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一锄头挖出整窖国宝(河南男子挖出陶罐)
农民一锄头挖出整窖国宝(河南男子挖出陶罐)1979年,河南临汝纸北村,一个果农老汉看着自家的苹果林露出了笑容:今年果树长势不错,这两天可要好好的给果树浇浇水,施施肥,再好好松松土,明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地里挖出来历不明的陶片这件文物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难以估量,因此还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不过,在欣赏这件珍品的时候,参观者们恐怕很难想到,在1979年它在河南出土的时候,可是被嫌弃的对象——村民嫌弃晦气不详,连文化馆都嫌弃它不值钱拒收。这件珍贵文物为何会被如此嫌弃?被嫌弃的它又是如何走进国家博物馆专家视野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星楚
编辑|阿荣
在国家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个陶罐,它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红底彩陶,画面左侧画着衔鱼的鹤,右侧则是一柄石斧。
这件文物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难以估量,因此还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不过,在欣赏这件珍品的时候,参观者们恐怕很难想到,在1979年它在河南出土的时候,可是被嫌弃的对象——村民嫌弃晦气不详,连文化馆都嫌弃它不值钱拒收。
这件珍贵文物为何会被如此嫌弃?被嫌弃的它又是如何走进国家博物馆专家视野的?
地里挖出来历不明的陶片
1979年,河南临汝纸北村,一个果农老汉看着自家的苹果林露出了笑容:今年果树长势不错,这两天可要好好的给果树浇浇水,施施肥,再好好松松土,明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想着以后的好日子,果农老汉就干得更起劲了。
突然就听见当的一声,锄头好像磕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老汉握着锄头的手都被振得发麻。
老汉以为这是碰到大石头了,担心石头会影响果树生长,打算赶紧把石头刨出来扔到不碍事的地方去。
于是老汉用手扒开泥土,打算看看石头大概有多大好下手,却看见了一块被锄头敲碎的瓦片出现在眼前。
老汉本打算把瓦片扔掉,可是仔细一看,却发现这瓦片不太对劲。
先说这颜色,我们常见的瓦片都是青黑色的,而眼前这块瓦片是十分少见的褐红色。
颜色少见就算了,这质地明显比一般的瓦片要细腻很多,如果仔细的看上去,还能隐约看见这瓦片上有模糊的花纹。
老汉以前就经常听说哪个村子里,谁家地里挖出了宝贝,上交国家,给了多少奖励呀,哪家放盐的罐子被鉴定后居然是文物,被人高价买走之类的消息,说不定今天这样的好事也能让我遇到呢?想到这里老汉挖的就更起劲了。
还真别说,就老汉这一顿挖,除了那个被他敲碎的瓦罐的瓦片,他还陆陆续续又在附近挖出十几块类似样子的红色瓦罐。
又挖了一会看没有再挖到什么了,老汉也顾不得擦擦满脸的汗,先拿着几片瓦片跑去了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家里,让老先生帮忙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挖到了什么宝贝。
老先生拿着瓦片研究了半天,告诉老汉,这些是陶瓷碎片,不值钱,别的老先生也讲不出什么道道了。
老汉很是失望,回家路上,看着衣服里兜着的碎片,想想刚刚白忙乎高兴半天,越想越生气,于是顺手就把这些碎片扔到了自家的果园边。
辛苦挖出的竟然是不祥之物
老汉把自己果园里挖出破陶片当宝贝的事情,一下就传开了,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把这事当成个乐子相互打着趣。
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刚好被路过的当地文化干事李建安听见了。
李建安虽然是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因为家里负担就重,他小小年纪就不读书开始帮家里干各种农活了。
不过长大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里,他不仅刻苦训练,还抓紧机会学习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1978年,李建安光荣退役,回到了自己在河南临汝纸坊乡的老家。
