传递到职工以及相关公众,让他们了解工会、了解工会的服务,同时作为企业联系职工的桥梁,也让工会更好地发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润滑剂作用,更好地服务职工,帮助职工实现自身发展、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
杨采霞说,北京汽车工会在服务企业方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结合北汽集团转型发展要求,积极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员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生态环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工匠技能人才队伍。在服务职工方面,工会围绕企业“研发一线、销售一线、生产一线”的三线职工的工作特点,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暖心”服务项目,在职工之家建设方面也打造了多个全国性的模范职工之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次的培训帮我打破了工作瓶颈,让我提升了修为。在未来的工会宣传和新闻发言工作中,我们将围绕服务企业、搭建职工创新平台;服务职工、打造职工幸福家两个核心展开更多地与职工、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服务职工,让我们的工作真正惠及职工,也为推动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杨采霞说。
□本报记者 马超
洪天岁:工会为我们搭建业内人脉平台
航天二院283厂高级技师洪天岁。
对于来自航天二院283厂的高级技师洪天岁来说,理论能与实践结合是这次“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技师研修班”的亮点之一。此外,通过这次研修班搭建了一个业内人士相识并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内,洪天岁认识了更多工作领域内的专家,让他颇有点“海深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今年31岁的洪天岁年纪轻轻,凭着自己的敏而好学,现在已经是单位里数控加工制作项目组长。“平时感觉自己能力还不错,但是来到研修班后,才发现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通过和专家老师以及各个单位的师傅们的交流,激发了自己更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洪天岁告诉记者,“这个研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个单位的技术骨干,老师们则是各自领域里的资深专家,像金福吉、曹彦生、周维泉……都是从北京的各个数控比赛专家组里请出来的,资历相当高。跟这些高水平的同行们交流,互通有无,可以了解到自己厂里和对方厂里有什么不一样,感觉很有收获。”
不仅能与同行交流,此次研修班令洪天岁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培训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记者了解到,此次研修班利用四个周末对学员进行授课,每周周六为理论课,周日为实践课。“在上完课后,工会还给我们联系了很多单位去参观,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边参观,一边听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通过参观各个企业,了解到各个企业的机制,这与在自己单位工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别人跟自己相对比,这样无论对单位发展还是个人成长的思维开拓都是很大的。 ”
洪天岁认为本次研修班特别让他“走心”,“以前也参加过别的培训,基本就是大家聚到一起听一听,很像走个‘过场’。这次研修班就比较正规了。”据洪天岁介绍,本次研修班不仅设置了班级班长,还有毕业答辩的环节,“二十多个专家给我们组织了一次结业的答辩,最后评审答辩论文。论文的内容就是结合平时的工作,跟大家分享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了。通过答辩的方式让大家相互学习,促进技术交流,我觉得特别好。”洪天岁说,“最后还问大家对于后期的培训有什么需求,以后还会组织大家继续培训,在这点上学校组织得比较周全。”
通过这次研修班,洪天岁在人脉上收获良多,在技术方面,更是获益匪浅。“现在在工作中用的知识很多,但是并不系统,经过老师系统地讲解,感觉自己把这些知识梳理了一下。就比如在软件的学习方面,曹彦生老师给我们讲了《五轴加工技术应用》,这节课从加工、仿真到机床上的实际操作,再到最后的检验都给我们进行了系统地讲解,由于我对软件方面很感兴趣,所以在这方面自己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对于研修班,洪天岁也有自己的一些期许:“以后我们行业的趋势就是向高精尖技术发展,比如3D打印、三维制造、逆向制造等等,我认为现在并不缺乏普通的操作,缺的是高精尖的技术,希望以后的研修能朝着更高科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于彧
宋贤君:工会学习帮我解决了工作难题
首钢机电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宋贤君。
2016年末,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与市职工技术协会承办的“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技师研修班”在职工大学举办。此次研修班邀请到全国知名专家授课,让培训学员切实学到了真本领。“通过参加这次技师研修班,我们这些学员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老师们的讲解也真真切切解决了我们在工作生产中的难题。”来自首钢机电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宋君贤告诉记者。
