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满是宝藏,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以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顺着他原来的脉络,细细地去挖掘。躺在床上,消化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他不再是那个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小孩,感觉熟悉又特别陌生。有时候就像走进一个迷宫,前面被一堵墙拦住去路,身后也没有退路,我只有思考,刚才是从哪条路走进来的?是不是判断失误了,理解错误了?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确的路?要不要再试一试?但更多时候,惊喜总是不期而至,下一秒就看到了闪烁的光亮,在长长的神秘的迷宫里,就像发现了一处又一处宝藏。“比如,自然状态下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我们对自己鼻子的认识其实是来自第三人称的视角。”“我们脑海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在不同瞬间第一人称视角的串联。”(我飞速回去快速回忆并记录他的原话,还原度约90%)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

文|橙子妈妈

1.

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让我陪他一会。我去他的房间,我们一起聊如何与情绪对话,为什么深呼吸有帮助,可以怎么做冥想。他突然对我说:

“你发现没有,你常常习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去代替第一人称。”

我愣了三秒,企图理解他想表达的内容:

“比如,自然状态下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我们对自己鼻子的认识其实是来自第三人称的视角。”

“我们脑海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在不同瞬间第一人称视角的串联。”

(我飞速回去快速回忆并记录他的原话,还原度约90%)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2)

躺在床上,消化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他不再是那个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小孩,感觉熟悉又特别陌生。有时候就像走进一个迷宫,前面被一堵墙拦住去路,身后也没有退路,我只有思考,刚才是从哪条路走进来的?是不是判断失误了,理解错误了?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确的路?要不要再试一试?但更多时候,惊喜总是不期而至,下一秒就看到了闪烁的光亮,在长长的神秘的迷宫里,就像发现了一处又一处宝藏。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满是宝藏,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以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顺着他原来的脉络,细细地去挖掘。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3)

2.

升入初中以后,儿子变化很大。这一年的时光像施了魔法那般绚烂,在他身上留下五彩的印记。

他似乎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谁”,对“要去向哪里”也有了朦胧的轮廓(是的,他还没有坚定具象的理想);他语言更有魅力了,常常一句自嘲或者冷幽默就化解了尴尬;时常说出一些超出我对他认知的话:比如自我,认知、人格;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什么是孤独,如何看待和父母的关系;暑假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他是一个器官捐献的拥护者;他说妈妈你放心,我现在不会谈恋爱的,因为我还没有负责任的能力;我再也不说我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这个公众号,因为有一次在和我们聊到亲密关系时,他说他感觉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问我是不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他身上。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对此是有压力的,虽然我有着洞察,但依旧没有真正把自己和他分离。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4)

他依旧会情绪化,有管理不好自己的时候,绕来绕去又去拿了手机;有行动力差的时候,攒足了劲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某些学科上,思考深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偶尔不安全感还是会冒出头来(这不是他的错)。但这就是完整,真实的他,是这个阶段成长的全部。读他,真的就像读一本书,伴着好奇感、新鲜感,偶尔也有忐忑,不知道后面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但我一直坚信的是,这会是一部有内容的书。我喜欢这本书。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5)

3.

当孩子进入中学,我们可以为他做的事真的越来越少。你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努力来适应孩子的这个阶段?都做了些什么呢?回顾过去这一学年,将点点滴滴归纳、指向,我似乎只做了两件事

(1)经营亲子关系,努力成为他的好“朋友”。

亲子关系的经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灵活、智慧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虽然很多时候我并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但我抱着理解的姿态去表达和沟通,就可以获得他同样的理解。

有些父母给我留言时很困惑:我明明也对他很好啊,一直陪伴,给他做饭,上学接送,为什么我们的亲子关系还是很差?我还是完全不懂他?我想,大致是因为虽然做到了陪伴,但只是陪着,没有深度的交流。青春期孩子对理解、精神共鸣有着强烈的渴求,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交流或者交流太少,依旧不能称之为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6)

(2)丰富他的“素质教育资源库”,努力成为他的好“战友”。

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父母总是很矛盾。如果要走国内中高考路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校本课程上是必须的。但又担心校内太忙,会挤压孩子用来发展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变成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最后发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完全不矛盾的。素质教育最大的主体在家庭,责任方在于父母,即使孩子身处我们所谓的“县中模式”,这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并不是对立的。

素质教育不是狭义的琴棋书画,从学习本身学习如何理解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坚持不放弃,也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素质教育还在父母的格局和视野里,认知拓展、批判性思维、逻辑架构、情商养成等都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的素质。

孩子不会天然养成这样的能力。丰富孩子的“素质教育资源库”,除了保持自己的持续学习,不让自己成为孩子太低的天花板,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挖掘好的阅读资源。阅读可以弥补父母教育的局限性,我们有认知边界,有些道理即使我们自己理解,也无法给孩子输出恰当、成熟的语言,但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也许他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7)

4.

