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绝圣弃智,道德经绝圣弃智
道德经·绝圣弃智,道德经绝圣弃智那这篇文章,先为大家讲解一下第一句话的含义吧,以及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一段话,简称为”三绝三弃“,很多人只是简单的从字面理解,认为老子告诉我们要放弃“智”、“义”、“利”,这怎么能对呢,我们一直被教育一定要“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这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啊,老子怎么能这么说呢,老子说的不可信。那这样就完全低估老子了,老子是大智慧之人啊,怎么会说出如此荒诞之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大家好,我是谦哥,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解《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章的争议是最多的,即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这一段话,简称为”三绝三弃“,很多人只是简单的从字面理解,认为老子告诉我们要放弃“智”、“义”、“利”,这怎么能对呢,我们一直被教育一定要“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这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啊,老子怎么能这么说呢,老子说的不可信。那这样就完全低估老子了,老子是大智慧之人啊,怎么会说出如此荒诞之话。
那这篇文章,先为大家讲解一下第一句话的含义吧,以及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讲给谁听的,很多人以为是讲给老百姓的,也不完全错,但其实大多数是讲给领导者听的,老子当时写的初衷也就是为了领导者能顺应自然之道,治理国家,社会太平。
所以老子肯定不会说”放弃圣贤思想、放弃智慧,才能让人民获利百倍“这句话,这种表面的理解不是老子所想,而真正的含义是:领导者不要过于追求虚幻的名誉,不要整天把这些名誉放在口头上,而要放低自己,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灭亡。
比如宋徽宗,就非常喜欢做“圣人”,抬高自己,自诩自己是道君皇帝,当时有一种说法”黄河清,圣人出“,意思就是如果黄河水清了,那就代表圣人出现了。
而正好,在宋徽宗统治期间,黄河水一共清了三次,宋徽宗就开始对外声称自己就是圣人,于是官吏们就开始拍马屁,皇帝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就开始飘飘然了。
宋徽宗呢,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祥瑞之兆,比如今天遇到一只白鹿,明天又看到灵芝,官员们拍马屁说这是祥瑞,意思是什么啊,正是皇帝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才会出现,皇帝一开心,赏。于是,不良风气开始盛行,官员们不务正业纷纷造假,这出来一只神龟,明儿又捞出金子了,都说是祥瑞之兆。
有一次,宋徽宗收到一只背上长满芝草的蟾蜍,龙颜大悦,众朝官纷纷祝贺。可不料几天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蟾蜍身上的芝草因泡在水中的缘故,掉下去了,宋徽宗看到后,勃然大怒,将相关人员一律重罚。
这种风气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宋徽宗末年,国力严重衰退,金兵来袭,所有的金银珠宝、名贵字画,都被掠走了。
宋徽宗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作为一个领导者,不是去想着怎样为百姓谋福利,而是捧着一个虚假的名誉放不下,把自己放在天上不落地,造成了贪官污吏、溜须拍马的越来越多,不干正经事,这正是违反了老子讲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不说古代,当今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部门或者公司取得成绩,领导就到处自诩说主要这是我的功劳,这样的人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被虚荣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前未来。
职场中,为了能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往往都特别争强好胜,看上去上进心很足,但其实他们只是为自己,很少为公司着想,这样的结果可能就会为了赢而赢,偏离了最初的目标,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那种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就产生高人一等心理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放不下架子,到处推销自己,这样的人注定失败,很难有大的进步。
所以,作为领导人千万不要被虚幻的假象蒙蔽了双眼,而应该放低自己,扎扎实实去做事,这样你的境界才会提升,别人才会心甘情愿的追随你,公司才会发展越来越好。李嘉诚在面对冯仑等人的来访,还能降低身份在电梯口等着,并一一亲自递名片,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事业不成功也很难。
《道德经》主要是为领导所讲,所以,这句话,也为领导所听,大家千万不要只理解表面意思,误解了老子的大智慧。
END.
我是谦哥,请关注我的账号:谦哥聊国学,听我为你讲解更多的国学智慧,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