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984年,罗大佑曾请著名摄影师杜达雄为专辑《家》拍摄封面,封面上,罗大佑在覆雪的京都踽踽独行,那时的家于他,就是一个总想要逃出去出去后却总会用眼回望的地方,那时的家于他,就是寂寞的反衬和漂泊的愁肠。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新专辑中亦为明显,譬如开篇的《同学会》中明显的男女和声伴唱,《北西南风》原本就是一首儿童合唱团歌曲,而《家III》的结尾,更处理得激昂奋进如同舞台剧终的齐声诵唱,而这,就已经是在预料之外或者说大为不同的部分了。所谓意料之中,是指有些东西,譬如习惯,譬如喜好,早在你上路的初期就已经形成,甚而至于成了你的秉性和特征,就像现在我去KTV,依然还是可能会点唱20年前我就爱唱或者拿手的歌曲,不管是距离33年前台湾的罗大佑也好,或是13年前香港的罗大佑也罢,罗大佑再唱起歌,依然还是那把粘粘乎乎混浊暗哑的声音,依然还是很喜欢在歌词里用到各种成语典故,依然很喜欢用“XX的XXX的XXXX的”或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

文/卢世伟


1984年的罗大佑,推出一张名为《家》的专辑,一下子唱了两首“家”,《家I》和《家II》。在《家I》中,他唱到家是“我诞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那是我后来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


然后,一年之后,他便真的逃出了“家”去——因为第三张专辑《家》一下子扭转了罗大佑“愤怒的抗议歌手”的形象,让他同时受到当局和激进派的双面质疑和夹击,也让他觉得“很多东西都扛不下来了”, 于是,1985年,他留下一首《明天会更好》之后,便离开了台湾,转往香港发展并定居,一走就是30年,直到2014年才重回到台湾定居。

种子音乐能吸引到罗大佑的牵手,大概也正是基于他们相同的音乐理念和更重用音乐说活,给音乐说话机会的态度,这次不仅负责了《家III》专辑的发行,同时还将负责起罗大佑演唱会的相关工作。为全面迎接罗大佑这次的久违的歌坛回归,7月17日,种子音乐出面,专门邀请了一批业内人士与罗大佑在京城齐聚一堂,做了一个小型的新歌试听会,并小做交流,我也在出席之列。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2)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3)

那天的试听会其实只听了四首新歌,听完的第二天,就有媒体追过来让说说这次罗大佑隔了13年才做出的新歌与从前有哪些不同。当时我就回说,既有意料之中,又有预想之外。

所谓意料之中,是指有些东西,譬如习惯,譬如喜好,早在你上路的初期就已经形成,甚而至于成了你的秉性和特征,就像现在我去KTV,依然还是可能会点唱20年前我就爱唱或者拿手的歌曲,不管是距离33年前台湾的罗大佑也好,或是13年前香港的罗大佑也罢,罗大佑再唱起歌,依然还是那把粘粘乎乎混浊暗哑的声音,依然还是很喜欢在歌词里用到各种成语典故,依然很喜欢用“XX的XXX的XXXX的”或者是“就不声不响或许不堪回首绝非不闻不问来告解”这样绵密叠加或排比的句式,以及大量“青春”、“人生”、“人间”这样的字眼。

说到唱,我必须实话实说,作为一个爱唱之人,我是一直不太喜欢罗大佑的声音和演唱的。台湾流行歌坛有三大教父,罗大佑李宗盛小虫,三大教父都曾供职于滚石,三大教父除了给人写歌也都自己唱歌,但唱的最难听的,我个人觉得,就是罗大佑,除了《乡愁四韵》等少数作品外,我几乎听不下去他的唱,尽管他写给别人的歌或者他的歌交给别人来唱都特别好听。罗大佑自己也不讳言,一直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歌手,他归类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于平实的表达,并非高音可以很高,低音可以很低,技巧翻转变化的类型。之所以不是好歌手又非得要唱歌的原因,他说是“我不是想唱歌,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做,有点勉强,但写的有些歌别人不敢唱,我只好自己唱。”于是罗大佑就这么一直唱了下来,当然他的音色用在他的那些愤怒的抗议歌曲或者是回溯的原乡情结歌曲中,还算是用的相得益彰的,但用在一些精致的情歌里(偏偏他又很擅长写这类歌曲),就有些珠玉蒙尘了。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4)

只是教父终究就是教父,他也有自己解决的办法,其中这一,就是“合唱”。从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开始,罗大佑在音乐制作中就慢慢增加合唱的比例,加进大量的和声,直到越加越重,以期望以把“人声当作一样乐器”的制作方式,靠和声可以让音乐的范畴更宽,更有弹性。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5)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新专辑中亦为明显,譬如开篇的《同学会》中明显的男女和声伴唱,《北西南风》原本就是一首儿童合唱团歌曲,而《家III》的结尾,更处理得激昂奋进如同舞台剧终的齐声诵唱,而这,就已经是在预料之外或者说大为不同的部分了。

1984年,罗大佑曾请著名摄影师杜达雄为专辑《家》拍摄封面,封面上,罗大佑在覆雪的京都踽踽独行,那时的家于他,就是一个总想要逃出去出去后却总会用眼回望的地方,那时的家于他,就是寂寞的反衬和漂泊的愁肠。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6)

