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谁的葬礼上痛哭不止:周总理在谁的葬礼上痛哭不止
周总理在谁的葬礼上痛哭不止:周总理在谁的葬礼上痛哭不止早在1969年初,79岁高龄的胡志明已然步入垂暮,本就在革命工作中挣扎得千疮百孔的身体岌岌可危。当年春天,胡志明心脏病骤发,病情如山崩海啸般汹涌而下,终于压倒了这位一生坚强的革命老人。英雄垂泪,壮士悲歌。一番劝慰后,周总理带领代表团默默肃立致哀,在无声中诉说着对旧友的怀念与追忆,不觉间已然泪染青衫。待夜幕降临,周总理在越方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秘密赶往胡志明遗体存放处,与自己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作出最后的告别。看着沉沉睡去的老友,回想起二人志同道合的一生,那一年年慷慨岁月,一次次热血激昂,终是悲切难掩,涕泪纵横。
1969年9月4日,秋日昏黄中,周恩来总理带队缓缓步入越南主席府,满面哀恸之色令人动容。
主席府正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遗像摆在正中,仿佛在迎接这远道而来的挚友,目含笑意,恍然如昨。
越方政府总理、国防部部长等人侍立左右,见周总理到访纷纷上前迎接,未曾开言便已痛哭失声。
周总理也不由泪下,却仍不得不强打精神安慰这些老友身边的追随者,帮老友支撑起身后的安宁。
一番劝慰后,周总理带领代表团默默肃立致哀,在无声中诉说着对旧友的怀念与追忆,不觉间已然泪染青衫。
待夜幕降临,周总理在越方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秘密赶往胡志明遗体存放处,与自己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作出最后的告别。
看着沉沉睡去的老友,回想起二人志同道合的一生,那一年年慷慨岁月,一次次热血激昂,终是悲切难掩,涕泪纵横。
英雄垂泪,壮士悲歌。
早在1969年初,79岁高龄的胡志明已然步入垂暮,本就在革命工作中挣扎得千疮百孔的身体岌岌可危。当年春天,胡志明心脏病骤发,病情如山崩海啸般汹涌而下,终于压倒了这位一生坚强的革命老人。
鉴于当时越南医疗条件实在堪忧,越党中央政治局怀着对领导人身体的忧虑向中国提出医疗支援的请求。
周总理闻信,立即组织选派中西医专家组成医疗小组,紧急赶赴越南。
启程前,周总理与医疗小组成员千叮咛万嘱咐,反复拜托医生们照顾好自己的革命挚友,一如每一个手术室外等待的病患家属,忧心烈烈中,不得不用一句句托付略微平复些许内心的焦灼。
带着总理的殷殷嘱托,赴越南医疗组细心检查监测胡志明身体的各项指标,与越南本地医疗组充分了解既往病史与治疗方案等信息,互通有无,共同研讨治疗方案。
在中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胡志明老人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开始了病后的保健康养,一点点恢复着生命的元气。
期间,周总理多次问询,密切关注着胡志明老人每一天的身体状况,托付医护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保障老友的生命与健康。每每听到医护人员的汇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都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紧张而专注地倾听每一句内容。
听到老友逐渐康复的消息,周总理十分欣慰,紧绷的心弦逐渐放松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8月下旬,胡志明突因感冒引发了系列并发症状,导致心脏病、支气管炎等既有病症迅速恶化,病情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休克症状。
中越医疗小组紧急抢救,施展浑身解数与死神斗争。越南政府接手了医疗组的汇报工作,紧急向中方通报胡志明主席的病情,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耳中。
周总理得悉这一情况,第一时间选派医护人员组建了第二个医疗小组,派专机连夜将医疗组送往旧友身边。
医疗组到达后,周恩来忧心不减,于8月26日再次选派人员组成第三个医疗小组乘专机飞往越南,与前两个医疗组会合共同施救。
8月31日,周总理又请出了当时的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在外交部官员的陪同下乘专机赶赴越南河内详细了解病情,同时运送了一批急救药品。次日,吴阶平教授返回北京,向总理详细汇报胡志明老人的情况。周总理全程双手紧握,双目逐渐黯然。
9月2日凌晨,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吴阶平教授率领第四个医疗小组紧急从北京起飞,带着各类医疗器械药品和毛主席与周总理等革命老人们最后的希望赶赴越南。
然而,朝阳初生,已然越过中越边境的医疗小组接到了折返南宁的指令。
1969年9月2日9点47分,在呼吸停止后长达三小时的抢救宣告无效后,这位共产主义革命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宣告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得闻噩耗,毛主席与周总理各自呆坐在办公室内,久久无言,涕泪沾襟。
胡志明胡志明出生在越南的一个农村儒生家庭,本姓阮,名必成,自号阮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抗日化名胡志明,后传名于世,遂沿用至今。
当时,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越南人民在入侵者与殖民者的压迫下备受欺凌。目睹这一切的胡志明自幼便立下了赶走殖民,解放同胞的宏伟壮志。
