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岛的感想和感言(八一特辑父辈们的长岛情结)
来自长岛的感想和感言(八一特辑父辈们的长岛情结)长山列岛地处渤海咽喉、京津门户。 1949年8月长岛解放后,一代代守岛官兵担京津锁钥之重任,视吃苦奉献为本分,为守岛建岛,固千里海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长岛) 父亲王庆明1961年应征入伍到内长山要塞区,在当时的北长山守备区守备营服役七、八年。(海上射击演训)从小到大不时听父亲讲当年为应对JJS反攻大陆,粉碎敌小股匪特袭扰,如何经常夜间搞紧急集合;如何搏风击浪,搞海上武装泅渡训练和演习比赛:如何被选派到要塞区龙口教导营培训等故事。我想像着,如果父亲仍一身戎装,一定显得特别的威严,我平时也一直很敬佩父辈们身上那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至17岁到内蒙古军区守备六师当兵几年并回来参加工作后,都力求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如今,当我读了由长岛老兵盛范修、陆汉洲主编的《我们的长岛岁月》一书后,我终于懂得,这是经过长期海岛军营生活磨练在父辈身上雕刻出来的印记,是特属于内长山要塞区部队那种“老海
——读《我们的长岛岁月》有感
文 | 王凤栋
有关长岛的最初印象,大都来自我的父亲以及李继港、刘庆云、张元芳等他的长岛老战友们。
(作者之父王庆明)
父亲王庆明1961年应征入伍到内长山要塞区,在当时的北长山守备区守备营服役七、八年。
(海上射击演训)
从小到大不时听父亲讲当年为应对JJS反攻大陆,粉碎敌小股匪特袭扰,如何经常夜间搞紧急集合;如何搏风击浪,搞海上武装泅渡训练和演习比赛:如何被选派到要塞区龙口教导营培训等故事。我想像着,如果父亲仍一身戎装,一定显得特别的威严,我平时也一直很敬佩父辈们身上那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至17岁到内蒙古军区守备六师当兵几年并回来参加工作后,都力求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如今,当我读了由长岛老兵盛范修、陆汉洲主编的《我们的长岛岁月》一书后,我终于懂得,这是经过长期海岛军营生活磨练在父辈身上雕刻出来的印记,是特属于内长山要塞区部队那种“老海岛精神”的见证。长岛部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像父辈们一样的老兵,传承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放长岛)
长山列岛地处渤海咽喉、京津门户。 1949年8月长岛解放后,一代代守岛官兵担京津锁钥之重任,视吃苦奉献为本分,为守岛建岛,固千里海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的长岛岁月》一书,选录了各地长岛老兵撰写的71篇回忆文章,大家记录人生履痕,传承优良作风,每篇文章都是传递“老海岛精神”,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所需的正能量。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便的交通条件。或许在内陆人看来,岛上不错呀,既有海岛风光,又有美丽传说,夏天凉爽,空气新鲜,逛逛大海坐坐船,吃鱼吃虾也方便。其实,那只是人们七、八月份进岛游览时的观感。可在岛上常住就不同了。烧次煤,吃陈粮,买烂菜,喝咸汤,看晚报,那是一年到头的常态。“四无岛”(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固定航班)上的连队,在海风肆虐,交通中断,淡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下,曾经用海水蒸馒头。“一盆淡水用几遍,亲人书信难见面,盐煮黄豆当主菜,海水蒸馒苦又咸”,曾经是几个岛上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内陆各地到岛上探亲的官兵家属,每年都有因风浪不止滞留蓬莱,探亲假期又有限,而无奈地打个告别电话又返回的情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驻岛官兵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将海岛从最初的满目荒凉建设成为战备设施、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海防要塞和吸引游客观光的美丽岛屿,并用自己的坚守、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用艰苦奋斗、万苦不辞、流血流汗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行动,凝结成了独具特色、内涵极其丰富的“老海岛精神”: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铁血铸军魂,精神照人生,许多长岛老兵都是这种精神的忠诚实践者和倡导者。
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独特的斗争实践,既出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也会出长岛情结。书中有一篇中共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赵承凤少将的文章《“老海岛精神"代代相传》,他用进岛初期第一代守岛官兵的许多生动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是产生高尚精神的摇篮;用几十年部队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说明“老海岛精神”是官兵的建功之本、创业之魂;用许多长岛老兵对海岛的眷恋之情,说明“老海岛精神”还出团结,出凝聚力,出长岛情结。我所接触过的长岛老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都有,他们都视长岛为第二故乡。
说起要塞区,其共同语言往往会一下多起来。每年“八一”建军节,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聚一聚,再敬一个军礼,再唱一首军歌,而唱得最激情嘹亮的,常常是以“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为开头几句的《战士的第二故乡》。祝酒词则简单明了:“为了长岛,为了当兵的历史,干杯!”许多人重回长岛,看看第二故乡,仿佛是生命中一次神圣的“朝圣”。他们说,大家将青春和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壮丽的海防事业,那岛、那山、那海曾连接着大家的喜怒哀乐,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令行禁止健康向上的军营生活,曾铸就了许多人的成才之路,长岛,忘不了啊!
其实,看看书中的许多文章,你就会更加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长岛情结。淄博盛范修的《时空隔不断地怀念》,孙丰深的《远逝的身影》,王淮国的《爱恨就在一水间》,江苏陆汉洲的《激情岁月铸就无愧人生》,河南杨法有的《大钦小岛好题诗》,上海蒋庆保的《难以割舍的小岛情结》,篇篇透出对老部队的深深眷恋和战友间情同手足的真情。“小钦岛对我的历练,小岛连队的人和事,小钦岛军民的鱼水情,常使我在感激中魂牵梦绕。(淄博孙长学)”“长岛岁月当铭记,因为那是一段苦乐年华,那是我人生旅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章。(济南祁庆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牢牢地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那个年代的那种精神,那股劲头,一直激励着我的人生。(北京孙茂杰)”
多少年的记忆被遗忘不停地筛选,流走的是平淡光阴,存留的可能是一些有思想有激情的珍珠般的故事。从那些直抵心灵的文字中收获感动,从篇篇质朴的叙述中汲取营养,或许我们的内心也会得到升华。
在读《我们的长岛岁月》时,书中的一幅图片吸引了我。海岛军码头路边的几块大型标牌上写着:“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苦中不言苦,苦中见精神,苦中作奉献,苦中有作为”。这些话不仅写在了标牌上,想必也写在了驻岛部队官兵的心里。文中介绍,这是早在部队进岛初期,就被老一辈守岛官兵交口相传的诗,它道出了老海岛们的心声,反映了老海岛们服从祖国需要,以岛为家、以苦为荣的情怀。这种精神伴随着每一名新兵从青涩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厚重的合格军人。这种精神也应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都需要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作为老海岛的后代,我敬佩父辈们对“老海岛精神”的实践和传承,也将铭记并学习老海岛们那种难能可贵的为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
(写于2015年1月,修改于2022年8月 )
作者简介:王凤栋,山东淄博人,1974年10月生,1990年12月入伍,1992年9月入党,1993年12月退役。现为中国联通淄博分公司主管。
壹点号海岛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