33年后,他又找另外一个摄影师胡世山拍了一副堪称对应的照片,仍然是“家”的主题,“走过”的形象,但这次拍摄的地点是宜兰,是罗大佑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走过的人也由一位变成了三位,罗大佑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在宜兰的山脚田头怡然而行,这时候的家,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是身居其中深享其味的家。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7)

是的,还是那个家,还是那个声音,但唱者的身份与心境已大不相同,唱的重点和方法,就会迥然不同。

《家III》的文案中开篇名义,讲到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很显然,2012之前的30多年,罗大佑都是在第二个家的状态,那时的家,对他来说,是一个起点,是一种源起,他的愤怒,他的反抗,他的缅怀,他的家国世界,他的儿女情长, 都在他从家往外走的路上,都在他从外面的路上想起家的情绪里。所以听《家I》,听到的是疲倦和眷恋,听《家II》,听到的是渴望和寻觅,都是一颗漂亮的心,苍凉中透着对温暖可望而不可即的向往。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8)

而2012年,随着女儿Gemma的出生,然后2014年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台北定居,罗大佑这才算是走进了他追寻了3 0多年的那个家,那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的第三个家。

于是,我就理解了罗大佑于《家III》中那种其乐融融的热烈与激昂,以及那个很有happy ending味道的结尾。是的,人家罗大佑现在可不就算是进入了人生的happy ending阶段嘛,还要他去唱什么离愁别绪,唱什么漂泊无依,唱荒唐言唱辛酸泪,那可能就只是停留在你只记忆里或想象中的那个罗大佑,可能是个歌手罗大佑,却与现在的、真实的罗大佑没有什么关联了。7月17日那天的试听会上,罗大佑几次谈到他的女儿,谈到女儿时,他笑得前仰后合喜不自禁,和任何初为人父的人没有任何两样,而这样子,才是现在的真实的罗大佑。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9)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0)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1)

那天听到最喜欢的一首歌《童话爱情》,从旋律到作曲都是黄韵玲唱的那种很精致的“大佑的情歌” 的样子,开始都以为是这个样子,听到后面才发觉,人家唱的是女儿。人常说“为母则强”,但大多数男人却是“为父则柔”,再剽悍凶猛的男人,也会在女儿的一声娇啼中缴械投降,几乎没有例外,斗士如罗大佑,也是一样。

所以《家III》中,没有愤怒,没有尖锐,没有棱角,甚至,没有看法,这可能是让很多人无法一下子接受的事情,然后他们就会问:那《家III》里还有什么?还有罗大佑么?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2)

当然是有的。而罗大佑终究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歌手,大多数人爱他,关注他,讨论他,更是因为,他是一个用音乐透视世界书写人生的人,他是一个习惯用音乐思考,用音乐讨论,用音乐醒世的人。进入家庭生活中的罗大佑,人生却并没有真正ending,他还要在家庭生活中,以家庭人,中年人,为夫为父者等等诸多身份,将自己的人生继续,他一样要面临与他一样63岁的人要而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譬如这个年龄的人最爱参加的“同学会”(《同学会》),譬如这个年龄的人时常会挂牵的寻根与归宿的问题(《致观音山》),他也要关注当下经济的不稳定问题,思谋如何心理准备(《北西南风》),也一样会看到这个岁数的人都将越来越近的生老病死(《你准备要活两次》)。而这些,都(才)是他当下理所当然避无可避的思考,他,依然在用音乐思考他63岁的人生。

而从2013年那场《中国最强音》,我们也看到,罗大佑的性格、脾气、习惯其实还是一直都没变。所以他还是会用他习惯的方式去做音乐,用他习惯的方式在音乐里思考人生,只是他现在所思考的人生,已经不是他20岁的人生,也不是他40岁的人生,而是他在63岁时,又将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或者是人生在他63岁这个年纪,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譬如他依然习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人生的感悟,从过去的《鹿港小镇》、《东方之珠》到这次的《致观音山》,他还是喜欢从一个具体的地位位置中去展开人生的起承转合与生活的深度真相。他还是喜欢关注人生、青春这样的生活主题——人生的主题其实本来就只有那么几个,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主题却都会有不同的内容与解读,63岁的罗大佑,此时眼里看到的人生和青春又是什么?更没有变的一点,是罗大佑依然喜欢分析生活世象,从中发现社会问题,从世态变迁中看人心忧患,并用音乐的方式揭示出来,进而警悟人生,尤其是年轻人所面对的生活问题。譬如这一次,他就分别用两首歌曲来探讨当下人们的世态疾病,用《握手》来探讨数字科技时代虚拟社交潮下的人心疏离,用《没有时间》来揭示超速时代下被发展速度摔脱线的人生和社会,其间难掩的不解、焦虑和恐惧,正是这个世代你所能想象到的每一个63岁的人看向人生社会时脸上的表情和口中的语气,同时,莫不也正是罗大佑35年的音乐人生中始终如一放在肩上放进音乐里的以天下为怀的责任感和赤子心。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3)

所以,听罗大佑的《家III》,听的就是一个被岁月人生打磨过后的我们,以及被打磨过后的我们如何再来应对当下的岁月人生。不要东张西望,也不用回避迟疑,30年前的罗大佑已经留在昨天,而此时的罗大佑,唱的才是我们都终将面对避无可避的今天和明天。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4)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5)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6)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7)

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家III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不是罗大佑)(1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