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的水上古城(世外桃源今安在)
荒废的水上古城(世外桃源今安在)这个“桃花源”隐于崤山仰韶大峡谷的深处,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峰奇石怪,涧幽谷深。当年陶公在笔下的《桃花源记》曾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北宋时,欧阳修的学生、渑池县令徐无党记载豫西这个“桃花源”是:“有野人十余家……问其人之姓氏与其年几许,皆不能道也。又问今何年,云亦不能知也。”与陶公的“桃花源”何等相似,简直就是同出一辙。林翠溪潺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有没有呢?或许有。可能就在咱豫西某地深藏不露。听说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而且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书画家、旅游界和影视界业内人士慕名而来。2009年曾作为电影《玫瑰谷》的主要外景地首次登上银幕。2010年8月,还是这里又作为电影《留驻桃花塬》的外景地,再一次登上全国各大院线。这个“世外桃源”的秀丽山水、淳朴民风民俗和原始风貌,引起了社会各界
“世外桃源”今安在
杨水河
世外桃源者,乃人们向往、憧憬和追求自由平等、安宁祥和社会生活的代名词,来自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自陶公这么虚无缥缈(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的叙述中足以看出)地一说,便引起了无数后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的浪漫遐想。就是到了现代以后乃至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追寻陶公的后尘,千方百计在“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上下功夫。大概初衷是在开发旅游、吸引游客攥眼球,为当地弄大 GDP不遗余力吧。
“缘溪行”向“武陵源”
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有没有呢?或许有。可能就在咱豫西某地深藏不露。听说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而且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书画家、旅游界和影视界业内人士慕名而来。2009年曾作为电影《玫瑰谷》的主要外景地首次登上银幕。2010年8月,还是这里又作为电影《留驻桃花塬》的外景地,再一次登上全国各大院线。这个“世外桃源”的秀丽山水、淳朴民风民俗和原始风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世外桃源
这处“世外桃源”到底在哪儿呢?据说东与青要山搭界,周围有鹰嘴山、笔架山、书山、老君山,群山环抱。在有小龙门之称的石门沟口,两山对峙,刀削斧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中有流水,四季不绝。两山之间仅二三十米,其中一条山路是通往这里的唯一通道。按说既然“中有流水”,觅它也可像武陵渔人那样,“缘溪行”,即荡舟而入。或许是现代人时间观念太强,耐不住那般悠然自得的性子,也还都是驾车前行。
林翠溪潺
这个“桃花源”隐于崤山仰韶大峡谷的深处,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峰奇石怪,涧幽谷深。当年陶公在笔下的《桃花源记》曾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北宋时,欧阳修的学生、渑池县令徐无党记载豫西这个“桃花源”是:“有野人十余家……问其人之姓氏与其年几许,皆不能道也。又问今何年,云亦不能知也。”与陶公的“桃花源”何等相似,简直就是同出一辙。
古槐参天
徐无党眼中的这个小村落,真的同世外桃源无异,神秘莫测。徐无党听说这里“人迹之不可到”,非常好奇,带人来探秘,写了一篇《小龙门记》。按照他的记录,山涧中有一条小路,“两岸皆石壁峭立”,“行约五十里”,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又前行一段,看到了桑树、枣树和几户人家。他想追根溯源,追问小村落的来历,人们却什么也说不清楚。他给小村落写了篇游记,以示纪念,还把文章刻成碑,藏在洞穴里,给后来的造访者们一个“交代”。