在这个小乡村里,退伍回乡的李建安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于是当地公社决定,招聘李建安为文化干事,帮助乡里做些文化宣传活动。
因为工作需要,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建安被派到河南洛阳去学习文物的鉴定保护相关知识,这就为李建安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利用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地学习各种文物知识,掌握了很多对文物的初步鉴别的方法。
河南是我国的文物出土大省,作为一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是免不了要跟文物打交道的,李建安明白,炼就一双分辨文物的火眼金睛,不但可以帮助国家保护文物,也可以避免村民们将珍贵文物低价贱卖或者随意损坏。
有一年,在李建安居住的纸坊乡挖掘出一座古墓,他被作为临时工作人员来到挖掘现场帮助考古队进行挖掘清理工作。
在挖掘期间,他虚心的向各位考古队的专家老师请教,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不但对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的经验。
这天早上,几个村民在闲聊果农老汉在自己果园里挖出破陶片,还被当成宝贝拿去给人看的时候,李建安刚巧路过。
村民间的八卦闲谈,在敏感的李建安耳朵里,却传递着非同一般的信息,他怔在原地呆呆的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些陶片。
李建安向村民们打听了果园所在的位置,一路小跑地来到果园,果然,在园子的一角就看见一些颜色鲜艳的碎片散落一地。
李建安弯腰捡起一片拿在手里细细看着,在碎片上还能看见一些已经褪色的图案,画的像是牛或者马一类的牲畜。
接着,他又用手细细的摩挲着碎片,仔细的感受着碎片的质地,判断这是彩陶碎片。
对历史知识十分熟悉的李建安知道,彩陶制品最早出现于距今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裴李岗遗址中,图案的内容均已家畜为主。
虽然质地比瓷器粗糙,但是彩陶对于研究当时的人文风俗,却有着极高的历史意义。
如果李建安推测不错的话,脚下的土地里,极有可能掩埋着一大批这样珍贵的彩陶制品,有生之年,能亲身经历一次这样珍贵的文物挖掘活动,那将是多么难得和光荣的事情!
想到这里,李建安觉得一刻都不能耽误了,他立刻找到果园的主人,把利害关系详细说明。
当听见自家园子里可能埋着对国家非常重要的文物的时候,一家人都紧张起来,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李建安将国宝挖掘出来,献给国家,分文没有提报酬的事情。
在果农老汉的指引下,李建安来到老汉最初挖出陶片的地方,他运用在以前挖掘古墓时学到的知识仔细勘察一番之后才小心得动手挖掘。
最后,李建安挖掘出来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陶瓷罐子和尖底瓶子,累积十三个,其中有褐红色的陶瓷罐子上面画的图案最为奇特,居然是一只嘴巴见见的鹳鸟,嘴里还叼着一条鱼,那个年代绘制的图案基本都是人物或者家畜为主,这样图案造型的,十分罕见。
李建安满心欢喜的把这十几件文物运回了家,准备仔细清理一番以后,好好研究研究,再找个合适的机会上交国家。
这天,李建安正在自己院子里用小刷子细细地刷着这些罐子上的泥土,只听见院子门重重地被推开,妻子气冲冲地从外面走回来。
看见这种情况,李建安忙放下手里的罐子,走到妻子跟前,询问原因。
妻子道:“李建安,看你干的好事,赶紧把你挖回来的这些盆盆罐罐给扔出去,有多远扔多远,太晦气了,一家人都是要跟着倒大霉的。”
听完这话,李建安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自己还不知道这些罐子是干嘛用的,怎么就会让家里倒霉了,以前李建安也会把各种出土的文物拿回家修补整理呀,也没见妻子这么大反应呀。
在李建安的安抚下,妻子暴躁的情绪终于平静了下来,这才向李建安讲起自己生气的原因。
原来她刚刚出门听说,就在李建安挖出罐子的那个大土坑里,别的村民也挖出来几个带盖子的大罐子,结果抬回家看开一看,里面居然放的是一具完整的骸骨。
村里的老人知道这事后,觉得特别的不吉利,弄不好全村子都要跟着遭殃的,非常的惊恐,赶紧吩咐村民把瓦罐扔了,再多烧点纸钱去去晦气。
