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劳模精神奋斗筑梦未来(强基础促转型解密三代劳模工作室里的传承密码)
传承劳模精神奋斗筑梦未来(强基础促转型解密三代劳模工作室里的传承密码)当时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正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业务精通、创新钻研的业务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于是,围绕劳模先进人物,在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基础上,成立侧重于技能教学、岗位示范、敬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室,便成为了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走出的重要一步。▎倪萍劳模工作室成立劳模工作室凝聚基层业务人才合力2011年10月,位于富阳城区中心营业厅北面的这间二层小楼迎来了它的第一块牌子——沈加鑫劳模(先进)工作室。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沈加鑫是一位扎根基层30多年的老师傅,不仅业务水平过硬,带出来的徒弟也都很厉害。
6月20日,在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来自不同岗位的青年员工探讨着智能双向充电桩课题,他们围绕各自专业,分享工作中获得的灵感以及查询资料后收获的创新点。作为团队主心骨的倪萍安静地听着大家的意见,不时拿笔在纸上记录着。
▎倪萍和工作室成员开会
从早期的沈加鑫劳模(先进)工作室、到后来的徐川子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如今的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这间不大的屋子已经传承了三代的劳模创新团队。
方旭峰作为这三代劳模创新工作室传承的见证人,他这样比喻:如果把这间传承三代的劳模工作室比作一棵树,那么沈加鑫时期就是树根,深扎土壤,为树木成长打下基础;徐川子时期就像枝干,注重创新突破,为向上的生长提供更多方向;到倪萍时期,则像一片片树叶,在根与杆的支撑下,强基固本,生生不息。
成立劳模工作室
凝聚基层业务人才合力
2011年10月,位于富阳城区中心营业厅北面的这间二层小楼迎来了它的第一块牌子——沈加鑫劳模(先进)工作室。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沈加鑫是一位扎根基层30多年的老师傅,不仅业务水平过硬,带出来的徒弟也都很厉害。
▎倪萍劳模工作室
当时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正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业务精通、创新钻研的业务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于是,围绕劳模先进人物,在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基础上,成立侧重于技能教学、岗位示范、敬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室,便成为了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走出的重要一步。
令人惊喜的是,作为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成立的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沈加鑫劳模(先进)工作室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徐川子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还通过对基层业务骨干的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支涵盖电能计量、用电检查、电费电价、优质服务、用电采集等专业的“101讲师团”,形成了“学而优则教”的良性循环,为之后该公司的人才队伍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沈加鑫指导新进员工徐川子抄表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101讲师团”成立之初,工作室负责人沈加鑫对他们的期许,也是这些年讲师团成员们在基层发光发亮的真实写照。
“101的意思就是,要把劳模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都做到101%,多出来的这一分包含着责任、热爱、奉献和用心。”方旭峰介绍,这些年,“101讲师团”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扩充专业范围,持续为一线生产员工带去最急需的、最必要的业务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消除业务技能的短板,指出作业过程或试题问答容易忽视的安全、技能、知识盲点。
建立创新人才储备库
“双管齐下”促进基础人才转型
全国劳动模范徐川子是沈加鑫的徒弟,她也是“101讲师团”的青年讲师。
▎在徐川子劳模创新工作室内,沈佳鑫指导徐川子操作业务流程
2014年,徐川子从师父手上接过劳模工作室的接力棒,成为了这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第二代领头人,在“101讲师团”的基础上,徐川子向单位提出通过公开竞聘、技术比武的方式,从基层队伍中选拔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能力突出的员工加入创新团队中。
“E路小黄蜂”是这支创新团队的首个创新成果。当时,正值富阳电能采集项目建设的高峰,为解决手工资料错误率高、不便统计和后期检修等问题,徐川子带领团队成员深入采集现场,用经纬度加图片和文字标注方式,开发了这款智能采集安装运维装置,解决了运维人员“用户数量多、地址难找”,“故障类型多、上手困难”等问题,有效减轻了基层班组的工作负担。后来,“E路小黄蜂”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浙江全省得到推广,每年为企业节省近百万的运维费用。
▎徐川子带领班组成员测试E路小黄蜂功能
这次的创新实践让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看到了人才创新团队的力量。为激励更多员工加入公司的创新团队,形成创新人才梯队,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制定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专项奖励和长效激励结合的办法,对在上级创新评比或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团队和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并在绩效评价、政工一体化考评中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进行加分,实现“勤奋赢得尊重,汗水转化利润”的正向引导。
同时创建劳模先进储备库,为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和基层一线骨干职工建立成长档案,收录各类获得的荣誉、参与的项目及获奖情况等,做好“第一手资料”准备工作。根据各级劳模、工匠的评比周期,制订劳模先进培育五年规划、三年计划,针对性与劳模讨论提出“补强”方案。
在这种双重机制的作用下,这些年该公司基层数字化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都迎来高产。数十个基层班组QC创新项目获省级以上荣誉,多个青年创项目获得浙江省青工创新创效大赛金奖。相继涌现出全国劳模徐川子,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赵颖,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倪萍,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陈识微,杭州市劳模盛成海,国家电网公司“双越之星”创新成果金奖获得者何颋,浙江省金蓝领王华根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职工之星”。
拓宽成长半径
墩苗育苗强化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倪萍,85后电力工程师,继徐川子后该公司青年人才队伍中又一位典型代表,她当初也是“徐川子劳模创新工作室”一代核心成员。
2019年底,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成立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延续前两代工作室的基础和成果上,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将重心主要集中在为企业创新、创效上。但是随着工作室的深入开展,身为带头人的倪萍逐渐意识到,光选拔创新团队和解决基础难题还不够。
▎徐川子与倪萍在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倪萍认为,想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必须进一步盘活基层人力资源,扩大员工的成长半径。
在这个想法的促进下,2019年底,“三堂两线一学社”的培育模式在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正式落地,通过杭电云学堂、道德讲堂、正能量大讲台开展“线上 线下”的育苗方式,结合“名师带高徒”“劳模流动课堂”等具有“培育、孵化”功能的活动,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企业培育出一批复合型青年人才。
▎倪萍为技能竞赛选手做指导
郭家圣是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作为一名基层装表接电人员,郭家圣和倪萍的初次交集就是在工作室开办的光伏计量表安装培训上,当时郭家圣和班组的其他同事一起在培训教室里听倪萍讲解表计安装的业务知识,像这样的培训倪萍平均一个月要开办2到3堂。在一次次的培训中,郭家圣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被选拔为了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成为了工作室讲师团的一名成员,实现了从“育苗”到“育才”的转变。
夏日的夜色渐深,不知名的小虫仍在窗外鸣叫。屋子里,属于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讨论声还在继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群年轻人中很快就会出现下一个“徐川子”“倪萍”,像他们的劳模前辈们一样,为劳模工作室的传承写下自己的密码。
供稿:富阳公司 汪晓池
编辑:邓通|校对:项丹