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定律事实与想的不一致: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
心理学定律事实与想的不一致: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苏东坡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虽然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实验,说明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现象: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未必是因为他们有多优秀,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心中有佛,所以看其他人都是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是一个人缘非常好的人。
有一位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教授召集全班同学,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在纸上写下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
有的同学苦思冥想了好几分钟,都想不出一个名字,而有的同学,却可以一口气写下十多个名字。
随后,教授经过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可以轻易写下很多个名字的学生,他们自身恰恰也是非常受众人欢迎的人。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现象: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未必是因为他们有多优秀,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心中有佛,所以看其他人都是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是一个人缘非常好的人。
虽然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也就是说,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街边的乞丐,在苏东坡眼里,个个都是好人——这就是苏东坡人缘好、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正是因为他自身就喜欢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身边的人才会都喜欢他。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源于心理学中的一个定律:吸引力定律。
所谓吸引定律,就是说,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的时候,那么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都会被你吸引而来。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从某一天开始,突然对钓鱼有了兴趣,那么慢慢地,你身边就会聚集很多同样喜欢钓鱼的人;再比如有的朋友在退休以后喜欢上了打牌,那么身边也会慢慢出现许多“牌友”。
这些,就是吸引定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缘更好、让自己更受欢迎,又该如何运用“吸引定律”呢?
首先,确定一个自己希望接触的圈子,然后进入这个圈子所在的领域,持续深耕。
比如你希望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是一些会做生意的人,那么你自己就要进入做生意的这个领域。
毕竟——你天天上班,那么接触得最多的人,当然就是同事;但如果你把思想的重心放在做生意上,那么你接触的人,就会变成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等。
其次,在进入相关的圈子之后,要发自内心地去发掘身边人的优点,让自己因为对方的优点而喜欢上对方这个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因为对方的某一点不好,就完全排斥和拒绝对方。因为就算是能力再差的人,也一定有比你更擅长的技能。
做到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都是那么可爱。如此一来,你就会在不经意之间,通过你的一言一行,向别人表达出你的善意。
当别人感知到你的善意以后,绝大部分人都会被你吸引而靠近你——因为,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其实说白了,人缘好、受欢迎的根本方法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每个人对待你的态度,恰恰反映出了你对待别人时的言行举止。如果想让围绕在你身边的人,都是喜欢你的人,那么你首先就要做到喜欢他们。
END
我是梦瞻,祝你脱贫也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