村民们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在我国传统的思维认知中,但凡牵扯到逝者尸骨的事情,总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更别说是拿回家来放着了,真的是想想都不寒而栗。
但是李建安作为一个受部队教育多年的文化干事,自然是不相信这些鬼神之说的。
他将妻子安抚好以后,送进屋里让她好好休息,自己则继续来到院子里清理这些罐子,发现自己带回来的罐子中也有几个里面出现了人骨。
不过李建安没有将此事告诉妻子,他不想因为这些子虚乌有的谣传让妻子徒增困扰,只是悄悄的把这几个罐子保存了下来,开始自己寻找资料,意图解开罐中尸骨的由来。
李建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认为,这些陶罐中出现的人骨,跟我们原始社会一种奇特的墓葬方式——瓮棺葬有关。
那时候的人离世,不会放在棺材里,而是将尸身放置在特定的陶罐中,然后在陶罐底部留出一个小孔,方便逝者灵魂出入。
并且将逝者放入瓮中,身体会呈现出蜷缩卷曲的形态,就像当初蜷缩在母亲的腹中一样,预示着生命的轮回。
据资料记载,平民百姓的瓮棺都是素色的,只有贵族用的瓮棺才能使用图案装饰。
终于搞清楚了陶罐的来历,李建安认为,这些陶罐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对于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生产水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无价之宝。
尤其是那只有着鹳鸟花纹的陶罐,上面还画着一把十分精美的斧头,黑色的图案,历经数千年仍然没有脱落,可见当时颜料制造工艺之精湛。
这些罐子不但不能扔,还应该交给文物部门,好好保存。
一波三折国宝终究重见天日
当李建安抱着他的无价之宝,兴冲冲地跑到当地文化馆要求捐献的时候,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却让他吃了个“闭门羹”。
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基层文物工作者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存在盲区,就片面的认为只有玉石金银才值钱,书籍器皿并不感兴趣,看到李建安拿来的只是一堆瓶瓶罐罐,当即表示了拒收。
可是李建安并不放弃,他坚信这些国宝日后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的,所以他一次次去文化馆,要求上交这批国宝。
文化馆实在是经不住李建安的软磨硬泡,终于通知他把这些陶罐拉倒文化馆院子里。
接到通知的李建安别提多高兴了,找了个架子车,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这批国宝送到了县里的文化馆。
当时的文化馆馆长虽然觉得东西不值钱,但是为了表彰李建安多次要求捐献的行为,决定赠送他五双手套作为奖励,以鼓励社会文物捐赠。
李建安很开心的收下了奖励,对他来说,最开心的就是这批国宝有了一个妥善的去处,别的真的都不重要。
真正的国宝,是从来不会被埋没的。
就在文化馆收下陶罐后不久,郑州文联主席张绍文和侄儿张天庆,一起去文化馆拜访朋友,走在文化馆大院里时,张绍文的目光立刻被那个画着鹳鸟和石斧的彩色陶罐给吸引了。
他当场让侄儿临摹下罐子上的图案,为陶罐命名为“鹳鸟石斧图彩陶罐”,回到郑州后,张绍文查阅资料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这“鹳鸟石斧图”。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发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河南省文物局立刻派出专家组,对当年出土陶罐的地方进行继续挖掘整理工作。
与此同时,进过河南省博物馆鉴定,确定这个“鹳鸟石斧彩陶罐”系距今6000年之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器具,历史悠久,价值无法估量。
特别是彩陶罐身山所描画的衔着鱼的鹳鸟,虽然笔画简单,但极具神韵,被誉为是“中国画的开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3年,“鹳鸟石斧图彩陶罐”被列入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之首,其价值早已不可估量。
虽然几经辗转,但是国宝终究回归,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