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称霸道路上的几位贵人(楚庄王问鼎事件)
楚庄王称霸道路上的几位贵人(楚庄王问鼎事件)陆浑戎和郑国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和晋国一道对付楚国,二是都不够尊王,威胁了周王城的安全。本来,晋国扛起的是当年齐桓公留下的“尊王攘夷”的大旗,“攘夷”到底让谁呀?这个阶段不就是攘楚国这个蛮夷吗?但是,楚国却打出了“勤王”的旗号,倒打一耙,说投靠你晋国的夷狄部落威胁了周王城,而且把他迁到这里还是你晋国干的事儿。今天,我要替周天子好好教训教训这个陆浑戎。于是,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的,打着这个口号,一方面在于减弱和瓦解北方的反楚联盟,一方面在于打击晋国盟友的有生力量。另外一个是郑国。论和周王室的宗亲关系,郑国比晋国要更近。晋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的自己的弟弟成立的,而郑国是西周末年周宣王册封了自己的弟弟成立的。但郑国对待周天子却不厚道,郑庄公曾因箭射周天子而为天下诸侯所诟病。楚国用中原诸侯给他的称号挖苦随国,并逼着身为周朝宗室的随国国君去见周王,要求提升楚君的爵位。楚国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打着对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之名,攻打陆浑之戎。战罢,率军至洛阳城下,观兵于周疆,当时的周定王惶恐不安,生怕楚庄王做出僭越之事,遂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问鼎之轻重大小,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问鼎事件。诸侯至王城问鼎,实在嚣张,但称霸天下的楚庄王也未敢僭越天子之威。究竟楚庄王问鼎意欲何为?既以“勤王”之名,又行恐吓之实,其中缘由还要从楚周之间的政治博弈谈起。
一、楚周之间隙由来已久楚国的先祖是季连部落的族群,因为在商朝衰落之时,投靠了周文王,后来参加了伐商之战。周成王的时候,便分封了部落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但是和中原各诸侯国不同,楚国的位于南蛮之地,族群亦和中原有别,故而,臣属于周朝的楚国一直不被天下诸侯待见,亦不被周王呵护。所以,楚人一直特立独行,是个惹事儿的主儿。
其实,楚国的先祖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楚地,原本是北方一个部落,由于受到商朝的追杀,被迫南迁。在周灭商的过程中也出了大力的。不过,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却没有他的份儿,本来就引起楚人的不满。好不容易到了周成王时期,被分封为子爵,也是诸侯之中爵位最低的。再加上楚人和南方部落融合在一起,民风彪悍,经常和邻近诸侯发生争执,久而久之,这个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的诸侯国显得相对孤立。楚国最痛恨的就是中原各国称他为“蛮夷”,再加上周昭王曾两次伐楚,楚周之间的对立更是日渐加深。《史记》记载: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
楚国用中原诸侯给他的称号挖苦随国,并逼着身为周朝宗室的随国国君去见周王,要求提升楚君的爵位。楚国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打着对周朝分封的不满的旗号,争取周王室的认同,降低中原诸侯对他的敌意。楚国认为,本来我也是参与了伐商战争的,我出人、出钱,到头来,别人分封到好地方,而我封到南蛮之地,爵位也还是最低的,你的给我升个级。可是面对一个连进贡都不干的诸侯,周王哪里会同意?随后,楚国国君怒而自立为王。这便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楚王——楚武王。一个诸侯称王,免不了加深了和中原的隔阂,同时,也成为以周朝宗室为首的北方各国的压制对象。
二、楚庄王北上中原的政治角逐楚既然这么不受中原诸侯待见,怎么会有条件北上争霸呢?难道自己的实力可以轻易碾压整个北方?当然不是,从城濮大战的结果看,楚国即便再强大,在带着一群小弟反楚的晋国面前也一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就决定了,楚国能北上争霸,角逐的不仅仅是军事,更重要的是政治。而这次北上,楚国喊出来的口号,是他内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的口号——勤王。谈起楚庄王的这次勤王,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两个悲催的倒霉蛋。一个是陆浑戎,一个是郑国。
