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李大钊出殡但赵纫兰却是其一生中唯一的挚爱,两人相濡以沫二十余年。而队伍中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个哭得撕心裂肺的裹脚女性。此人正是李大钊的发妻赵纫兰。她是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妇,比李大钊大了整整六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3年4月23日,风沙漫天的北京街道上,一支出殡的队伍缓步前行。

几个披麻戴孝的人走在前面,数百名群众自发地胸戴白花,低头跟在后面。

亡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

而队伍中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个哭得撕心裂肺的裹脚女性。

此人正是李大钊的发妻赵纫兰。

她是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妇,比李大钊大了整整六岁。

但赵纫兰却是其一生中唯一的挚爱,两人相濡以沫二十余年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

李大钊出殡

进步先驱李大钊先生为何会甘愿守着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过一辈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忠于革命,英勇就义

1927年,段祺瑞政府刚刚倒台,奉系军阀张作霖就率军进驻北京。

一时间,北京城内一片白色恐怖。

陈独秀致电李大钊,要他先南下避避风头。

可是当时北方的党建工作刚有起色,正处在关键时期,李大钊说什么也不肯撤离。

同年4月6日清晨,北京朝阳里四号的李家,一片安宁。

一家之主李大钊正在伏案办公,大女儿星华坐在他旁边的长椅上安静地读报。

屋外妻子赵纫兰正带着小女儿炎华在院内散步。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

李大钊与赵纫兰

突然,阵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伴着一声巨响,大门被人踹开。

大批军警鱼贯而入,恶狠狠地大喊大叫,甚至有人朝天鸣枪,以示警告。

炎华被吓得尖叫着钻进母亲的怀里;

星华也扔掉报纸,紧紧抱住父亲。

军警队长吴郁文让手下控制住院内的母女,然后带着一众人马进屋。

来人凶神恶煞,李大钊却神色淡然,只是轻抚着怀里的女儿。

李大钊夫妇和两个女儿就这样被带走了。

能抓到一个共产党的领导人,张作霖喜不自胜,立刻吩咐手下: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撬开他的嘴。”

他想要的是一张写下所有共产党员名字的花名册。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3)

张作霖

可是李大钊先生即便被折磨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仍坚守信仰,一个字也不肯说。

张作霖希望落空,下令于4月28日绞杀李大钊在内的二十位革命者,以儆效尤。

行刑当天,大钊先生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这一年,他也不过38岁。

令人痛心的是,此时赵纫兰还对丈夫的死讯一无所知。

被释放之后,一出监狱大门,她便四处搜寻李大钊的影子。

可直到走回家中,都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

入睡前,炎华和星华抓住母亲的袖子,瞪大双眼,天真地问:

“爸爸去哪儿了?”

赵纫兰一边安抚着女儿,一边祈祷丈夫第二天就能平安归家。

次日天刚蒙蒙亮,她便起身走到门口张望。

只见弟弟赵晓峰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手里还不停地挥着一份报纸。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4)

李大钊受刑的报道

不等他开口,赵纫兰一把夺过报纸。

看见上面的头条,她的脸瞬时变得惨白,当场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赵纫兰在孩子的哭声中醒来。

这时的她就像是被抽去了所有力气,心如死灰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二十多年的夫妻情分如同电影一样,一帧帧在她脑海放映。

夫妻情深、相互扶持

1884年1月21日,赵纫兰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

父亲赵文隆虽是个商人,却十分喜欢读书,尤爱古文。

她的名字就出自《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配”。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赵父还是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育女儿。

赵纫兰从小便裹着小脚学习如何成为贤妻良母,不曾踏入学堂一步。

十六岁那年,她遵父母之命,嫁给了同村的李大钊。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5)

李大钊

李家虽不富裕,但两家世代姻亲,也算知根知底。

女儿嫁过去,赵父赵母很是放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纫兰的新郎官当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小男孩。

