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个地区是怎么由来的(青海省名字是怎么来的)
青海这个地区是怎么由来的(青海省名字是怎么来的)北边流入新疆境内且还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河的塔里木河起源起喀喇昆仑山脉,而西部是我最常提到的就是阿姆河与锡尔河,虽然它们分别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但青藏高原上冰川面积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两条河流的径流量。所以,从青藏高原孕育的河流所流经的地区来看,说青藏高原是中华水塔其实并不贴切,亚洲水塔或许更符合实际一些。那说咱们的青海在这里面,扮演半个亚洲水塔的角色,不过分吧?同样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怒江一路向南,在来到缅甸境内后,被命名为萨尔温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澜沧江,离开我国后,更名为湄公河,它在穿过了中南半岛上的所有国家后,注入我国南海。对了,印度的两条母亲河:恒河与印度河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实最初它根本不叫青海!还是苏武牧羊的西汉时期,它的名字为鲜水海或者是仙海。但西汉末期,那个十分爱折腾的王莽在篡汉之后,拿着地图一看发现:整个大汉朝既有东海郡,也有
青海省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如此低调的省份,背后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青海省这个名字是比较陌生的。但弟球要是说:长江、黄河、湄公河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了。没错,这三条河流都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甚至很多学者都给青海省冠上了“中华水塔”这个称号。除此之外,其境内的青海湖也许你也有所耳闻,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青海湖其实是个咸水湖。而青海省在地理位置上确是实实在在的内陆地区。那么,名字中的海字又是从何而来呢?由此来看:低调的青海省,到底还隐藏了多少被我们忽略的神迹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却是让人倍感亲切的“中华水塔”——青海省!
由于青海省就是因其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那么咱们就从青海湖开始说起。其实单说青海湖这三个字就非常有意思了。海和湖两个字怎么能同时放一起呢?这不就相当于长江河,或者是黄河江了嘛?前面咱们说到:青海湖是咸水湖,难道名字中的海字就是因此而来吗?其实,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整个这一地区都是一片海洋,甚至连太平洋和地中海都是连在一起的。但在200万年左右时,地壳开始剧烈的运动,运动带来了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青海湖大概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注意,此时,青海湖是淡水湖,而且与黄河相连。后来,随着地壳的继续运动,青海湖与黄河之间的河道被抬起,这就导致了它由一个外流湖变成了“闭塞湖”。也就是说:青海湖里的水流不出去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但,这些原因并不足以证明它的名字中有海,和它为什么是咸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的气候条件。我们都知道西北的高原地区,光照充足,风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青海湖每年的蒸发量基本都大于降水量。
不过,好在它的补给河流多达40余条。这才让美丽的青海湖没有干涸。当然,这也解释了它为什么是个咸水湖了。简单来说:由于青海湖只吃不吐的特点,所以,带着各种矿物质和盐的众多内流河流到这里后,便“安家落户”了。但前面提到的巨大的蒸发量能带走的只是水,而各种矿物质和盐自然就在湖水中积累了下来。久而久之,这湖水自然就咸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罗布泊和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如此看来,湖水是咸的似乎与海没什么关系,那这海字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其实很好解释。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看到青海湖如此大的水域,称呼它为海,不过分吧?同样的,古时我们还将贝加尔湖命名为北海。也就是西汉时期苏武牧羊的那地儿。而青海中的青字代表的就是湖水的颜色。
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实最初它根本不叫青海!还是苏武牧羊的西汉时期,它的名字为鲜水海或者是仙海。但西汉末期,那个十分爱折腾的王莽在篡汉之后,拿着地图一看发现:整个大汉朝既有东海郡,也有南海郡,甚至还有北海郡,唯独没有西海郡。妥了,咱就在鲜水海这疙瘩设置个西海郡吧。这种决定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像是一个皇上能做出来的,但它确实被记录在《汉书·王莽传》里。当然,倒腾名字的活可不止西海郡这一个地方,王莽上位后几乎把全中国的郡县名字都改了遍。这么看来,这位老哥不但爱折腾,好像还有点强迫症。或许是太爱折腾了,在只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之后,王莽便被杀,他所建立的新朝和西海郡这个名字也随之消失了。唉?今天的这段历史,好像少了点什么元素?噢,对,三国的元素。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熟悉吧?这位孔圣人的后代在东汉末年就曾任职北海国国相。所以,他也有了:孔北海这个称号。好了,说完青海的历史,咱们再来聊聊今天的青海。
这张图片就是面积多达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如果我再把行政区域给大家标注出来,就会发现
之所以叫青藏高原,就是因为青海省与西藏是它的主体部分。当然,我们的邻国,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甚至是缅甸全部或者一部分处在青藏高原上。但,它们的面积相比来说,实在太小了。除了青藏高原本身外,它所孕育的河流,更是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来,咱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看看从它体内流出的河流到底影响了哪些国家。向东,自然不用多说,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与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母亲河。而这两座山脉都位于青海省境内。
同样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怒江一路向南,在来到缅甸境内后,被命名为萨尔温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澜沧江,离开我国后,更名为湄公河,它在穿过了中南半岛上的所有国家后,注入我国南海。对了,印度的两条母亲河:恒河与印度河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
北边流入新疆境内且还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河的塔里木河起源起喀喇昆仑山脉,而西部是我最常提到的就是阿姆河与锡尔河,虽然它们分别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但青藏高原上冰川面积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两条河流的径流量。所以,从青藏高原孕育的河流所流经的地区来看,说青藏高原是中华水塔其实并不贴切,亚洲水塔或许更符合实际一些。那说咱们的青海在这里面,扮演半个亚洲水塔的角色,不过分吧?