少年时期,尚在求学路上的胡志明便开始参加秘密反法活动,以年龄为掩护做起了联络工作。21岁时,胡志明放弃了未竟的学业课程,化名“阿三”混上了开往西方的商船,试图在“行万里路”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与途径。
1917年,一战硝烟仍在弥漫,27岁的胡志明以阮爱国的名字侨居法国,加入法国社会党,投身到法国的工人运动中,并联合法国各地的越南侨民和其他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侨居者创立了“越南爱国者联谊会”、“殖民地各民族联合会”。
三年后,法国共产党刚刚成立,胡志明毅然加入,成为越南首位共产党人,开始了漫长的共产主义革命生涯。
期间,他与同在法国游学的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人结识,一番畅谈后便将彼此认作志同道合的知己,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1923年,胡志明前往苏联,次年末辗转到达了广州,参加了中国革命运动,做了许多翻译和宣传工作。同时,胡志明借助中国和越南地缘上的紧密关系,在我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就近组织培养越南革命者,直到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运动才被迫离开中国。
几年间的并肩作战令胡志明与我国许多共产党人结下真挚的同胞情谊。
随后的岁月中,胡志明正式建立了越南共产党,辗转归国,领导越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博取越南民族的独立和统一。1945年9月2日,胡志明郑重宣读他亲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友谊胡志明与周总理的友谊起源于1922年的巴黎。
当时,还在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在同胞的介绍下加入了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也参加到胡志明与非洲殖民地国家人民创立的“各殖民地民族联合会”的活动中。
活动中,恰同学少年的周恩来吸引了胡志明的赞叹目光,二人自此相识。
年长8岁的胡志明当时已在各国游历和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见闻与经验,眼界之开阔令周恩来感到十分敬佩,称之为“领路人”,“老大哥”;胡志明也时常感叹于周恩来思想的活跃深邃,常觉颇受启发。二人每每相约在塞纳河畔,彻日长谈,越发觉得志趣相投,英雄相惜。
1924年,周恩来投身到广东国共两党交流运动,与辗转来到广东的胡志明意外重逢。
正忙于筹办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的胡志明,得知周恩来的消息大喜过望,忙托人打听周恩来的寓所,前去看望这个异国结交的革命兄弟。
周恩来见到这位老大哥不由喜出望外,忙将胡志明请到家中,把盏谈话,聊起法国时未有结果的论辩,说着分别后各自的收获与艰辛,谈起未来革命事业的展望,一时间无数话题佐酒,宾主尽欢。
笑谈中,胡志明了解到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职,当即眼中一亮,热切邀请周恩来来为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中的学员们授课,帮助越南发展革命事业。
周恩来当即表示义不容辞:“我们是同志,更是革命兄弟。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由于当时已临近年节,待到年后,周恩来应邀来到训练班讲授革命形势和革命道理,还为胡志明引荐了李富春、彭湃、刘少奇等优秀共产党人前往训练班授课,又组织训练班的学员们到毛主席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课学习,令胡志明与越南的有志青年们感动不已,许多都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胡志明成功为祖国输送了一大批有知识有志向的青年才俊,组成了越南革命的重要力量。
工作之余,周恩来时常邀请独在异乡的胡志明老大哥到家中作客,与夫人邓颖超一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老大哥的健康与生活,寒时问衣,病时求药,让胡志明重新拥有了家的温馨。
此后的数十载中,周胡二人在各自的战场上奔波拼搏,知交零落,聚少离多。然纵使相隔万里,共同的志向与追求让二人一次又一次重逢于同一片战场,肝胆相照,同戈同仇。
全面抗战后,奔走于中国西南的胡志明与驻扎重庆工作的周恩来数次会面,共同开展商讨抗战工作的方方面面,默契不减当年。
1942年,领导本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胡志明再次赴华商议共同抗日事宜,并前往重庆拜会旧友。却不想,刚入境便遭到了国民党的逮捕。周恩来获悉此事心急如焚,连忙汇报党中央,紧急开展营救工作。
狱中,胡志明清醒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坚决回避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仇视,利用越南领导人的身份与之周旋,心有灵犀般为周恩来的营救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次年夏季营救工作终于取得成功。踏出国民党监狱,胡志明不由感慨:“此次绝处逢生,多亏有中国好兄弟!”