古道斑驳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成就了这一片古村落?村人的《赵氏族谱》中记载,宋代,赵氏先人躲避战乱,从山西垣曲县的陈村,拖儿带女逃到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偶遇一处平坦地势,便安顿下来,落户生根。这是个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植被茂盛、峰奇古怪、谷深涧幽的“桃花源”。古民居依山而建,历经磨难,遗迹犹存。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12座,独宅6座,石头房屋26间,土坯房屋90间,砖木结构的古式门楼16座,石头巷8条,古庙、古祠堂、戏楼各一座。村内石巷、石板路纵横交错、蜿蜒迂回;石屋、石墙、顺势而建,虚实藏露;石碾、石磨、石臼呼应顾盼,错落有致;古庙、古祠、古宅古朴典雅,别具风姿,素有“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之美誉。
古院幽幽
急切切地来到“桃花源”,村口如同迎客松一样长着棵千年古槐,高达10米,冠覆12米,树围4.5米,四人才能合抱,老干虬枝,气势非凡。这里的人们说它“枝不挂屋,鸟不作窝,洞不生虫,晴日生香”。至今仍枝繁叶茂,庇佑四邻。树冠上挂满了象征喜庆与吉祥的红灯笼和许许多多的红布条。大槐树下村里人摊售着蜂蜜、野菜;孩子们在石板上玩抓石子的游戏;三三两两的人们聚在一起,女人缝衣服、做家务,男人打扑克、侃大山,怡然自乐。眼下油菜花、槐花都已开过,初夏的风吹来的是阵阵麦香。
故宅仅存
你漫步村中,竟真如到了世外桃源。一座座展现明清建筑艺术的古宅错落有致;一个个充满历史印记的石臼、石磨、石碾、石桌、石凳,再现了“桃花源”就地取材、自然原始的生活场景。村子对面的笔架山,当年的书山影剧院及墙体标语,无不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清一色的石板路,蜿蜒迂回的小巷,袅袅升起的炊烟……每一处都让你忍不住驻足品味,一切都是那么天然纯净、朴素自然。
晨曦村姑
古柱古础
沿着石头铺砌的巷道,出入于一座座蕴含着典雅与沧桑旧院老屋,抑或是苔斑乌黑,残垣断壁,详端那一堵堵石头、石块、石片垒砌的参差旧墙,品味着弥漫在空气中如陈年老酒般的古朴醇香。从“桃花源”临涧的一面不时飘来淙淙的山泉叮咚,村民们已筑起了石坝,用来聚水浇灌。“桃花源”的另一隅又见神奇———镜泉。此泉为“桃花源”人提供用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不溢不落,俯视如镜,故名镜泉。石条把泉水井然分隔,供淘米、洗衣、饮牲畜,汇集如渠,灌溉农田。泉内小鱼,悠然自得。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一农夫来镜泉挑水,带鱼挑回,加入锅中,烧水不开,送鱼至泉,锅水顿开。
古泉如镜
古屋石墙
在“桃花源”的中间位置,一处规模较大的四合院悠然静立。院落坐北朝南,临河而建,东、西厢房相对而立,庭院方正,屋宇坚固齐整。院子的主人是明代的赵丛,县志记载他担任过陕西洋县的知县。据当地老人们说,这个院落先后走出了三位知县、一位县参议和一位国民革命军师长;后代中有59人从事教育事业。村南的书山和笔架山,在白云间若隐若现。村民们望着山峰说,这里风水好,能出高材生。近年来,村里考上清华大学3人,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各1人。
官宦门第
宋徽宗时有一位郭姓秀才,连续三次去汴京(今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满腹经纶,却是屡试不中。最后一次在返乡途中,他经过这里,停留数日,思前想后,决定在此定居,办一私塾,以教书为生。郭先生献身教育,无妻无子,却满园桃李。他终老后村民在村西岭上为他建了“郭先儿”墓,以表示对这位外来的教书先生的世代怀念。“桃花源”的后人们发奋读书,以报答郭先生的教育之恩,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谆谆民风。这个“桃花源”深藏山坳,少有人来,村民的生活宁静、平和,保持着勤俭、互助的习俗:借了邻居的饸饹床,用后洗净再还;借了谁家的空桶,用完再还上一桶水;哪家办喜事了,全村人帮忙;出门走亲戚,下地干活,从不用锁;东西掉了,也不会丢失……这淳朴的民风年及一年地滋养着每一位村民。
访古探“源”
如此美妙绝佳的“世外桃源”究竟身寓何方?不远,北距渑池四十千米的仰韶大峡谷之中。此次初探今日“桃花源”,收获颇丰。顿感古县渑池不仅历史悠久,遗存厚重,且山水独特,深谷藏奇。昔日只知有仰韶遗迹,秦赵会盟台,冯异古城和周当隐居的“不召寨”、“周当窑”等,不曾想还有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赵沟古村。孤陋寡闻,实在惭愧。
笔架山黛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