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伏天出汗怎么调理(伏天来了出汗季)
3伏天出汗怎么调理(伏天来了出汗季)2017年三伏时间如下: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旬。」俗话说「热在三伏」,就是隐伏以避盛暑的意味了。在《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阴阳书》曰:「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
2017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一些……
此时正处于最热的“三伏”中,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俗话说「热在三伏」,就是隐伏以避盛暑的意味了。
在《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阴阳书》曰:
「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
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旬。」
2017年三伏时间如下: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10天)
中伏:7月22日至8月10日(20天)
末伏:8月11日至8月20日(10天)
先来看看未来一周的天气是否应景?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
未来一周,新疆南部、内蒙古中西部、
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江淮、
四川盆地南部、江南大部、
华南东部等地仍持续高温天气,日数可达3~9天;
18-20日,华北、黄淮高温天气有所缓解;
21日起,华北中南部、黄淮地区高温再度发展……
怎么?文字没看明白?那小编举两个例子:
西安未来连续5天40℃ ,已烤熟……
南方多地的高温热浪,一来就是7天起……
感觉怎么样?
是时候聊聊如何应对这痛苦的“三伏天”了吧?
那么,这就走起!
科普三伏天为啥那么热?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
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
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
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
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既然注定要在这个夏天“蒸桑拿”,
那么如何出汗才科学健康呢?
1
首先,如果寒湿在体内积累,你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吃凉腹泻,风湿关节炎,浑身酸痛乏力,经常性落枕,头痛,容易感冒,消化不良,喝水都长肉,湿疹,皮肤过敏,皮疹……
甚至脸色灰黯、长斑等等都可能与湿气有关。
但淋漓大汗并不可取,每天保证半个小时的微微出汗时间,可以让常吹空调的身体清爽健康。别人都是苦夏,茶饭不思,但是会“生活”的小伙伴,比如小编就胃口大开(手动比心),
下面这些吃法,都能达到微微出汗却不伤津液的效果~!
伏天怎么吃?
最简单的是红糖姜汤,姜切末,闷入开水中3至5分钟,加红糖饮用。
酸辣辛香的东南亚菜,适合三伏天了。带有特殊香气的调料,开窍、除湿、发汗。泰国的冬阴功汤、新加坡的肉骨茶、云南的酸汤,受寒、感冒后喝上一碗,微微地出汗,身体就舒服多了。
不喜欢特殊味道的人,吃最简单的热汤面就好。
喜欢清淡的口味,还有经典的红豆薏米水、老鸭冬瓜汤。
【更加平易近人的入伏美食】饺子
谚语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我国民间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习俗,此时如果在饺子馅里加入一些胡萝卜、油菜、茴香菜、香菜、菜心、洋葱、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就更好了,可养肺气防感冒,
又开胃增加食欲。
伏天如何科学运动?
虽说热在三伏,入伏后更不要总躲在空调房里,最好每天清晨或上午在室外阴凉处做些运动,有至少30分钟的出汗时间。
散步、慢跑、快步走、跳舞都很好。
不过,出汗后,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哪怕一身臭汗,也要注意不要踩到这些「雷区」。
忌 马上洗澡
忌 湿毛巾擦汗
忌 后脑、双肩、后腰吹风
忌 用低于体温的水洗澡
忌 穿堂风、空调房
出汗就任其出透,可用干毛巾擦干汗水,稍作歇息,
待呼吸平静再进入阴凉处。
另外,在夏天,
不愿意出门的小伙伴常常在冰箱里囤积许多蔬菜水果,
殊不知,
冰冻在冰箱里的果蔬也是有保鲜期的,
如果藏不好,
还有可能造成腐烂变质、甚至中毒。
最后提供一张冰冻食物的时间表,做个参考,
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呀~
暑气渐重,
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食物放进肚子里~你说呢?
关于怎么科学合理度过“出汗季”,
小伙伴们还有什么小妙招吗?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拒绝晒凉快... )
作者:一多 气象编审:卞赟
责任编辑:张小娟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网 搜狐 活法儿 最爱大北京公众号等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百度图片 最爱大北京等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