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宋君贤不仅需要在工作中一马当先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带着徒弟们在工作中为他们传授技能,数控机床编程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每个人的编程思想可能都不太一样,最终实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宋贤君说。据宋贤君介绍,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宋贤君所在的首钢机电有限公司数控班,所要做的是将单位承揽的加工件,绘出图纸并编写一些复杂的数控程序,将加工件制造出来。
在工作中宋贤君遇到的一些难题被他带到了这次研修班上,“在研修班里接触的专家和技能高手比较多,通过与他们的学习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在日常工作加工当中遇到的一些编程问题,通过与专家一块协商、试验,最终得到解决。”
宋贤君很感激南口机车车辆厂的高级工程师周维权,“周维权老师是数控领域众所周知的‘大拿’,他这次讲的《车加工工艺及编程技术》把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范围都扩大了。”据宋贤君介绍,在此次研修班的试验课环节,他和周维权老师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机床上进行了实际操作,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不见得能应用在实际当中,但这次研修班很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通过我们这一整天的试验,用实践印证理论,非常有说服性。”
编程非常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好的编程思想可以简化程序,提高加工速度,改进工艺提高零件质量。”宋贤君告诉记者。而令他很服气的就是研修班的老师思路非常开阔,让自己学到了很多国际上的先进的加工理念,“专家们讲的先进的知识我们在工厂接触得比较少,比如北京新风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曹彦生老师讲的《五轴加工应用技术》就是现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东西,听讲以后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眼界也开阔了。我们企业在加工方面普遍比较传统,通过研修我们发现不是像以前似的,我们做东西不是就只有一种方法能完成,可能有很多方法。”
对于这次由市总工会举办的研修班,宋贤君觉得还不是太解渴,“这次研修班的时间比较短,由于赶进度觉得我们听得比较疲劳,老师也挺难讲,时间短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只能听个皮毛,讲细了的话老师的时间又不够,毕竟很多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完的。希望以后开班的话最好规模能大些,给老师的时间长点,让老师们讲得更详细。”
□本报记者 于彧/文 本报通讯员 万象/摄
齐金生:培训让我开阔眼界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公共预处理车间质量主管齐金生。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公共预处理车间质量主管齐金生从2003年毕业后就来到三元食品,从收奶的工作做起。“这是牛奶加工的第一个操作岗位,我记得是拿着75度的酒精,用一比一的量兑牛奶,来检测牛奶的好坏。只要摇晃后挂壁了或者有颗粒状,这奶就算坏了,不能收。”齐金生回忆着告诉记者。
在工作中他非常细心,有些时候即使是化验室检测过,已经放行了,他在收奶时还会认真检测。领导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个优点,又将他调到了中控室工作。在这里,可以了解整个车间从前到后的总体协调和安排。
“以前我就懂收奶一件事,但到了中控室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让我更好地把握流程。从收奶、热处理、杀菌,再到储存、罐装,清洗设备等,可以说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齐金生表情严肃地说道。
随后,由于工作努力,他成为了中控室班长,不仅需要协调车间生产工序,统筹几个岗位的流程,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
在这个岗位上,他想出了很多的金点子,在不改变设备的前提下,优化了生产流程,节约能源,还让工人节约了很多等待时间。
原来,齐金生负责的车间里一共有三台巴氏杀菌机,根据机器的自身设定,从第一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从第二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和2号,从第三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2号和3号。
细心的齐金生发现,在这样的设定下,总是奶仓1号会首先储满。而一旦奶仓储满,杀菌机就无法继续工作。因此,第一台杀菌机总是在预计完成时间之前很早就结束工作,而另外两台机器的用时则需要远远超过预计时间。
眼看着一边是“闲”的发慌的机器,一边是需要“加班”的机器,齐金生开始琢磨,如何优化它们。他开始梳理车间的管道,经过两天的查找和试验,最终找到了手动打开阀门,把奶仓1号的奶引入其他两个奶仓的方法。
“现在,两台机器可以做到基本同步工作了,减少了机器生产的总时间,而且三台一起结束工作,也减少了后边的预处理工盯着机器的等待时间。”齐金生笑着说到。
同样,他还想出了很多这样的点子,比如在收奶时,也可以让工人们手工打开阀门,减少实际的收奶时间。
