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兵法始计篇)【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一)也正是在这样“无义战”的背景下,催生出了一本奇书,这本书虽是兵书,却以和为贵,讲求以战止战,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全书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毛主席评价古代最会打仗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则评价此书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全文共有:2822个字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兵法始计篇)(1)

夕阳似血,青史如歌,自古知兵非好战,向来攻伐重谋略,热热闹闹数千年,所争不过军与权。

有些人说,中国的军事战争存在一个分界线,在这条线之前,战争只是兵力的较量,而在这条线之后,战争中开始出现诡计和阴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传统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乃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样的观点虽有历史局限性,却与当时人们的认知相一致。

也正是在这样“无义战”的背景下,催生出了一本奇书,这本书虽是兵书,却以和为贵,讲求以战止战,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全书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毛主席评价古代最会打仗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则评价此书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始计篇(一)

【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译文】孙武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分析的。

因此,要以五个根本方面为基础,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衡量并评估,进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分别是:道、天、地、将、法。

“道”,是指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愿同生共死而无违疑之心。“天”,是指昼夜、寒暑、四时节令的变化。“地”,是指道路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是指将帅要具备智谋、威信、仁爱、严明、勇敢这五种品格。“法”,是指组织编制、将吏管理、军需使用等。

这五个方面的事情,将帅不能不深刻了解,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兵法始计篇)(2)

【解析】《孙子兵法》首篇的开篇内容无疑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讲的便是战争之“重”。

孙武一连用了“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四个词,以期引起人们对战争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死生”、“存亡”二词意义相近,但在这里却反复使用,乍看只道平常,细思片刻,即能体会到孙武的良苦用心。

虽然都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战争的重视,却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从全书的主体思想来看,孙武的主张是“慎战”,而他也用行动(一生只亲自带兵打过一次仗)诠释了这一军事主张。战争一旦失败,那对己方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大的影响是国破家亡、社稷覆灭,小的影响也会损兵折将、民心震动,因此,战争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

二、必须进行战争时,要对双方可能影响战争结果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估比较。

要对战争的情势展开充分的了解,对战争的发展走向实现预估,要做到不战则已,一战必胜。而要做到战必胜,又必须深入探究后面所说的五个方面、七种情况。

三、在平时要做好战争准备。

战争对于国家影响巨大,如果突然降临而自己毫无防备,那岂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因此,统治者必须做到“察”,察别国局势、军力,察自身实力、储备,察百姓所想、臣将选任,察现状、观未来,这一切都需要在战争尚未萌芽之时就要完成,若不预察,待战争来时则为时已晚,正所谓功夫在平常,国之大事也是此理。

第二段的“经之以五事”中的道、天、地、将、法,则是预判战争最后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统治者要在战之前,即平常就要注意了解并安排好的地方。

道:君主有道,凝聚民心。

说到底是民心所向这一因素,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战争中亦然,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队伍才能获胜,将帅合迎敌之策,士卒效不挡之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斗,历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处于弱的一方常常便是这种情形。

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亦是此理,民心所向正是取决于上位者对民众的态度。

天: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天时,第二层是指趋势。

无论古今,人在自然界面前始终是微不足道的,在战争中更是如此,能借天时者往往是智者,顺天时,则事半功倍,逆天时,往往事倍功半,只晓低头排兵布阵,而不知抬头仰望星空,则必有疏忽之处。

天时的影响常常是无处不在而又最易被忽略,人时刻不处天时之中,昼夜、四季、时令人皆习以为常而不觉为奇,但它们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到达某一节点之后更是会出现转折性变化,天时如此,人所处的时代趋势亦是如此。

趋势是有大方向,但它始终在运动和变化,倘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则无异于刻舟求剑。

地:不知地形,不熟地理,则难以行军、难以布兵、难以防守、难以进攻。

人处于地上,则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熟知地形地理,才能用兵于无形,进击如骤雨从天而降,退兵如闪电不可阻拦,才能一月之路,兼旬抵达,才能扼敌于咽喉要塞,断其军资阻其去路,战与不战皆出于我。

此为“土地”之地,但人之所处,常在“人地”之中,这时就须观自己前方道路远近,所处之地是险厄还是平易、是开阔还是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

不知自己处在哪里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只有经过判断之后,确定行进方向及攻守之策,觅向导之人指点迷津方可进退自如。

将:将排在第四,也就是说将帅在行动之前,应该先看三样事物:道、天、地,而后再结合此三者制定自己的军事意图。

为将者,讲智、信、仁、勇、严,是为了团结部属,战胜敌人,智谋是默认属性,威信、仁爱、严明是对待自己的同志,勇敢是对待敌人。

在对待自己的同志时,用到了三个词,说明战争的最关键之处不在敌我的强弱,而在我们自身,威信以拢军心,仁爱以感军士,严明则军风正,把自己的队伍打造成一支精兵,则临敌无惧,难以被撼动。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为将者,应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军队内部,先把内部的事情做好,同时这也是统治者选将时所应参照的素质要求。

法:这里的法并不单指法律,还指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意志。

这种意志涵盖制度、人事、军需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为将帅者,必须对军内的各个方面了若指掌,并能够实现完全的管理。

这种管理能够但不仅限于通过法度来实现,更好的方法是统帅者以身作则,成为大家效法的对象,那这时的队伍必然是上下齐心的队伍,也必然是统帅指挥军队,如同臂之使指一样地自然和有力。

法源于人,只靠固定的法律约束队伍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一位有威信、严于律己、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人物,军士是因信服他而接受指挥,而不是因为畏惧军法才不敢不听指挥,这样的军队才是一支能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军队。

【一席话】

不轻易与人起冲突,到非冲突不可时,先预判并实施有效行动,要让这次冲突为自己带来的益处最大化,特别是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积累实力,并养成五条思维路线:团结大多数人的力量、分析天时及趋势、注意自己的位置和路线、培养自身品性——智信仁勇严、律己以服人。

欢迎关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