聊完以上这些之后,大家是不是觉得:噢,那个原本很陌生的青海省,居然一下子变得如此亲切了。当然还有更亲切的青海地名。
如果之前你经常看弟球关于地名文章的话,那么,青海的这些地名,估计你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来,咱们一个一个说。
西宁西宁,西陲安宁!
海东海东,青海以东!
同理,海北、海南、海西三个自治州指的就是它们位于青海湖南北西三个方向。
黄南黄南,黄河以南嘛!
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名字中,果洛二字的来源还挺有意思的。四川、青海、西藏的交界处,都是藏族生活的区域。相传,大概一千年以前,这一地区有个部落,咱们就叫它为A部落吧。在迁徙到目的地后,A部落发展得越来越强大。但如此一来,当地的B部落觉得,我得给你这个外来人点颜色看看。不过,A部落在提前得到了消息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并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头人。那么A部落“反败为胜的头人”的名号便传了下来。后来到明清时,这个名号在藏语中演变为:郭罗克松。再后来又简化为郭罗克、俄洛等名字。最后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果洛,当然它在藏语中的意思依然同一千年前一样,也就是反败为胜的人。
玉树的名字目前来看,就没有果洛那么复杂了,它在藏语中是遗址的意思。当然,这个遗址指的到底是哪里的遗址,弟球暂未找到,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好,看到这,你可能会有个小疑惑:为什么玉树那会有一大块海西的飞地呢?这地方直接归玉树自治州管理不好嘛?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这块飞地名为唐古拉山镇,而唐古拉山镇距离玉树州首府玉树市的距离相当之远,并且即没有国道也没有铁路,但唐古拉山镇与格尔木市之间是有青藏铁路和109国道相连的。所以,从行政便利的角度来说,唐古拉山镇归格尔木管理是最优解。说到这你可能又会想:既然如此方便,为什么不把玉树州西北部那一片区域,也划给海西呢?兄弟,那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啊,谁管不都一样么?
一说到无人区,大家应该能想象到青海地区的自然条件了吧?就拿海西州来说,面积虽达到了32.58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却只有47万不到。人口稀少,条件恶劣,如果你是海西人,你该怎么办呢?2010年,海西人将目光投向了与自己地理条件相似的安第斯山脉。在沦为欧洲殖民地之前,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发现了一种农作物,这种东西吃起来,口感可以,而且还挺抗饿。渐渐的,印加人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植物。甚至后来还发展到,当地印加部落的国王在每年的开春,用金做的锹种下第一颗种子。以此来祈祷今天会有个好收成。时间再来到现代,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藜麦籽料中的蛋白质、类胡萝卜素、维C等营养成分,均高于水稻、小麦等传统谷类作物。而且,籽中居然还富含大量的矿质营养。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后来为了表彰印加人将这种植物流传到今天,联合国大会宣布,2013年为国际藜麦年!至此,追求健康饮食的人们开始将藜麦贯以“粮食之母”“超级谷物”等称号。那么在观察到这样的市场需求后,海西人想到:自己的地理条件与安第斯山脉是非常相似的,再加上本身藜麦这种植物就合适在高原地带种植。于是,在试种发现不会引发恶性生物入侵危害后,2014年,全青海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而且藜麦这种作物还有着防风固沙、抗旱耐碱等特性,毫不夸张的说,藜麦这种作物有种为青海量身订做的味道了。而且,普通的藜麦营养价值已经高过其它类型的谷类作物,而来自高寒地区的青海藜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更有意思的来了,与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不同的是,藜麦在成熟之际,麦穗五彩斑斓,这样的美景又在不经意间点缀了青海那本就美丽的自然环境。如此浑然天成的景色让弟球想到了王勃的那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藜麦这种谷物不但长得好看,营养价值高,其烹饪方式也是即简单又多种多样。比如你可以选择像煮米饭一样来煮藜麦。你也可以将三色藜麦煮熟后,放在水果捞中。总之,不管你是为了减肥,还是为了增肌,又或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全面的营养膳食,藜麦都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你还可以将青海藜麦推荐给家里吃惯了大米白面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