而且李大钊年幼失怙恃,又无兄弟姐妹,从小被祖父拉扯大。

赵纫兰嫁过去,与其说是做媳妇,不如说是当娘。

但她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嫁夫从夫的观念深入骨髓,

自然能够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一进门,赵纫兰便将李家打点得井井有条。

她尽心尽力侍奉老人,妥帖照顾还在读私塾的李大钊。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6)

赵纫兰

她虽没有进过学堂,但父亲从小就在她耳边念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赵纫兰十分看重丈夫的学业。

李大钊首次参加童试落榜,沮丧不已。

赵纫兰摸摸他的脑袋,温柔地安慰道:

“憨坨,再接再厉,下次一定能中”。

为了让李大钊安心读书,家中的事务都由她一人承担。

彼时,赵纫兰不仅要洗衣做饭,还要耕地放牛。

李大钊下了学堂,想要帮她分担,但每次都会被赶去书房。

不仅如此,赵纫兰带过来的嫁妆也几乎都花费在丈夫的学业上。

在她的极力支持下,1905年秋天,李大钊成功考入永平府中学堂。

听闻喜讯后,赵纫兰内心的骄傲油然而生,自觉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7)

永平府中学堂方位示意图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李大钊读中学期间,祖父突然离世。

家里仅剩几亩薄田,妻子嫁妆也消耗殆尽。

一时间家中吃穿用度只能靠赵纫兰在外做工养活。

几年下来,她的双手布满老茧,不过二十出头,肤色就已蜡黄。

李大钊于心不忍,动了退学养家的念头。

但赵纫兰却坚决反对,难得对他发火,并且将他“撵”回学校。

李大钊自知唯有用功读书才能报答她的恩情便日日学到深夜,成绩也一日比一日优秀。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8)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随着年岁的增长,李大钊的眼界也越发开阔。

他认清了国家的现状,立志要救国于危难之中。

可眼看着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羸弱的政府只能通过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妥协。

他渐渐明白旧学堂的四书五经救不了中国;

于是暗下决心考进新学堂,去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

这一次,赵纫兰二话没说便答应了。

她虽然不懂何为“新学堂”,但她相信“憨坨”。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9)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也是这一年赵纫兰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不幸的是,他们还没来得及体会为人父母的喜悦,孩子就夭折了。

但赵纫兰并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很快振作起来为李大钊筹措去天津上学的费用。

李大钊曾在《狱中自述》中写到:

“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的勉强卒业。”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0)

李大钊狱中手记

此后几年,李大钊在学堂发奋读书;

赵纫兰则在家操持,为他稳定后方。

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也相继降生,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不少欢乐。

1913年,李大钊从政法院校毕业。

但他仍感学识不足,想要东渡日本。

赵纫兰一如既往地支持他所有的决定,只问了句:

“需要多少钱?”

此时,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才刚刚降生。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1)

日本早稻田大学

不久之后,李大钊前往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而这一别就是三年。

革命年代,风雨同舟

1916年1月回国后,李大钊还没来得及回家便与陈独秀等人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直到中秋节,他才赶回家乡与妻儿团聚。

近乡情怯,刚走到院门口,听着屋内孩子的嬉笑声李大钊鼻尖一酸。

他好不容易整理好情绪,推门而入。

“你找谁?”

孩子们停止嬉闹,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疑惑地问道。

李大钊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正当其手足无措之际,赵纫兰听见院里的动静,端着筲箕走出来。

看清来人,她傻傻愣在原地。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2)

《觉醒年代》剧照

看着她憔悴的脸庞,李大钊不禁红了眼眶,哽咽着开口:

“阿姐,憨坨回来了。”

赵纫兰回过神来,也跟着流泪。

孩子们见母亲哭,纷纷跑过来拉她的手。

赵纫兰赶紧抹干眼泪,将孩子们牵到父亲面前,让他们认人。

一家人又哭又笑地抱作一团,久久不能平静。

不过相聚总是格外短暂。

李大钊学成归来后,肩上的担子也变重。

他在家住了几日,便又返回北京与人创办《宪法公言》杂志。

此后两年,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但赵纫兰没有任何怨言,每次都默默帮他整理行装,只在离别的时候叮嘱一句:

“你踏实去,我守着家。”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3)

李大钊画像

直到1918年,经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

李大钊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

有了稳定的工作,他第一时间将赵纫兰和孩子们接到北京团聚。

初到北京时,赵纫兰十分不习惯。

因为在一大批教授、学者的夫人中间,她朴素得有些格格不入。

怕给自己的“憨坨”丢脸,赵纫兰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在人前。

有一次友人来访,她为客人准备好吃食茶水,未发一言便退了出去。

只见那人端起茶杯,用茶盖撇了撇茶叶,随口说了句:

“您家的保姆很周到。”

谁知,向来温和的李大钊竟然黑了脸。

他转过头,郑重其事地介绍道:

“她是我太太。”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4)

《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与赵纫兰

此后,一有客人初次上门,他便会牵过赵纫兰的手,主动为大家介绍。

常人眼里,他们是那样的不般配;

甚至有人旁敲侧击,让他另觅新欢。

对于这些,李大钊都一一回绝,并郑重其辞地说:

“你们不明白,如果没有赵纫兰,就没有今天的李大钊。”

在这凉薄的世道里,李大钊确信,

只要他转身,就能看见他的阿姐,也只有赵纫兰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他所有的决定。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5)

李大钊为学生担保学费的凭证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工人革命的救国道路进入中国青年的视线。

这让他们燃起了新的希望。

李大钊早在日本求学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工人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此后,他便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观;

并且开始与陈独秀等人筹建中国共产党。

可是无论是宣传,还是建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为此,李大钊每月直接从自己的200元工资中拿出80元作为建党的经费。

而剩下的钱一大半又都被他拿去接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工友

不知不觉中,等他回到家,工资已经所剩无几了。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6)

北大教职员薪金册

每月将剩下的钱交给妻子的时候,李大钊都难掩愧疚。

经济拮据的他们只能在北京城里过着农村的生活。

有时,赵纫兰连买油的钱都舍不得花,时常就是饼就大葱、凑活度日。

但她心中只有骄傲,没有埋怨。

作为李大钊最亲近的人,赵纫兰比谁都明白他的抱负,了解他满心满眼都装着国家和苦难的群众。

直到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此事之后,

让会计科每月将李大钊的一部分薪水直接送到赵纫兰手中。

李大钊一家的日常生活才得以保障。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7)

蔡元培

在北京他们又迎来了三女儿钟华、二儿子光华和小女儿炎华。

一家人厮守在一起,彼此温暖。

然而作为革命党人的家属,赵纫兰一家并无片刻安宁。

尤其是1921年之后,新生的共产党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

李大钊等人也被当局列为乱党,欲除之而后快。

赵纫兰不仅时时都要为李大钊的安危担惊受怕,还要应付反动派的骚扰。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8)

陈独秀与李大钊

那时,经常有来历不明的人李家门口张望。

赵纫兰怕他们图谋不轨伤到孩子,不得不请弟弟赵晓峰帮她守家。

不止如此,李大钊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工作期间,李家院里竟然潜进一个盗贼。

赵纫兰吓得魂飞魄散,把孩子护在身后,让弟弟去报警。

谁知,警察竟然无动于衷。

赵晓峰费了好一番口舌,他们才慢慢摇摇地赶过去。

可此时,李家已经一片狼藉,盗贼早就不知所踪。

熟不知,警匪双方根本就是沆瀣一气是当局专门派来捣乱,只为给李大钊一个下马威。

出了这样的事,赵纫兰不敢再让孩子们住在此处,不得不拖家带口另寻落脚的地方。

正在这时,小女儿钟华患上了白喉,因医治失效而夭折。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19)

李大钊之子李葆华

然而,祸不单行。

赵纫兰还在承受失女之痛时,李大钊就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李家更是遭到军警搜查。

