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要何去何从(现代人与儒家思想有多远)
儒家思想要何去何从(现代人与儒家思想有多远)一、起源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春天正式到来:许多重要的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源,并辐射到今天。在这个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诞生了,犹太的先知诞生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诞生了。这时,我们国家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融,思想突进,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百家。在这个时代,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管子等;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等。他们奠基了华夏文化,开启了炎黄子孙的智慧之门。与此同时,儒学也打开诸家之长的宝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猪哥浅谈儒学的发展
历史记录了华夏疆土演变,让我们分享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同时,历史也记载了文化的交融,给我们留下华夏瑰宝——儒学。到如今,有多少人学习儒学,又有几人知道儒学呢?
接下来,我浅谈一下,儒学的发展。
一、起源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春天正式到来:许多重要的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源,并辐射到今天。在这个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诞生了,犹太的先知诞生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诞生了。这时,我们国家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融,思想突进,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百家。在这个时代,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管子等;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等。他们奠基了华夏文化,开启了炎黄子孙的智慧之门。与此同时,儒学也打开诸家之长的宝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的融通与思想家的交流,使百家精华变成了儒学的起源。如:孔子向老子求教《周礼》,向师襄学古琴等等。从孔子的经典语句中,我们也能找到儒家起源的信息,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须有我师。”。他学什么,向谁学?诸子百家是儒学的起源。
二、发展
- 三足鼎立,各有千秋
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以儒家、道家及法家为治国之道,正式明确文官地位,确定了国家的主要文化;把儒学推到了社会文化的顶端。后来,汉武帝刘彻接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定儒学为修身、治国的正统思想。他在推崇儒学时,也兼纳百家之长,为后来近3000年的封建社会定了一个航标。
到了东汉末期,社会继续沿用汉武帝“独尊儒学”时,道教与佛教业已朝阳般地悄然升起,闪亮等上了文化的舞台。至此,儒学进入了三教并立的新篇章,拉开三教合一的序幕。
从东汉末期到五代十国,三教并立,各有千秋,形成了文化史上的三足鼎立。虽然三教之间有高低之争,有先有后,但不影响他们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共同的出发点是: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 儒学独尊,三教合一
北宋时 周敦颐、邵雍、张载发起了新儒学(理学),正式吹响了三教合一的号角。之后,二程兄弟(程颢、程颐)继往开来,把理学推向了又一高度——洛学。到南宋时,朱熹以洛学为基础,加以深研与整理,并结合佛家及道家的哲学思想,推出新儒学——程朱理学;把儒学推向文化的巅峰,使三教正式合一,独尊儒学。
到了元朝,程朱理学被确立为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把儒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将“格物”之风吹向了四面八方,盛及一时。
1472(明朝成化八年)第四位大儒(阳明先生)出生了。他至从“七日格竹”以后,彻底对“格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继承“格物”哲学之优点上,又抛弃了程朱理学一些极端观点,翻开了儒学的新篇章——阳明心学。至此,儒家思想已经比较完善地集多家文化于大成。儒家四圣(孔孟朱王)正式落位在文化史的大殿之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及华夏子女的修为。
- 东西方文化合一
清朝时,西方文化逐步加入了文化之斗。一时间,人们无所适从;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给人们思想带来的直白,事物上给人们带来的直接。许多大儒执著地坚持儒学,将西方文化融入儒学,进一步丰富了儒学。其中,晚清中兴明臣曾国藩是最具代表的人物,再次进行了一次格物,发展出了格事。
如今,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媒介,也让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文化。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烦恼。我们需要大儒的那种坚持:其他文化可以冲击儒学,但不可以把儒学冲倒,只能融入到入学这个大家庭。
三千多年来,儒学并不是因为比其他学派文化高多少,只是因为有了许多大儒的坚持。今天的儒学不只是孔孟二圣曾经的说道,还包含了许多学派的精髓。五十六个民族只有一个中国,万千文化同样也只有一个儒学。
作者:猪哥观世界,愿与大家共勉、共行——四圣开儒千年书,一朝高瞻世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