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郑众郑兴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定,天下多处于战乱之中,史书典籍散落流失,关于这一时期的荥阳郑氏的历史记载难以找寻,因此荥阳郑氏第一位有史书记载的先祖是西汉时期的郑当时。郑当时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司农,位列九卿,在他当政期间,他的同辈兄弟官至二千石的就有六七人,其家族盛况应该仅次于汉相萧何的兰陵萧氏,可以说以郑当时为代表的一辈为荥阳郑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郑当时东汉年间,荥阳郑氏的九世孙郑兴与其子郑众是当时名儒,荥阳郑氏基本形成了"以经学传家,以通经入仕"的发展脉络。郑众官至东汉大司农,与其先祖郑当时一样,位列九卿。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氛围的开放,姓氏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一大热门领域。全国各地的姓氏研究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展开了火热的姓氏研究,其中研究最为全面、深度最深、广度最广的应该是荥阳郑氏的研究,他们凭借着海内外郑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另 "天下郑氏出荥阳 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同。荥阳郑氏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姓氏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荥阳郑氏的血脉根源

郑氏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周厉王的儿子姬友,当时周厉王昏庸无道,其子姬友预感将有大祸发生,便向太史伯请教生存之道,太史伯建议其远离国都,于是姬友回到自己的封地郑国,是为郑桓公。及至郑桓公十四孙郑幽公时,郑国被韩国灭国,郑人多流落在外,国破家亡,郑国王室子孙便以郑为姓,徙居于今河南开封,又因魏晋时期,郑氏子孙的驻地归荥阳郡管辖,且那时正是世家大族郡望的形成期,故而郑氏子孙以荥阳为郡望,自此以后称为荥阳郑氏。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1)

郑氏三公

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定,天下多处于战乱之中,史书典籍散落流失,关于这一时期的荥阳郑氏的历史记载难以找寻,因此荥阳郑氏第一位有史书记载的先祖是西汉时期的郑当时。郑当时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司农,位列九卿,在他当政期间,他的同辈兄弟官至二千石的就有六七人,其家族盛况应该仅次于汉相萧何的兰陵萧氏,可以说以郑当时为代表的一辈为荥阳郑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2)

郑当时

东汉年间,荥阳郑氏的九世孙郑兴与其子郑众是当时名儒,荥阳郑氏基本形成了"以经学传家,以通经入仕"的发展脉络。郑众官至东汉大司农,与其先祖郑当时一样,位列九卿。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3)

郑兴

出身于北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4)

郑众

东汉末年,荥阳郑氏十四孙郑泰,出任扬州刺史。在董卓专政时,曾联合他人共诛董卓,可惜事败不成,为汉末名臣。《后汉书》范晔赞曰:"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对郑泰的评价颇为中肯。

二、魏晋时期

郑泰的弟弟郑浑则是曹魏时期的名臣,其在位期间,政绩颇佳,深得当地民心。在曹丕称帝后,升迁至太守一职,先后任阳平、沛郡太守,在任期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同时郑浑为官清廉,以至于自己的妻儿子女常常挨饿受冻。曹魏明帝听其事迹,将其事迹布告天下,官迁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秩二千石。足见曹魏皇室对其信任有加。

在西晋时期,郑泰的儿子郑袤官至司空,进封密陵候。郑袤年幼丧父,,一直跟随其叔父郑浑,郑袤进入官场后,秉持其郑氏门风,为政以德,在曹魏时期便已身居高位。在西晋代魏后,郑袤恩宠不减,其子郑默官至光禄勋、大司农,郑默的儿子郑球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郑默的另一个儿子郑袭为西晋大司农,可以说是子承父业。而郑浑的儿子郑崇为西晋荆州太守,郑崇的孙子郑随则为扶风太守,值得一提的是郑氏之女郑阿春为东晋简文帝之母,荥阳郑氏一门的地位声望升隆。

三、南北朝时期迎来高峰

及至南北朝时期,荥阳郑氏的子孙部分南迁,有一部分则留在故土不曾离去。郑袭的孙子郑鲜之南迁后,在刘宋王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其子孙也留在南方发展。而郑随的儿子郑略则是没有跟随家族南迁的一支,之后再后赵政权中担任侍中一职,其子郑豁则在后燕政权中任太子少傅,进封济南公,他的儿子郑温为太子詹事。此后郑温的四个儿子分为四支,有三子后世称为南祖、中祖、北祖。其中以北祖郑晔在北朝发展的最为显赫,将郑氏一门发扬光大,使得荥阳郑氏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郑晔在北魏政权中官居要职,曾任建威将军、汝阳太守,被封为南阳公,其子郑茂则为中书博士,茂生七子,分为郑氏七房,其第六子郑羲为之后荥阳郑氏在北朝的中心人物。时"魏主稚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荥阳郑氏与其他三家并称"崔卢郑王"四大高姓。荥阳郑氏在北朝进入黄金时期。

四、唐朝时梅开二度

唐朝初年,值得一提的是郑仁泰(本名郑广),郑仁泰在16岁时就参加晋阳起兵,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之后屡立战功,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被授予游击将军,之后外放忠武将军,在攻打高句丽后,受封上柱国、左屯卫大将军、同安郡公。之后带领薛仁贵讨平铁勒九部,抵御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授凉州都督,死后陪葬昭陵。郑仁泰的军功在这些世家大族中是很少见的,多数的世家没有参与隋唐之争,都是冷眼旁观。而郑仁泰在军中屡立战功,更是能够准确的站队,跟随李世民。即使荥阳郑氏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轻视李唐王朝,但是郑仁泰的事迹确实是有利于荥阳郑氏的发展。

因为李唐力图打压世家大族,荥阳郑氏也是在唐中晚期开始通过科举致仕的途径参与政务,走进李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根据史书记载,荥阳郑氏一族共有11人担任宰相,这在世家大族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唐代中晚期荥阳郑氏能够重新崛起与科举制密切相关。虽然科举制开寒门学子开了一条路,但是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明显高于没有家学传承的寒士。在唐高宗以后,科举进士在官员尤其是宰相的选拔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儒学文化的传承正是像荥阳郑氏这样世家大族的真正优势。门阀制度在刚刚出现时,多数世家以"经明行修"而致身通显。此后,儒学就与门阀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玄学盛行的东晋,多数世家大族还是会令族中子弟修习儒家经学。之后虽世道变迁,但是世家大族中的不少家族仍注重经学传家,这是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能够持续保持政治上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也是荥阳郑氏在唐代中晚期可以强势崛起的最强底蕴。

五、总结

荥阳郑氏在古代中国的世家大族中,是有史可据延续最长的家族,及至明末清初仍有荥阳郑氏的族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那便是郑成功一脉,是有荥阳南迁到福建之后在福建落地生根的荥阳郑氏的一支。

荥阳郑氏能够传承千年之久,及至今日再起后人寻根之潮,主要是在于荥阳郑氏一直坚持以经学传家。小到一家,大至一国,只有保持文化的传承才能一直连绵不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