为保安全,一家人只好兵分两路。

李大钊带着大儿子葆华匆匆离京,躲到昌黎五峰山。

赵纫兰则带着星华、炎华、光华返回了大黑坨。

谁知军警穷追不舍,竟然尾随而来,在乡亲的掩护下他们才逃过一劫。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0)

冯玉祥

直到冯玉祥发动政变,李大钊的通缉令被取消,一家人在北京团聚。

但好景不长,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京后,李家就迎来了灭顶之灾。

英雄后事,无限凄凉

数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回过神来,斯人已逝,赵纫兰心中只有无限哀恸。

她一直是个坚强的女人,现在家里没了顶梁柱,她更不能倒下。

可是在操办后事的时候,赵纫兰却无措极了。

她翻遍家里所有角落,只凑齐一副薄棺的钱。

最终还是大钊先生生前的好友梁漱溟等人不忍见英雄的身后事如此凄凉,决意要为其换棺,相中了一块260块大洋的棺材。

奈何几人囊中羞涩,只好与掌柜说明原由,请他降价。

得知是为守常先生,掌柜默默良久,最后只收了一百四十元。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1)

梁漱溟

一众好友带着16名工人为大钊先生重新装殓。

星华、葆华泪流满面地扶着父亲的遗体入新棺。

至此,好友们已经尽了全力,再也拿不出多的钱送他回乡。

最终,李大钊的遗体被安放在宣武门外长椿寺内。

没成想,他英勇就义之后,反动政府还是不肯放过。

在他们的干涉下,守常先生的灵柩在寺庙一放就是六年。

非但这样,他们对赵纫兰和孩子的骚扰也从未停止过。

反动政府以“保护”之名,继续派人监视赵纫兰。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会派流氓、打手欺负孤儿寡母。

直至5月中旬,在周作人等人的帮助下,赵纫兰才得以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大黑坨村。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2)

周作人

但是自李大钊去世之后,家中的日子变得格外艰难。

赵纫兰终日以泪洗面,身体也大不如前。

即使她为了孩子,坚持做工养家,

终究是力不从心,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糊口。

赵纫兰本希望孩子们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读书识字、保卫家国,

但她已经无法像当初支持“憨坨”那样,支持自己的孩子了。

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请弟弟赵晓峰代笔写信给周作人,

请他帮忙解决星华和炎华的学业问题。

1931年,星华和炎华被接回北京复学,赵纫兰独自留在家中。

两年之后,日本关东军攻占山海关。

很快,黑坨子也被日伪占领。

星华将病重的母亲接到北京。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3)

李大钊葬礼中的赵纫兰

而赵纫兰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让李大钊入土为安。

她又一次找到了李大钊的北大同仁沈尹默、胡适等人,恳请他们帮忙。

1933年4月10日,由北大校长蒋梦麟领衔,傅斯年、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13人向社会发起了捐款活动。

用获得的2377元捐款为李大钊和夫人购买了墓地。

时隔六年,李大钊先生葬礼才得以举行。

大批工人、学生、市民冒着白色恐怖的风险参加葬礼。

许多人因此被捕,甚至被杀害。

胡适之墓地简介:河北一裹脚老妇再回北京见胡适等人(24)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公墓

赵纫兰参加完公葬仪式,了却了最后一桩心事便彻底倒下。

1933年5月28日,赵纫兰病故。

临终前,她只留下一句话:

那就是,让她和“憨坨”葬在一起。

1936年,中央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员。

后记

从赵纫兰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品质。

她爱了李大钊一生,从来不曾向他索取过什么,无怨无悔的为他守住大后方。

在革命年代,又有多少像赵纫兰一样站在革命先烈身后默默付出,且不为人知的英雄呢?

参考文献

中国政府网《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新闻《李大钊遇害之谜》

人民网:《揭秘李大钊的家庭生活:糟糠之妻不下堂》

中国军网:《李大钊同志的妻子赵纫兰,职业:革命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