1941年,胡志明借广西边境回到祖国,5月,“越南独立同盟”宣告成立,胡志明任主席,直接领导越南人民开展反侵略斗争。
身为中国的近邻,胡志明带领越南人民向中国革命者学习,与中国人民一起对抗无耻侵略者,共同争取民族的自主和自由。
“中国人民能做到的,我们越南战士也一定能够做到!”面对重重障碍与困难,胡志明这样激励着越南革命者,“更何况,我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中国不会袖手旁观。”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核武器的威胁下无条件投降。越南人民也终于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巨大成功。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群众参加的大会上,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然而,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让侵略者们收敛他们的贪婪和觊觎。法国侵略者不甘心失去他们殖民越南非法获取的巨大利益,在短暂的退让后再一次明火执仗卷土而来。
1946年12月19日,法国侵略者正式发动全面战争,炮火再一次肆虐越南大地。
面对侵略者的无耻与贪婪,胡志明带领越南人民愤然迎战:“我们宁可牺牲一切,决不做那亡国奴!”
在人民的激烈反抗中,法国侵略者寸步难行,却仍试图凭借强枪火炮压制当时一穷二白的越南军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法国侵略者便大量增兵,丧心病狂地大肆开展对越南军民的“围剿”和“扫荡”,一时间哀鸿遍野,满目残垣。
风雨飘摇中,藏身在荒林中的胡志明从当时越共中央唯一的一台小型收音机中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消息,顿觉绝处逢生,欣喜欲狂。急忙联系远在中国的挚友周恩来,宣布越南对中国政府的承认,并向老友和万千中国人民紧急求援。
接到旧友的来信,周总理不由得感慨万千,一则以喜,一则以怒。喜的自是得到旧友音讯,怒的则是那一个个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倒行逆施,毫无愧悔之意,直令人怒发冲冠。
怀着满腔义愤,周总理第一时间找到毛主席,与大家商议如何支援越南。
“兄弟之国,决不能袖手旁观!”大家纷纷表示,“决不能容忍侵略者在越南土地上猖獗!”
于是,在中国政府初创的艰苦条件下,一车车军需粮草,武器弹药,医疗物资,乃至各种交通工具,在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纷纷运往越南,诉说着中华民族对近邻旧友的与子同仇。
同时,经验丰富的军事顾问团紧急行军赶赴越南战场,亲自传授驱逐侵略者的宝贵经验,带领越南人民组建正规军队,打出一场又一场胜利战争。
终于,中越两国的共同抗争下,法国侵略者灰溜溜签署了日内瓦协定。然而好景不长,美国竟在法军撤离后试图取而代之,大举入侵南越领土,掀起了又一次非法侵略战争,史称“抗美救国”。
一次又一次的苦战中,胡志明带领越南人民坚决反抗,却也不得不再一次向中国的老友求援。周恩来得知,依然是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在反侵略战场上,中国会给予全力帮助,我个人更是义不容辞!”慷慨激昂间,依稀仍是法国初见时那个风华少年。
一如1956年,周总理初次访问越南时,胡志明主席那“我的兄弟,亲密的战友”的深情呼唤,和周总理的一句“老大哥”的回应,见证着二人间亘古不灭的革命友谊,见证着中越两国的刻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