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晴空月:万古长风一朝风月
长风万里晴空月:万古长风一朝风月其实,拓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和隋朝时期的拓片,但可以肯定,梁朝和隋朝就已经出现拓片。到了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通过这些金石拓片,在纸墨之间感受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孤寂的历史长河中,拓片艺术展现出的是生命的跃迁。它是人类向往永恒的浪漫见证。
满目青山,皎月疏桐,空翠风烟,这些“须臾之物”,皆在绘画时、书法间、碑拓中,刹那间幻化为永恒。当下即永恒,一刻即千古。
人类自古以来追求永恒,追求不朽。《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从中可见,为了将文字与图案保留下来,古人遍将其刻在石头与青铜上,传给子孙后代。
石,是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现在,广义上金石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封泥等器物。古人对石的钟爱可从文字记载中窥一二。它是“海枯石烂”的爱情誓言,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同心坚守,是“粉身碎骨全不怕”的高洁志向,是“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的潇洒风流。于是,当我们在中国的名胜古迹中游走时,我们常看到山间崖壁上的书法、雕刻,摩崖石刻,让自然山水顿时有了人文气息的厚重感。斑驳的青铜器皿上,铭文的历史感和文化味,瞬间穿越时空,连接千年。
题字刻石的人希望将自己所想、所做之事为更多人知道,也为后世人知道,于是他们借助于石头坚硬的质地,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消磨,希望它带着文字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如何将碑刻、器皿上的文字和图案永久保存?于是人们想到将宣纸蒙在金石表面,再用墨拓印,金石拓片由此而来。
其实,拓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和隋朝时期的拓片,但可以肯定,梁朝和隋朝就已经出现拓片。
到了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
通过这些金石拓片,在纸墨之间感受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孤寂的历史长河中,拓片艺术展现出的是生命的跃迁。它是人类向往永恒的浪漫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