我努力学习去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不仅仅因为希望他摄入的内容是健康有营养的,更重要的是,时间对于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虽然阅读要广泛,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能漫无目的。同样一个小时,阅读不同的内容,“性价比”是不同的。这可能比较功利,但却很现实。

阅读资源库的筛选,也要紧密结合孩子的发展阶段、认知水平、兴趣喜好。

比如,我看到他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上做了好多记号,就买来《弗兰妮与祖伊》送给他;

比如某段时间他对诗歌很感兴趣,我们就商量那段时间集中读诗歌、散文,把汪国真、顾城、宗璞、海子、徐志摩、林清玄等连续着读完;读完后他发现自己最喜欢林清玄,我们就又买了全套;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8)

(这个暑假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我们出去过周末,他在酒店吃完早餐后在走廊看书等我们)

比如他很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边吃着美食,边看上一集是非常享受的时刻,我就送了汪曾祺的《人间至味》给他,读的过程中,又买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比如,他最近对时间、生命的意义有些思考,我就买了《天蓝色的彼岸》给他,在找书的过程中,还意外挖掘到了一本杂志——《少年》。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9)

(“by 青春期手册”指图片由青春期手册拍摄,下同)

作为三联的老粉,很惊喜《三联生活周刊》出了青少刊,取名《少年》。我查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本杂志的内容面向9-16岁的青少年;看了创刊号的目录,不仅涉及大量人文思维启蒙方面的内容,还有青春期孩子关心的青春痘、情感教育等话题,果断订阅。

创刊词里,执行主编陈赛说:“十三四岁,是一个奇怪的年纪。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这个世界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真相,比如原来你不是完美的,你的父母也不是全能的,成年人说话常常言不由衷,世上的事常常并不如意。”

《少年》2020年6-12月一共4期,目前已经出了两期,买来后我每篇都认真读过。我根据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整理了10条值得阅读的理由,如果你也关注孩子这些方面能力的养成,我强烈推荐你为孩子订阅。

值得为孩子订阅《少年》的十条理由

1、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很生动,很“青春期”。

最触动我的一句话躲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里,来自创刊号上“新知”专题里的那篇《夏先生的故事》:

“在一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个顿悟的特殊时刻,从无忧无虑的时光中醒来,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是艰辛、复杂、令人难以忍受的。然后,怎么办?”

是的,然后,怎么办呢?这无比生动地刻画了青春期孩子的迷茫,混乱中的挣扎,带给孩子心理上的共鸣。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0)

2、我很关注的“情绪情感教育”,第一期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他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个小时,为他在学校里默默忍受的欺凌和不公痛哭不止。但他应对人生的主要方式上愤怒,他会冲着他的母亲大吼大叫。“

“尤其在青春期,我们常常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在明明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激烈地将他们推开,拒绝他们的好意;在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却自伤自怜,避开朋友的关心,孤立自己。”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1)

3、关于游戏,第二期另辟蹊径,使用了一个热衷于游戏研究的作者的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带来全新的思考。

“我想,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不友好,也许恰恰来源于交流不太便利。在很多游戏中,没出问题的时候,谁都不说话,等要说话时,往往就是吵架。可如果我们事先知道,你我只有很有限的形式与资源可用来交流,咱俩是会把这个资源拿出来发泄负面的情绪,还是更加理智一点,让这宝贵的沟通机会帮助我们走向胜利呢?”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2)

4、朋友,在青春期阶段的关系组成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但很多孩子会遇到社交障碍,第一期里《怎么做一个好朋友?》讲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在一个大风天,青蛙和蟾蜍不约而同地想要给对方一个惊喜,悄悄跑到对方的院子里,把落叶打扫干净。但当他们打扫完回家后,一阵大风又将一切恢复原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最爱的人,永远不知道我们有多爱他\她。”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3)

5、我儿子有青春痘,虽然他没有为此烦恼,但我知道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头痛”。这个话题在第一期和第二期里都有涉及。

“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脸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认真,而别人也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关注我们。再说了,一张无痘无痣的脸就充满魅力了吗?”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4)

6、关于对不同职业的理解,第一期《策展人的一天》和第二期《考古工作者的日常》,都给我们开了一扇窗

一个月前,我接到了家里亲戚填报高考志愿的支援请求,考得很好,但对学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概念,让我来帮她决定。这是很多孩子在12年寒窗苦读后面临的境地。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错,我们能做的是尽量给他们创造了解不同职业的机会。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5)

7、我看中杂志里既有宏观的视角,又有微观的观察,这可以帮助孩子拓展全局的视野,也能养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能力。

比如第二期专题里《时间有多深?》讲时间和宇宙,帮助我们从宏观上展开思考;第一期专题里《怎么认识一只中亚玉杯?》又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切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6)

我很喜欢第二期的《如何阅读一座森林》,这和第一期的《如何像福尔摩斯一样看一幅画?》有着一脉相承的魅力,都是从微观里去思考意义。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7)

8、在同一个内容上,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关联。这些都是在架构孩子的知识体系。

比如第一期的《博物馆》专题,5部分内容丰富而全面地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呈现纵向的架构。而第二期的《中国人从哪来》里的内容又横向与《博物馆》有着微妙的呼应。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8)

9、我关注的批判性思维,在两期里都各有一篇文章,以“独立思想训练营”的小专栏形式呈现。《当社会生病的时候》、《如何跳出自己的视角》都是青春期孩子会去思考的话题。

孩子读了初中我已经崩溃(我只做了这两件事)(19)

10、更重要的好奇心,藏在字里行间每个角落里。

不管是《世界真奇妙》的小主题,还是每篇的字里行间,都有着生动活泼的新鲜感在跳跃 。好奇心,是原动力,是行动的起点,它就像一颗颗小种子,被播种下去,等待着花开满园。

写在最后:

我时常在想,10年后,再看到我们的孩子,当他们从少年长成一个青年,他么会是什么样呢?虽然这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需要我们的设计,但我充满了好奇,你也会这样吗?

我想,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不是物质,不是确定性,而是可能性。一个有可能性的孩子,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橙子妈妈。资深媒体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专注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