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贤孝赖账(西宁贤孝)
青海贤孝赖账(西宁贤孝)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西宁贤孝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有插白。表演采用西宁方音,说唱语言通俗生动,节目内容贴近生活。传统曲目篇幅有长有短,长篇称作“大传”,如《方四娘》《白鹦哥记》等。“大传”的表演有说有唱,说唱相间;短篇称作“小段”,如《白猿盗桃》《子胥过江》等,“小段”表演通常只唱不说。已知的传统曲目约有二百多个,其题材有来自宝卷的,如《白鹦哥记》来自《鹦哥宝卷》,《方四娘》来自《四姐宝卷》;也有源自民间故事的,如《三姐上寿》《王员外休妻》等。所用曲调的体裁结构为单曲体,一个曲目一般都是一曲反复到底。文/图:《中国艺术志·青海卷》栏目主编:王十梅
西宁贤孝,简称“贤孝”。以其传统节目多表现孝子贤孙、忠臣良将、劝人向善为其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海东地区各县。
明孝宗初年(1491年),西宁兵备道按察副使柯忠在城内北街创办了一所“养济院”,收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给予衣食,并使幼、盲儿童学习弹唱技艺,以求日后谋生。相传,这个养济院培养出来的许多盲艺人所采用的弹唱谋生的技艺,就是西宁贤孝。但这也仅仅是传说,当时养济院盲童习唱的形式及内容,也无法确定就是西宁贤孝。
西宁贤孝俗称“曲儿”。因历史上的从业人员多为盲人,又称“瞎弦”。因此,关于西宁贤孝的形成时间,一般推定为清代中叶。清光绪年间,驻西宁办事大臣阔普通武有《湟中即景》诗,其中有云:“载酒难觅佳丽地,听歌唯有瞽盲词”。这里的“瞽盲词”,一般认为指的就是西宁贤孝。因为,西宁过去对于盲艺人所弹唱的曲艺形式,不管是什么曲种,一般都统称为“曲儿”,观众围坐静听,习惯上也叫“听曲儿”。这个“曲儿”因此应当包括西宁贤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盲艺人文桂贞接受采访时说:“据前辈讲,清朝的道光年间就有贤孝传唱”。她本人1934年进的孤贫院,师从张奶奶(实名不详)学唱西宁贤孝,据说张奶奶的师傅是史师娘(实名不详)。以此推算,这个史师娘在养济院教唱西宁贤孝的时间,当在光绪初期。
西宁贤孝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有插白。表演采用西宁方音,说唱语言通俗生动,节目内容贴近生活。传统曲目篇幅有长有短,长篇称作“大传”,如《方四娘》《白鹦哥记》等。“大传”的表演有说有唱,说唱相间;短篇称作“小段”,如《白猿盗桃》《子胥过江》等,“小段”表演通常只唱不说。已知的传统曲目约有二百多个,其题材有来自宝卷的,如《白鹦哥记》来自《鹦哥宝卷》,《方四娘》来自《四姐宝卷》;也有源自民间故事的,如《三姐上寿》《王员外休妻》等。所用曲调的体裁结构为单曲体,一个曲目一般都是一曲反复到底。
文/图:《中国艺术志·青海卷》
栏目主编:王十梅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