正是由于工作出色,善于动脑,领导推荐他参加了乳制品高级操作工的技能大赛。去年夏天,齐金生参加了工会组织的赛前培训课程。“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以前对一些要求,我只是记住了,但是不理解为什么。培训后,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齐金生告诉记者。
齐金生还说,由于工作中接触的只是牛奶,对于其他的乳制品,比如干酪等内容了解得不多。但是考试中所有乳制品的加工都有涉及,因此,除了死记硬背之外,他还会到其他车间找同事请教。
为了参加考试,他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看书。“我家孩子2岁多,每天晚上就等孩子睡着了,拿着手机看、背,一天大概一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吧。”齐金生回忆着说。
最终,他经过了预赛、复赛,还参加了去年12月份的决赛。“这种培训和考试给我补充了很多理论知识,不仅对我现在的岗位有帮助,也让我对其他的岗位和专业有了了解。”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赵姗:课件还能带到单位分享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检验室精密仪器组班长赵姗。
“感觉收获很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培训。”回想起2016年春夏之交,参加的由市总工会开办的培训班,来自首农集团三元食品的赵姗立刻来了精神。
赵姗介绍说,她在检验室精密仪器组工作,日常工作内容就是检测奶样里的三聚氰胺、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虽然对于基本知识很熟悉,而且仪器操作也很熟练,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培训班上,专家老师们不仅讲解了国家最新的食品行业标准,而且还深入介绍了一些理论知识,让她印象很深刻。
“比如重金属汞,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需检测的项目,因为如果汞超出衡量标准,被食用了,很有可能会导致脑和肝脏的损伤。”赵姗表示,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她就发现,同一件样本,最初检测的数值跟过一段时间检测出的数值不太一样。但是因为差距很细微,并且都是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她也就没有再深究原因。但是,这次培训中,专家老师正好就介绍了这一情况的原因。“老师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中的汞出现了降解。听了他的话,我才恍然大悟。”
除了课程内容贴近工作需求,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准,也让赵姗赞不绝口。“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参与国标制定的专家,非常的专业,而且讲解的内容也很细致。”赵姗说,“砷,俗称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介绍检测这一物质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使用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检测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砷会吸附在玻璃容器壁上。但因为我们平时使用的都是塑料容器,这样的知识点,我们可能很难注意到。”
赵姗表示,虽然培训班只有两天的时间,但是知识量“超级大”。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前,专家老师就会很贴心地把课件发给大家,让大家一边看一边听。“最为重要的是,培训结束后,这些宝贝课件,我可以带回家继续学习消化,还可以带到单位,跟同事们分享。”
2008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赵姗可谓科班出身,但是她却坦言,刚从学校踏入单位大门的时候,她还是“两眼一抹黑”。“学校教的内容比较泛泛,离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赵姗说。于是,她开始了勤奋的学习,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了就自己看书、翻资料。
因为对数据要求高,0.01的误差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每天工作中,赵姗都异常小心谨慎,所以下班后整个人也会非常累。尤其是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他们开始关注三聚氰胺的检测,但是那个时候鲜少有企业自己有检测资格。“最初,我们都是拿到专门的机构去检测,每检测一个样本就要花600元钱。那个时候,我们厂每天要进20车奶,那就是20个样本。”赵姗说。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更为了企业的利益,赵姗向这个新的检测项目发起了“冲击”。国家对于检测资格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她一遍一遍地练习着,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她一天一夜都没有睡觉,最终她一次性通过了考核。
现在的赵姗已经成为了企业年轻职工中的佼佼者,她却说这离不开企业和工会的培养。“我们单位每个月都有内部培训活动,平时,我们会走出企业,接受专业培训。企业也会把老师邀请进来,给我们授课。”
“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些不断地培训,巩固了我的知识和技能,让我得到了快速成长。”赵姗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