陆浑戎本是西北一支游牧部落,属于秦国势力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由于游牧民族狩猎的本性,经常骚然秦国。而秦国要是想消灭这个部落,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于是,就产生了想把他赶走的念头。这时候,正赶上秦晋韩原之战,倒霉的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了。于是,秦国以晋惠公作为要挟,逼迫晋国答应了,接收陆浑戎迁移到伊川一代的条件。一方面解决了西北方面自己的军事压力,一方面把陆浑戎这个眼中钉丢给了晋国,因为陆浑戎的新栖息地就位于周王城旁边,这就给以中原诸侯老大哥身份自居,保护周王室为己任的晋国很大压力。
另外一个是郑国。论和周王室的宗亲关系,郑国比晋国要更近。晋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的自己的弟弟成立的,而郑国是西周末年周宣王册封了自己的弟弟成立的。但郑国对待周天子却不厚道,郑庄公曾因箭射周天子而为天下诸侯所诟病。
陆浑戎和郑国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和晋国一道对付楚国,二是都不够尊王,威胁了周王城的安全。本来,晋国扛起的是当年齐桓公留下的“尊王攘夷”的大旗,“攘夷”到底让谁呀?这个阶段不就是攘楚国这个蛮夷吗?但是,楚国却打出了“勤王”的旗号,倒打一耙,说投靠你晋国的夷狄部落威胁了周王城,而且把他迁到这里还是你晋国干的事儿。今天,我要替周天子好好教训教训这个陆浑戎。于是,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的,打着这个口号,一方面在于减弱和瓦解北方的反楚联盟,一方面在于打击晋国盟友的有生力量。
三、楚庄王问鼎事件的政治角力楚庄王大军打完了陆浑戎,马山就开到了周王城南边,列开阵势。《左传》和《史记》都有对此事件的记载: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楚军“观兵于周疆”,很多人认为是在楚庄王在周王城下搞阅兵式,向周天子示威。其实,这种认识太过浅薄,我们试想,向周天子阅兵示威对楚国有何好处?本来在整个天下的舆论领域,楚国一直都没赢过,难道自己打着勤王的旗号去威胁周王城的安全。其实,楚军之观兵,不是自己阅兵,而是替周王教训了陆浑戎之后,让天子检阅。正应了那句话,“舆论这块阵地,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这位楚庄王要想进军中原就不得不研究中原的政治。
其实,谁都看得出来,从历史上的楚周关系看,这有点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意思。周天子知道这个阶段,楚国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也不能没有一点表示呀!于是,就有了楚庄王和王孙满的一番交锋。数日之后,楚军请天子阅兵的事儿一定传遍了诸侯,但楚庄王和王孙满之间说了什么,恐怕没人那么快知道。再加上北方诸侯也并不是都和晋国一条心,如果削弱了“攘夷联盟”,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楚庄王以“勤王”之名,因何有出僭越之言去问鼎呢?其实,楚国向周天子传达了三个隐含信息:
1、楚国没有忘记周昭王伐楚的仇恨,问鼎算是报昔日之仇;
2、警告周王室,不要参与诸侯争霸的乱局中,不要以天子之名为任何反楚国家背书,因为我有实力攻下周王城,拿走你的九鼎;
3、“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虽然我有实力干掉你,但现在只要你听话,我不会现在拿走你的九鼎。深层意思是表达我今天不会把你怎么样?
王孙满的应对也堪称经典,其中也包含了三层意思:
1、“在德不在鼎”——意在表达,如果你敢动我,就意味着楚国的德行不够,当不了这天下共主,也一样成就不了真正霸业。
2、“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朝虽然礼乐崩坏,但现在的天下仍然是周天子分封的天下,还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各诸侯的最大公约数。
3、“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周天子仍然是天子,楚国国君仍然是诸侯,我既然告诉你,楚国不可以问鼎之轻重,那就是我还认你作我大周分封的诸侯,你不可以下犯上。这不也是你楚国想要的吗?如果,当时王孙满连一句这样的话都不敢说,也就是认定楚国是蛮夷,应当天下共讨之了。
楚庄王和王孙满这两个出色的外交家,完成了历史上一次影响时局的对话。楚庄王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他获得了周天子的承认和背书,加入到争霸中原的行列中来,为下一步攻打背信弃义的郑国做了政治上的铺垫。而周王室借楚国之力,表达了对晋国安置陆浑戎和勤王不力的不满,又以中原各诸侯为后盾,强硬了回击了楚国的政治挑衅。
松月铅华随风过,城头变换大王旗。
在那个兵戈相交、诸侯战乱的年代,楚庄王问鼎事件不是一次孤立的任性表演,而是楚周之间达成的一次默契、一段合作、一种平衡。楚庄王在几年之后,饮马黄河,进逼中原,迫使郑、许、宋等国归附,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